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吧!非遗

2024-02-29 17:18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4年3期
关键词:榫卯木结构螺蛳

小新,你在吃什么?好臭!

哈哈!这是广西柳州的阿姨带回来的土特产——螺蛳粉。你来尝一口,可香了!

不要不要。这么臭的东西谁发明的?

你别嫌弃。在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可是榜上有名。

不可能。在春节期间,我了解了很多非遗文化。奶奶做的剪纸、爸爸贴的年画、妈妈买的湘绣、我吃过的糖人,这些才是非遗。如果螺蛳粉是非遗,那臭豆腐、糖油粑粑也是?

你说对了!目前,我国有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长沙火宫殿臭豆腐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都名列其中。

说起非遗,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古老、传统。其实,每一项非遗都来源于生活,都曾流行一时。而且,它们都不简单,都有着惊人的成就。今天,我就带你去认识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非遗项目,一起感受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和科学智慧。

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 年轻气盛,勇闯非遗

非遗档案

出生地:广西柳州

年龄:40岁左右

特点:年轻有为、自带气味

成就:2014年,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诞生。此后,柳州陆续出台一系列螺蛳粉生产标准和发展规划。渐渐地,螺蛳粉不仅走出了柳州,还从路边摊发展到了近百亿元的产业,甚至走出国门。

螺蛳粉

听说我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很多人都大惊小怪,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字,我绝对满足条件。

非物质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上榜的并不是“柳州螺蛳粉”这种食物,而是我的制作技艺,这就满足了“非物质形态”的条件。我的制作可不简单,有近百种工序,非常注重食材的选取和火候的掌握。

有文化

说到柳州,大家必然会想到我,我就是这座城市的特色名片。对柳州人来说,我是他们的共同记忆,是家乡的代名词,能让他们产生深深的认同感。

是遗产

虽然我是最近几年才“走红”,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在柳州的街边夜市上流行起来,以家传和师传的方式将制作技艺传承了下来。配料中酸笋的腌制,更是用到了“祖传绝招”。

有道理。我也要尝尝非遗的滋味,小新,给我留一口螺蛳粉!

宣纸制作技艺:108道工序造就“纸中之王”

非遗档案

出生地:安徽泾县

年龄:约1500岁

特点:纸寿千年、纸中之王

成就 :“三丈三”宣纸长11米、宽3.3米,于2016年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手工宣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我是传统手工纸品中的佼佼者,自古文人墨客都离不开我。在我身上绘制的书画作品,能保存数百年且质地依旧,所以,大家称我为“纸中之王”。

我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按照国家规定,只能用安徽泾县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制作。因为这里的青檀树皮皮质嫩,沙田稻草草秆柔韧,二者纤维均匀丰富、易提炼、成浆率高。

对优质的皮料、草料进行反复蒸煮、摊晒,利用大自然进行自然漂白,再经过切皮、踩料、打浆的“千锤百炼”,过了“水深火热”的捞纸与晒纸两关……经过108道工序,历时两三年,我才能从粗糙的树皮、稻草变身成“薄如蝉翼白胜雪”的形态。

一张简简单单的白纸,制作过程这么复杂?

是呀。宣纸的制作工艺不仅繁杂,而且大部分工序只能手工完成,不能用机器代替。接下来,带你去现场了解一下宣纸制作的核心工艺。

捞纸:通常情况下,每捞一张纸需连续捞两次,第一次是上浆,形成纸页;第二次是补浆,平整纸页。尺寸越大,捞纸的难度就越大。制作大幅面的纸张时,需要使用吊绳、滑轮,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捞完的纸张叠到一定数量后需要进行扳榨,压出纸张中多余的水分,将其变为湿纸帖。

晒纸:为了从又厚又紧实的湿纸帖上顺利揭下每一张纸,晒纸前还要进行烘帖、浇帖、鞭帖、做帖等工序,这一过程被称为牵纸。

晒纸工将牵好的湿纸贴到焙墙上,用刷把刷平、刷匀,借助焙墙的温度将湿纸烘干。晒纸完成后,需要将纸张叠好理齐,交由剪纸工做进一步检验和处理。

毛胜利(晒纸工人):刷纸的刷路有严格规定,讲究不起皱、不破纸,每一张纸刷15刷左右。晒纸工一天最少要晒500张纸,刷7500刷。

剪纸:剪纸就是对宣紙进行裁剪。工人使用特制的剪刀将纸张整齐裁剪成固定的规格,通常以50或100张为一个刀口,因此,“一刀”也成为宣纸生产、流通中的一个特定数量称谓。

剪纸还包括看纸、盖印等前后关联工序。看纸即对宣纸的检验,纸上的灰尘、杂质和微小瑕疵都逃不过工人的眼睛,不合格的纸张将被抽出,回炉再造,重新变成纸浆迎接第二次生命。

我现在就想在宣纸上画画!老板,我要买一刀宣纸。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以柔克刚的抗震智慧

非遗档案

居住地: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年龄:7000多岁

特点:天衣无缝、灵活多变

成就:应县木塔建造于1056 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一种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大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介绍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这句话虽然言过其实,但可以看出我的作用非常关键。

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为卯,将榫头插入卯口,就能把独立、松散的木块结合在一起,限制木块向各个方向扭动,起到连接和固定的作用。

我是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连接方式,类型非常丰富,大家参观故宫时记得来找我哦。

故宫自建成以来,经历了200多场地震,但依然屹立不倒。为了解开其中的秘密,英国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北京,在故宫专家的带领下做了一个实验。一起去看看吧。

挑战最强地震

专家们采用榫卯结构,以1∶5的比例复制了一座木结构建筑模型,并将其放置在震动台上,进行地震模拟测试。测试过程中,震动台水平晃动,模拟地震产生的能量和影响。当地震强度超过5级时,墙体已支撑不住,左右两面的砌砖轰然倒塌。当地震强度升至9.5级时,木质建筑模型出现剧烈晃动,但最终还是稳稳站立。要知道,这可是有记载以来最高的地震强度!在实验的最后,地震强度达到10.1级,整个建筑经过持续而剧烈的晃动后,仍然屹立不倒,只发生了轻微位移!真是不可思议!

哇,为什么木头比石头还坚固?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对于榫卯结构的抗震性,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曾作出解释:从连接方式来讲,榫头与卯口的连接属于半刚接,可以转动,但受到一定限制。发生地震时,榫头与卯口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复位的循环运动,这样可以耗散大量地震能量,减轻对建筑的破坏。

其实,在我国的非遗项目中,还有很多隐藏的“黑科技”。走近它,了解它,你会发出更多惊叹!

猜你喜欢
榫卯木结构螺蛳
螺蛳树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螺蛳粉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榫卯》
榫卯构造在现代空间装饰中的创新应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