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佳 唐源 黄金广 张雪霞
四十载栉风沐雨谋进取,二十年砥砺奋进谱华章。2023 年是莲花山保护区成立40 周年暨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 周年。一代代莲花山人苦干实干,勇担使命、砥砺奋进,莲花山保护区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变革。
40 年来,莲花山保护区规范管理、务实创新,矢志不渝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了保护区建设引领坚强有力、规范管理提质增效。保护区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规范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保护区政治生态和生态环境同步提质增效,中心党委以上率下的“头雁”引领效应,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雁阵”干事格局已经形成。截至目前,保护区共有基层党组织6 个,党员人数达到51 人,占职工总数的60%,党员队伍成为带领保护区绿色发展,共筑绿色之梦的中坚力量。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委、省政府,省直机关工委、省林草局党组授予“先进集体”“优秀领导班子”等多项荣誉称号。2010 年莲花山保护区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40 年来,保护区职工不忘初心、勇担使命,40 年如一日坚决扛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使命,实现了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由持续向好到好中向优的飞跃。保护区历经护林刹风、“三年禁绝非法罂粟种植”行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整治、自然保护区优化整合、全面推行林长制等标志性节点和时段,保护和发展了莲花山的森林资源,建成了“无毒林区”,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13.25 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4.25 万亩,实施了造林绿化8.3 万亩。资源保护秩序管理由乱到治,创新开展“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官”协作机制,构建责任明晰、协同高效、打防结合、治理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纵深推进林长制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的衔接配合,助推提升各级林长依法治林能力,助力“林长制”实现“林长治”,资源管理由传统的管林护林向林草湿综合监测、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变,真正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24%提高到现在的63.24%,森林资源数量明显增加,林分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保持连续40 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莲花山保护区先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全国林业系统51 家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建设单位之一;2022 年莲花山保护区在黄河流域8 省区82 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荣获全国“第一”佳绩。2023 年1 月,莲花山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评为“2022 年度先进国家级中心测报点”。
40 年来,莲花山保护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40 年如一日持续推进科研宣教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保护区科技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持续加强科研监测,先后参与完成GEF 项目3 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监测等专项调查10 项,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4 项,完成省级林草科技项目6 项,编辑出版《莲花山自然生态》等科研专著,累计发表科技论文91 篇。启动保护区二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开展红外线监测工作,累计监测到国家Ⅰ级、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斑尾榛鸡、雪豹、血雉、蓝马鸡、豹猫等)7 种,国家“三有”动物狍、赤狐等10 种。2022 年4 月在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级濒危物种——雪豹。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整体生态环境呈现出好中向优。
莲花山作为国内知名的鸟类研究胜地,先后有挪威、加拿大、德国等30 多个国家的学者到保护区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考察。先后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列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被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分会授予“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定位研究站,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坚持广泛向全社会宣传展示保护成效,普及自然保护知识。不断推动林区群众生态理念转变,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3·12 植树节”“全国生态日”等为契机,累计开展“播种绿色 收获明天”“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美好家园”等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360 多场次,成功举办“甘肃莲花山观鸟节”“爱鸟周”宣传等大型科普活动,累计受教育群众50 万余人次。全力构建“报、网、端、微、屏”一体化宣传体系,建立保护区门户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关注森林网”莲花山管护中心专业号,建成科研宣教中心,创办《陇上莲花山》期刊,制作《印象莲花山》宣传片,出版《莲花山保护区野生植物图鉴》。参加全国科普讲解、短视频、征文等各类活动,先后荣获10 余项荣誉。举办征文摄影、演讲等生态文化活动,在各级媒体刊发通讯报道和文章110 余篇(首),保护区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保护区先后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等部门联合会共同命名为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资源保护信息化支撑能力,建成了以管护中心机关为指挥中心和6 个基层站为分中心的森林资源监控系统,建设监控点9 座,无线数字基站4座、基地台7 座,配发手持移动巡护终端113 部、布设红外线相机89 部、配备无人机3 架。“互联网+森林资源监控监测”信息技术与职工野外巡护采集的数据相结合,建成对森林资源的“天、地、人”一体化、全天候资源监测网络体系。2015 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单位。被省林草局评为“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
40 年来,保护区抢抓机遇、积极争取,40 年如一日全力推进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保护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基层保护站实现了“水、电、路、网”四通,林区防火主干道全部水泥硬化,各站配备巡护车辆,办公住宿用房逐年改善,站容站貌整体改观,对外形象大力提升。特别是2013 年11 月莲花山保护局机关办公楼及棚户区改造工程竣工,保护局机关从康乐县莲麓镇足古川村搬迁至康乐县县城,结束了保护局三十多年来在村上办公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区机关地处农村、行政开支大、职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生活不便的困境,在莲花山保护区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0 年来,保护区传承文化、发掘价值,40 年如一日倾心打造集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精“陇上名山、花儿故乡”生态旅游品牌,森林公园先后荣获“公航旅杯”甘肃2013年最受欢迎十大品牌景区荣誉称号;“绚丽甘肃”十佳旅游景区称号;全国37 家“中国森林氧吧”之一;“最具影响力甘肃胜景”等荣誉称号。莲花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是洮岷“花儿”的故乡,2004 年莲花山被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2005 年“莲花山花儿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 年“甘肃花儿”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坚持民俗文化传承,每年举办六月六“花儿会”。现如今,莲花山生态旅游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已成为登山探险、科学考察、教学实习、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
40 年来,保护区以人为本、服务职工,40 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增进职工民生福祉,实现了保护区干部职工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持续改善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建成机关办公楼及棚户区改造房,通过实施基层站点房屋、职工食堂维修改造等工程,极大改善了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建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道德讲堂等文体设施;定期开展职工健康体检、困难、住院职工送温暖活动,实现“五险一金”应保尽保。畅通职工职务职级晋升渠道,提高工资福利水平,让全体职工亲切感受到组织温暖和关怀。2017年被省人社厅、省妇联授予“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40 年来,保护区尊重人才、培养人才,40 年如一日求贤若渴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保护区干事创业的氛围日渐浓厚。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拔重用了一批“政治过硬、德才兼备”干部,成为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也为林草系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强高学历人才培养和招聘引进。近几年,干部职工队伍学历层次发生结构性转变,截至目前,保护区现有硕士研究生5 人,省委党校研究生4 人,大学本科52 人,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6%。近几年,推荐2 名中层干部走上领导岗位,选派1 名中层干部担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选拔任用青年干部16 名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对中心8 名科级干部、17 名工作人员进行轮岗交流。管护中心现有正高级职称4 人,高级职称10 人,中级职称16 人,初级职称24 人,专技人员占比达到65%。更加重视护林员队伍建设,提升招聘护林员学历要求,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林员占比达到34%,基层护林文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四十载栉风沐雨,新征程催人奋进。莲花山管护中心将以40 周年为新的起点,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巩固扩大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谐美丽新林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续写新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