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陆诗雨,章彰
基于微更新理念的上海公共电话亭再设计
丁伟,陆诗雨,章彰
(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
以上海新华街道为研究对象,对微更新理念下大型城市的社区公共设施进行设计重构,以期提升其利用率。利用Citespace对社区微更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PSPL法为指导理论进行具体实践调研,发现现存痛点,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相关需求后,使用TOPSIS法将设计需求定量分析得出亟待解决的需求,为设计重构提供依据,以实现老旧公共设施再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基于Citespace得出目前我国社区微更新领域的研究趋向于公共设施,而上海新华街道的公共设施以公共电话亭为代表,具有使用率低的痛点,通过TOPSIS分析得出居民对其改造的6点需求,从外观和功能上对公共电话亭进行再设计。结合社区微更新理念和居民的需求对新华街道老旧公共电话亭进行再设计,有助于保留街道特色、提高老旧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具有一定的价值,对公共设施设计重构和微更新理念的结合有借鉴意义。
微更新;公共设施;公共电话亭;Citespace;PSPL;TOPSIS
随着《上海市城市更新指引》的发布,城市更新活动已经越来越注重回归到社区这一基本层面[1],并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提高城市服务的级别。近年来,“重建微循环”理论[2]的深入和完善对“微更新”理论做出了贡献,这已经成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领域的新趋势,它不仅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现状,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上海新华街道,发现沿街现存的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电话亭具有数量众多但使用率不高、废弃程度高等问题。基于微更新理念,对上海老旧公共电话亭的亭内使用空间进行设计重构并增加其功能模块,使之更符合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这一研究旨在保留街道特色、提高老旧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对公共设施设计重构和微更新理念的结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CNKI数据库中,利用高级检索方式将主题词设定为“社区微更新”,最终得到可用于文献分析样本的数量为512篇。分析结果显示,自2015年起,国内社区微更新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国内相关文献在2015年至2017年缓慢增长,而在2017年之后则迅速增加,2020年出现小幅回落,但随即又迅速增长。这表明社区微更新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或主要概念的描述,是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或访问所需信息资源的重要依据[3]。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样本进行可视化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得到287个关键词网络节点和339条网络连线(图1)。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为“微更新”“老旧社区”“社区营造”“公共空间”“公众参与”“社区更新”“城市更新”“社区治理”“老旧小区”和“社区”。其中,“微更新”的出现频次最高,达到248次,由此可见,在所有关键词之中,“微更新”的关联性最为重要。除此之外,“老旧社区”“社区营造”“公共空间”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也比较高,这表明与老旧社区有关的公共空间领域是社区微更新研究的主要关注领域。
利用LLR算法将数据集中的对象或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群组或类别,每个聚类代表一组相关的研究领域或主题,以此得出我国关于社区微更新的热点话题与前沿研究(图2)。根据数值=0.857 3(>0.3)、=0.958 1(>0.5)可知,该数据结果的效果达到标准,可以为我国社区微更新领域研究现状提供有益的参考。由图2可知,我国关于社区微更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0个核心聚类群,分别是微更新、社区治理、社区花园、社区、城市更新、模式、老旧社区、社区营造、公共艺术、公众参与。
突变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出现频次显著增加的词语,通常是某个领域的新兴热点,可以帮助研究者追踪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4]。在关键词聚类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突变分析,得出前23个关于我国社区微更新研究关键词中的突变词分析结果(图3)。
图1 我国社区微更新的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图2 我国社区微更新的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如图3所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可见不同年份热点关键词突显的开始、结束年份以及突显的时间段。图3中可视化数据显示,“制度设计”是突显年份最早的关键词,但如今已经不再是前沿方向,自2020年以来研究热点领域转变为“社区参与”“公共设施”“场所精神”[5]“可食地景”[6]等方面。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对社区微更新的研究从意识形态层面逐渐过渡到了具体物象的层面。
图3 我国社区微更新研究关键词突变图谱
通过Citespace对文献样本的分析,结合刘建军等[7]的观点,可以对未来社区微更新领域的研究趋势得出以下结论:
1)更注重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策略研究。基于可视化图像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这一概念不断穿插在社区微更新的研究中。目前,社区更新的设计要点包括但不限于在生活区和居住区的交界形成创意公共场所,使公共艺术柔性介入[8],以拓宽居民活动的开放空间,同时优化其中的共享服务设施,将可交互的规划过程进一步落实。
2)结合社区精神特征的公共产品开发。“场所精神”的聚焦研究使社区文化和社区商业的应用结合成为了顺应发展的举措之一[9]。在社区发展中,需要注重社区资源的挖掘和应用,形成具有个性化和创意性的产业,并积极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反馈,将社区精神更好地融入产品的设计和功能,同时使城市家具更能体现居民对社区生活的热情,使社区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3)突出共创共享理念。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共创共享理念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它能够有效结合社区居民的力量和智慧,推动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参与式设计等手段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和特点[10],以更贴近实际的方式进行设计和规划,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实际信息和反馈,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PSPL(Public Space-Public Life)调研法[11]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包括公共空间质量分析、公共生活环境分析及优化策略总结三部分,主要用于观测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生活情况,如时间、地点、人数等,以此对公共空间的质量和人们的公共生活活动情况进行评估。本研究采用PSPL法中的地图标记法、现场技术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新华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调研,整体评价新华街道的公共设施品质,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上海长宁区新华街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街区。以道路两侧的老式花园洋房群著称,被评为“市十佳景观道路”,居民整体素质较高,对社区改造的配合度较好。
2.3.1 周边公共设施资源
通过实地定点调研,收集街区公共设施的数据,研究该路段主要的公共设施功能情况分布和类别。据调研可知,该街道沿街公共设施有13个电话亭、6个垃圾桶、5个捕蝇笼、5个座椅、5个车站、2个邮筒和1个花园等。这些公共设施分布较为均匀,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然而类别较单一,且大多公共设施无法为居民提供休闲与互动的空间。
2.3.2 沿街公共设施质量
邀请30位观察者从3个一级指标下的12个二级指标对沿街公共设施质量进行打分评估[12]。从3个类别来看(图4),新华街道给居民带来的愉悦性最好,其次是舒适性,最后是防御性。3个类别的平均分均大于6.00,证明新华街道的公共设施整体质量较好,给居民带来的整体感受比较积极。从12个关键词来看,得分最高的是“积极的感官体验”,体现出新华街道给人带来的总体印象比较优秀;得分最低的是“预防外环境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凸显了新华街道上的公共遮蔽设施不完善等痛点。
2.4.1 步行活动调查
将街道分为三部分(图5),Ⅱ区域的公共设施数量最多、完善度最高,其次是Ⅰ区域,最后是Ⅲ区域。以此为划分依据,探索人流与公共设施数量及完善度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调查,Ⅰ区域的人流量最多,行人停留时间更长,其次是Ⅲ区域,最后是Ⅱ区域。由此可见,人流量的多少与公共设施数量的多少及完善度的高低并无特定联系。
图4 对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的12个关键词打分
图5 新华街道信息可视化
2.4.2 停留活动调查
选取代表性公共设施——新华街与定西路交叉口的座椅A、花园B以及新华街与淮海西路交接入口的公共电话亭C作为观察对象,于14点至17点进行停留活动的调查,每隔30 min统计一次停留人数的总数以及老年人、中青年和儿童的数量。由图5可知,A空间的停留人数最多,因该空间观察的公共设施处于交通枢纽处且红绿灯时间较长,可以为行人提供比较好的休息空间;B空间停留的人数最少,虽然该公共区域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休闲互动的空间,但其使用率并不高,实际效果并未达到最初的目的;C空间的人数看似高于B空间,但该公共电话亭被大多行人作避风的用途,并没有人真正使用公共电话。由此可见,实际上C空间的公共电话亭与另外两个区域的公共设施相比使用率最低。
上海新华街道的公共设施种类较少,且现有的部分设施使用率不高,缺乏供社区居民娱乐的公共场所及设施,街道活力无法以公共设施为载体全部焕发[13]。建议新华街道增加更多的服务设施,或是从出现最多且使用率最低的公共设施——公共电话亭入手,增加其内部服务功能,以提高该街道公共设施的使用率。从防御性、舒适性和愉悦性3个方面,活化居民同社区环境的关系,提高新华街道的整体质量。
根据上述研究,选取封闭式公共电话亭作为再设计的对象。上海新华街道平均每50 m出现一个公共电话亭,共计13个,电话亭类型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式(图6)。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使用TOPSIS的评价方法选出最佳创意[14],以此对公共电话亭进行改造,以期达到增加电话亭使用率的目的。
为了获得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意,对300位新华街道居民进行问卷调研,最后得到292份有效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得到了12项主要创意并用不同代码表示,见表1:标识内容更明确的电话亭、外墙广告更丰富的电话亭、带有街道特色图案的电话亭、带有城市特色图案的电话亭、带有紧急医疗产品的电话亭、带有共享雨伞的电话亭、带有共享充电宝的电话亭、能供行人休息的电话亭、能供流浪动物休憩的电话亭、能共享书籍的电话亭、能充当临时母婴室的电话亭、带有小型自动贩卖机的电话亭,作为公共电话亭设计重构主要创意。
邀请6位专家对这12个产品创意进行评价,以表2为依据,得到表3的评价结果。
图6 上海新华街道公共电话亭
表1 产品创意
Tab.1 Product ideas
表2 产品创意的评价依据
Tab.2 Evaluation basis of product ideas
表4的规范化矩阵是由表3的评价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的。由于6位专家的水平比较相似,因此假设其权重值相同,可以省略计算加权规范评价矩阵。
表3 产品创意的评价结果
Tab.3 Evaluation results of product ideas
表4 规范化评价矩阵
Tab.4 Normalized evaluation matrix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0.399,0.376,0.353,0.366,0.380,0.429}
–={0.102,0.193,0.181,0.113,0.049,0.110}
通过求解12个产品创意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以相对接近度为依据对产品创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5。
表5 产品创意的重要度排序
Tab.5 Importance ranking of product ideas
从表5可知,产品创意的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带有街道特色图案的电话亭、带有城市特色图案的电话亭、标识内容更明确的电话亭、能供行人休息的电话亭、带有共享充电宝的电话亭、带有紧急医疗产品的电话亭、能供流浪动物休憩的电话亭、带有共享雨伞的电话亭、能充当临时母婴室的电话亭、带有小型自动贩卖机的电话亭、带有共享书籍的电话亭、外墙广告更丰富的电话亭。
在TOPSIS评价的基础上,保留公共电话亭的基础功能以及整体框架结构,从多个角度考虑再设计的成本、工艺以及可实施性等情况,以电话亭狭小的内部空间为限制,考虑城市家具的模块可组合原则[15],专家组将排在前6位的设计需求作为主要的产品创意,以此进行进一步的设计重构。分别是带有街道特色图案以及城市特色图案、标识内容更明确、能供行人休息、带有共享充电宝以及带有紧急医疗产品。这6个产品创意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将其创新特色进行优化与组合,实现公共电话亭的设计再造。
4.1.1 外观设计
根据TOPSIS评价反映的需求,将带有街道特色图案以及城市特色图案、标识内容更明确这3点需求作为主要外观创意,进行公共电话亭的外观改造。选取上海市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经典地标,将其抽象成单线轮廓进行填色,装饰在公共电话亭两侧的玻璃上。同时,将新华街的代表性建筑——新华别墅和部分沿路建筑作为特色图案进行插画绘制(图7)。新华别墅大多以棕红色、橙红色和白色为主色调,屋顶则多为“人”字形,将该插画放置于电话亭背部的广告宣传窗,与新华社区的街道环境相协调,使再设计后的电话亭更好地融入居民生活,增强物体与环境的联系,提高居民的归属感。该广告窗可以定期替换内页,起到美化和宣传的作用,以丰富公共电话亭的外观。其次,在电话亭顶部的四面指示牌标明内部的使用功能——多功能电话亭、紧急医疗箱、共享充电宝和临时休息室,在电话亭的沿壁则用对应的图标使视觉语言进一步多样化。
图7 再设计公共电话亭背部宣传窗的插画
4.1.2 功能设计
剩余的3点需求则体现在公共电话亭的功能设计上(图8)。根据实地调研,电话亭的一侧内壁为黑色金属洞洞板,因此可以直接将符合需求的物品挂在板上而不用进行大规模改造,极大程度地节约了人力和物力,符合设计重构的经济原则。具体设计为:(1)能供行人休息,选取市面一款常见的挂壁折叠凳,将其嵌在洞洞板上,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合起或翻下,相比普通凳子而言更加灵活、节约空间;(2)紧急医疗箱,在亭内放置的医疗箱含AED设备,可以在突发情况下使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3)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成为主流后,随时使用充电宝成为了可能,根据问卷结果,在公共电话亭内放置共享充电宝,亭内原有电源不需要再外接电源设备。
图8 再设计公共电话亭的内部功能
笔者促成一个有五位参与者的研讨会:一位专家、一位新华街道的负责人、一位社区营造组织的成员和两位学生设计师,目的是根据再造后的设计总结该公共电话亭的指标,同时考虑了未来社区将逐步融入“代际共享”的概念[16],最终得出美观性、实用性、瞩目性、关怀性和可持续性这5个指标。邀请了10位儿童(8~12岁)、10位中青年和10位老年人共30位新华社区的居民,以及在新华街道游玩的10位游客对电话亭再设计前后的指标进行打分(1~10分),比较每一群体得出的平均分,以验证改造的设计方案是否有价值。结果分析可得(表6),改造后的各指标平均分较改造前均有明显提升。儿童打分的平均分前后涨幅最小,可见对其而言公共电话亭的设计再造虽有成效,但意义没有对中青年和老年人大。其中平均分涨幅最大的是中青年群体,可见再设计后新增的6个需求点最贴合该群体的需求。经验证可得,改造后的方案具有一定的价值。
表6 公共电话亭再设计前后指标打分
Tab.6 Scoring of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redesign of public telephone booths
本文以Citespace为工具总结了近年来社区微更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以此作为研究方向,运用PSPL法对上海新华街道的公共设施进行调研,发现其痛点——公共电话亭使用率较低、大多数废弃闲置。随后通过问卷调研得到产品功能的改进需求,以TOPSIS法为依据,在考虑经济成本、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对公共电话亭进行设计再造,即以不改变现有公共电话亭的外观为前提,在亭内空间增添功能。最后促成一个workshop,以验证设计方案是否有价值。本文对PSPL法进行了创新,使其聚焦于街道的某一具体领域,对公共设施和PSPL法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TOPSIS理论为设计再造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支撑,提高了公共电话亭的使用率,在公共设施的设计再造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1] 楼森宇, 郑剑艺. 中国社区更新的研究热点、前沿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 29(10): 120-125. LOU S Y, ZHENG J Y. Research Hotspots, Frontiers and Prospects of Community Renewal in China—Visualiz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 2022, 29(10): 120-125.
[2] 仇保兴. 创建韧性城市:北京应补充十二种微循环[J]. 城乡建设, 2021(16): 36-41. QIU B X. Building a Resilient City: Beijing should Supplement Twelve Kinds of Microcirculation[J].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21(16): 36-41.
[3] 梁誉, 周亚星, 曹信邦. 我国养老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20(2): 103-111. LIANG Y, ZHOU Y X, CAO X B. Knowledge Graph of China’s Elderly Service Research: Visual Measurement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2020(2): 103-111.
[4] 刘敏娟, 张学福, 颜蕴. 基于核心词、突变词与新生词的学科主题演化方法研究[J]. 情报杂志, 2016, 35(12): 175-180. LIU M J, ZHANG X F, YAN Y.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Detecting Evolution of Subject Theme Based on Core Words, Burst Words and New Words[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6, 35(12): 175-180.
[5] NORBERG-SCHULZ C. 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M]. NEW YORK:Rizzoli, 1979
[6] STILGOE J R. The Complete Book of Edible Landscaping[J]. Landscape Journal, 1983, 2(1): 83.
[7] 刘建军, 何沁, 姚子刚, 等. 1989—2022年中国社区更新的发展与回顾[J]. 城市发展研究, 2023, 30(2): 55-62. LIU J J, HE Q, YAO Z G, et al. Development and Review of Community Renewal in China from 1989 to 2022[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3, 30(2): 55-62.
[8] 常志伟, 房钰栋. 新类型公共艺术柔性介入社区更新的应用研究[J]. 包装与设计, 2022(6): 162-163. CHANG Z W, FANG Y D.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ypes of Public Art's Flexible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Renewal[J]. Package & Design, 2022(6): 162-163.
[9] 邓诗雨, 刘骏. 基于场所精神的社区微更新研究——以山城巷为例[C].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 DENG S Y, LIU J. A Study of Community Micro-renewal Based on the Spirit of Place - the case of Shancheng Lane[C]. Spatial Governance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02 Urban Renewal).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21.
[10] 温佳宁, 邵逸乐, 郑可萱, 等. 城市老旧社区的参与式改造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22(6): 177-179. WEN J N, SHAO Y L, ZHENG K X, et al. Research Review of Participatory Transformation in Old Urban Community[J]. Architecture & Culture, 2022(6): 177- 179.
[11] 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M]. VAN Nosrand Reinhold, 2003.
[12] 方智果, 刘聪, 肖雨, 等. 基于深度学习和多源数据的街道美感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23(6): 1-22. FANG Z G, LIU C, XIAO Y. Evaluation of Street Aesthe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sing Multi-source Deep Learning Method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23(6): 1-22.
[13] 方遥, 卜凡海, 祁凡. 基于居民需求特征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以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22(2): 24-31. FANG Y, BU F H, QI F.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Based on Resident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Dingshan Sub-District, Jiangbei New District in Nanjing[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22(2): 24-31.
[14] 杨静. 基于OCM-TOPSIS的产品创意设计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17, 46(8): 109-113. YANG J. Research on Product Creative Design Based on OCM-TOPSIS[J]. Machin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2017, 46(8): 109-113.
[15] 高鸣宇, 章彰, 安大地. 基于微更新理念的城市家具共创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S1): 195-201. GAO M Y, ZHANG Z, AN D D. Research on Street Furniture Co-Creation Design Based on Micro-Renewal Concep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S1): 195-201.
[16] 章彰, 杜文婷, 丁伟. 未来社区视域下的代际共享家具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S1): 122-127. ZHANG Z, DU W T, DING W. Research on Intergenerational Shared Furni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Communit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S1): 122-127.
Redesign of Shanghai Public Telephone Booth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icro-renewal
DING Wei, LU Shiyu, ZHANG Zhang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The work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design of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in large c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micro-renewal with Xinhua Sub-district in Shanghai as a research object,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ir utilization. Citespac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community micro-renewal, and the PSPL method was used as a guiding theory to conduct specific practical research to discover the existing pain points. After collecting relevant need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TOPSIS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design needs and find the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esign reconstruction, rebuild the old public facilities and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residents. Based on Citespa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community micro-renewal in China tended to focus on public facilities, while the public facilities in Xinhua Sub-district in Shanghai, represented by public telephone booths, had the pain point of low usage. Through a TOPSIS analysis, the six needs of residents for their renovation were obtained to redesign public telephone booths in terms of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The redesign of the old public telephone booths in Xinhua Sub-distric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micro-renewal concept and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s of some value in helping to retain the character of the sub-distric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old public facilities. It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facility design reconstruction and micro-renewal concepts.
micro-renewal; public facilities; public telephone booths; Citespace; PSPL; TOPSIS
TB472
A
1001-3563(2024)04-0317-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4.034
2023-09-16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1YJCZH049);2022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拟支持项目(第一批)上海设计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22020026-V0);2020年上海市浦江计划(2020PJC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