国务院参事 杜莹芬
打造现代新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关键措施,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杜莹芬在2023(第九届)国企管理年会上指出。
长期以来,国企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方面。深化国企改革,事关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愿如期达成。打造现代新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关键措施,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中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再次提到了“新质生产力”, 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还提出,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的生产力不同,其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形成主要由创新驱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创新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提高生产效率,它还有助于拓展产业链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中系统地回答了培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五个基本问题,即“要不要”的战略方向问题、“为什么”的价值意义问题、“是什么”的基础认知问题、“什么样”的建设标准问题和“如何做”的推进路径问题。
围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中央企业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探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实现方式和路径,通过一系列创建行动,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朝着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迈出了更大更坚实的步伐。
每一轮工业革命都会产生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从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规律看,世界一流企业是动态变化的,永恒不变的世界一流企业并不存在。只有能够与时俱进,深度应用新技术,最大限度释放新技术商业价值,强化核心能力的企业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所以,创新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本质特征。
虽然推动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导技术和世界一流企业实践在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每一次工业革命所孕育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和成长模式都遵循下述共同的规律。
这些世界一流企业都具有企业核心资源的一般特征——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易流动性,即世界一流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更显著的价值,并显著提升创新者的竞争绩效;世界一流的能力素质在相当长时期内只为少数大企业所掌握,成为这些企业的垄断能力。同时,构成世界一流核心能力的能力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组合而成,需要系统构建。
从公司层面,世界一流企业均体现出如下的特征:
一是强调战略的动态性和生态化。所谓动态能力,是企业再造、整合、重组内外部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为企业寻找并布局企业成长的第二曲线奠定了能力基础。第二曲线强调面向未来进行业务布局。为了避免衰退,企业要在第一曲线达到顶峰之前就要开启第二曲线。数字化时代,第二曲线还帮助企业打开边界,把不同的角色、零散的业态,以生态的形式实现网状协同、联系成有机整体,从企业靠自身资源求发展,颠覆为并联平台生态圈求发展。
二是强调跨界、开放协同的创新模式。企业的创新模式越来越重视跨边界柔性,其强调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开放性利用以及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协同共赢。在创新路径日益多样化的动态环境下,颠覆性创新成为后发企业、特别是资源较少的新进企业的重要创新战略。同时,颠覆性创新已不再限于技术创新,而是广泛扩展到商业模式创新、流程创新、客户体验创新等多个领域。
三是强调敏捷赋能的组织模式。企业组织模式随着技术条件发展也在不断动态演进和迭代,呈现出组织结构模块化、组织边界模糊化、组织文化开放化等特点。跨职能联结机制推动产品和服务取得了突破性创新。
四是强调将价值创造型的风险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企业的风险管理重新定义了风险控制与战略的关系,将风险控制融入企业战略制定和生产经营全过程。从实践来看,价值风险控制要求重视机会风险。单纯地抵御显性风险,如财务舞弊、合规风险、运营风险等,虽然能够使企业避免损失,但不会提升股东价值。
总的来看,现代新国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发展方式新。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
二是公司治理新。就是持续深化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践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是经营机制新。就是深入推进分类改革,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真正按市场机制运营、按市场规律办事。
四是布局结构新。就是巩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有效供给公共服务,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新国企既要充分体现其对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又要全面体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力量。现代新国企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夯实、提高、协调、创新和开放五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把国有企业参与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到国家战略中;二是国有企业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高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三是要推动党的领导、企业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现代企业制度等协调融合,打造“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特色人才队伍;四是国有企业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履行社会责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五是国有企业要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改革步伐,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
中国企业应当结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发展历史基础,在吸收、消化、创新基础上,积极探寻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路径。
一是强调数字驱动的智能化生产运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使得“小批量、多样化”的柔性生产日益流行,AI或数据驱动的自组织生产应运而生,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因为数字化赋能而获得新生。世界一流企业运营需能够与最新的技术、管理手段相协同,打造数字化整合的大规模生产、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新型精益制造、基于学习的生产运营新模式。
二是强调数字资产的新型财务。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财务,正在跳出传统企业财务边界,逐步从供应链价值链角度去优化配置企业相关资源。企业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收集、运用数据的能力,将决定其核心竞争力。数字资产作为企业核心资产运营的最新实践,日益成为企业财务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是强调与企业战略相契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世界一流企业的实践中,人力资源既要按照企业预定战略夯实基础,也要为应变战略播下“种子”。预定战略是高层管理者制定的企业基本战略,是自上而下的;应变战略则是从基层组织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自下而上形成的战略。因此,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储备库建设,应用新科技手段提高人才识别精准度。
四是强调与企业战略全过程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转型。信息化与战略深度融合,意味着信息化演变为与企业战略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跨领域活动,支撑企业向着赋能型、智慧型演变。数字化技术可以全方位对企业内部运营进行改造,通过将企业关键商业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将数字绩效管理手段融入到商业流程中,从而实现运营数字化与智能化。因此,数字工作模式、数字业务重组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容。
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引导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决策机制,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围绕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建设的需要,服务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既实现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又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第三,支持国有企业更好更多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原创性技术供给;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鼓励国有企业将更多资本投入到科学创造和原创性技术创新之中;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文化;开展高质量的国内外创新合作,深化创新主体的有效协同机制,促进原创性成果转化;通过“揭榜挂帅”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将资源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国有企业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执行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和抵御风险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贡献更大力量。
现代新国企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创新、协 调、绿色、开 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夯实、提高、协调、创新和开放五个方面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