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丹丹,高四海,陈晴晴,蔡圆圆,刘倩倩,陈民和,夏子淇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营养与食品卫生所,浙江 温州 325002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其体格和智力发育[1]。营养不良是由蛋白质或热量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等造成的机体营养不足[2]。2019 年我国6~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3],全球数据显示,营养不良目前仍然是全世界儿童最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4]。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会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会增加儿童感染疾病的风险,并且可能会影响成年期的健康和福祉[5]。2005—2010年全国7~12岁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各地地区间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同,检出率存在差异,需要关注与警惕[6]。
为了解温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情况,以温州市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浙江省学生健康状况综合监测评价系统上采集数据,分析温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对温州市中小学生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10月至12月,抽样监测点覆盖温州市12个县(市、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城区 (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区)监测点抽取7所学校(2所小学、2所初中、2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农村(瑞安市、乐清市、龙港市、永嘉县、苍南县、平阳县、文成县、泰顺县)选取5所学校(2所小学、2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以整班为单位开展调查,每个年级至少抽取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基于国家常见病监测方案进行,剔除缺失的人体测量数据的个案,共27 449名学生纳入研究。所有参加项目的学生监护人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学生体格检查 所有体检项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卫生专业人员按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7]和《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8]的要求开展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质量、血红蛋白等。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9],判断学生营养不良状况。
营养不良人数包括生长迟缓和轻、中重度消瘦检出人数之和。BMI=体质量(kg)/身高2(m2)。凡身高、BMI小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值范围者判定为生长迟缓、轻度消瘦、中重度消瘦。贫血根据《人群贫血筛查方法》标准[10]评判,贫血的血红蛋白值标准为: (男女)5~11岁:<115 g/L; (男女)12~14岁:<120 g/L; (女)≥15岁:<120 g/L; (男)≥15岁:<130 g/L。
1.2.2 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浙江省学生健康状况综合监测评价系统中《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以电子系统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营养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和答题能力有限,影响问卷的准确性,问卷部分只调查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到高中的学生。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人员以班级为整体进行调查,内容包含学生基本情况(学段、性别、住校)、饮食行为(含糖饮料、油炸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食用频率)、运动行为(中高强度运动频率、体育课)等。
1.2.3 定义 含糖饮料指可乐、冰红茶、果粒橙等添加糖或糖类甜味剂的饮料;油炸食物指油条、油饼、炸薯条和炸鸡翅等;中高强度运动指过去7 d每天进行至少60 min中高强度运动。
1.2.4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由市县两级联合组成质控小组的形式进行。质控小组对体检单位开展现场质控工作,按每天5%比例抽取复测对象,针对身高、体质量项目进行复测,复测后发现检测误差未超出允许范围(身高0.5 cm;体质量0.1 kg)。此次复测结果合格。
采用SPSS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对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时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进行体格检查27 449人,营养不良检出人数为2 084人,检出率为7.59%。小学四年级以上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8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 686份,回收率95.09%。
接受体格检查学生中生长迟缓检出人数为77人,检出率为0.28%;轻度消瘦检出人数为1 182人,检出率为4.31%;中重度消瘦检出人数为825人,检出率为3.01%。男生随着年龄增加,轻度消瘦率有上升趋势,中重度消瘦率有下降趋势;女生营养不良率、轻度消瘦率随着年龄增长,上下波动,6~<15岁呈现下降趋势,15~17岁又有所上升。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学生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消瘦情况比较[人(%)]
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轻度消瘦、中重度消瘦比例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龄段学生营养不良、生长迟缓、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和农村学校学生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温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消瘦情况比较[人(%)]
2.2.1 单因素分析 不同学段、不同性别、是否住校、是否贫血、不同新鲜水果和奶及奶制品摄入量的学生其营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温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人(%)]
2.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营养不良为因变量(1=是,0=否),以学段、性别、住校、贫血、新鲜水果摄入情况、奶及奶制品摄入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小学(4~6年级),初中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更低(OR=0.771,95%CI=0.663~0.896);相比于男生,女生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更低(OR=0.657,95%CI=0.581~0.742);相比较贫血的学生,不贫血的学生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更低(OR=0.734,95%CI= 0.626~0.860);相比较未摄入新鲜水果的学生,新鲜水果摄入频率为1次/d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更低(OR=0.783,95%CI=0.624~0.983)。见表4。
表4 温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初步了解了温州市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现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温州市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表现以消瘦为主(96.31%),且存在性别、年龄差异,仍然威胁着温州市中小学生健康。本研究发现性别、是否贫血、新鲜水果的摄入频率都会对温州市学生营养不良产生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温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7.59%,低于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10.2%[3]。可能与温州市居民饮食习惯有关,温州市为靠海城市,海产品是居民喜爱的食物,较其他食品更能提供优质蛋白质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生长迟缓、轻度消瘦、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0.28%、4.31%、3.01%,分别占营养不良的3.69%、56.72%、39.59%,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3]。
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P<0.001),与2014 年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一致[14], Logistic回归分析还显示,女生营养不良的风险低于男生,可能因为男生在青春期生长突增阶段,体质量增长幅度和速度比女生大,身体活动量比女生多,造成消耗大,营养供应相对不足,导致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15]。
对不同年龄组及学段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情况进行对比,随着年龄增加,男生轻度消瘦率有上升趋势,中重度消瘦率有下降趋势;女生营养不良率、轻度消瘦率随着年龄增长,上下波动,6~<15岁呈现下降趋势,15~17岁检出率又有所上升。初中生营养不良检出率最低(5.82%),职高生营养不良检出率最高(10.54%)。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波动式下降,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6-17],有研究表明,估计与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共同作用,第二生长突增的出现有关;另外,此时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在加大[18]。不同学校所在地学生营养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与不贫血呈负相关,不贫血是营养不良理论上的保护因素。郭平等[19]、高春海[20]的研究发现,儿童贫血率与食物的摄入频次有关,尤其是动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沈晓青等[21]研究发现,营养不良与食物种类、饮食习惯和认知程度等相关,贫血与营养不良都与食物摄入有关,故本研究显示营养不良与不贫血呈相关性。另有研究[22]显示,小儿营养不良类型与小儿贫血程度具有关联性。小儿贫血多以缺铁型贫血常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血清蛋白水平下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3]。
新鲜水果摄入频率为1次/d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低于未摄入新鲜水果者,水果摄入频率高,饮食均衡,以满足营养素的需要。
目前我国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已从饥饿、膳食缺乏转为不良生活方式,不良饮食习惯[24]。考虑到男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女生,职高生营养不良率最高,温州市学校、社会、家庭应以男生、职高生为重点关注对象。
营养不良的防治,应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因地制宜制定计划。首先应加强对家长、学校、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的宣教,提高营养知识知晓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饮食行为。温州市正在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可通过营养教育改善膳食行为,督促学生不挑食或偏食,改变不良膳食结构。其次,需规范开展学生体检工作,定期对学生开展健康体检,将体检信息及时反馈家长,尽早发现营养不良,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另外,还需加强营养与健康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培养学生合理膳食习惯,从而改善学生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