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
王西京被誉为“书写民族史诗的艺术家”,在当今的中国画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一位用艺术书写民族史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先行者,同时也是一位高尚人格与优秀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伴随着共和国70多年的风风雨雨,王西京见证了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艺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与时代同步、为人民作画的价值观和创作思想。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和创作经历,会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和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所感染,从而能深刻体会他根植于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土壤的艺术根源。
王西京从事创作实践近六十年以来,创作发表了数万幅包括人物画、新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年画、连环画、插图、速写在内的作品,林林总总,蔚为壮观,堪称中国画坛少有的、多领域的高产艺术家。而从表现题材以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他的作品展现出史诗般的宏大审美气象以及从历史到当代的人文精神传承。
他说:“作为人民的艺术家,就要为人民树碑立传,为人民发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德,无愧于人民的重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时代经典以回馈时代,回馈人民。”
作为一位资深戏迷,王西京从小就爱戏。
无论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秦腔、川剧……各个戏种、各种唱腔,没有他不喜欢的。他说,缘于中华文化源源不断的滋养,戏曲艺术才能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璀璨夺目。而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戏曲艺术进一步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夯实戏曲创新创造的文化根脉。王西京希望在戏剧人物绘画方面探索一条新的艺术道路,籍此抒情写意,发掘民族艺术精魂。
戏曲人物的再次艺术创作,是最为考验画家艺术修养的,因为不仅要了解戏曲人物原型的各方面资料、吃透其历史身份及时代的角色,还要考虑戏曲对其的艺术处理。这些都需要画家融会贯通后通过笔墨对其塑造。将舞台上的戏曲人物定格,融戏魂于水墨丹青中——这就是王西京的戏曲人物画。
王西京说,戏曲与丹青堪称中国两大国粹。在国画的取材中,戏曲人物题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戏曲人物画,是戏曲艺术与国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观看王西京新近创作的戏曲人物画作品,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戏境画境交相辉映,生旦净丑活色生香,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人间百态片刻永恒。观者仿佛置身于观之能动、听之有声、呼之欲出的故事情节中。
王西京说,“以戏入画,由画品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战国至唐宋时期的歌舞石刻、壁画,明代的戏剧版画插图,清代的戏曲木版年画,民国香烟画片上的戏曲形象……不胜枚举。“中国画”与“戏曲”之间具有多重同一性,二者遵循着共同的艺术原则——强调精神性、注重“传神”。中国画讲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戏曲中同样注重“略形传神,以神制形”;基于此,从艺术特征而言,二者均选择了写意化、综合式的表达,在“以虚代实,虚实相生”中直抵气韵生动的艺术意境;而落实在艺术手法上,即以夸张的线条和造型来强化艺术表现的张力与效果——中国画中的泼墨大写意,戏曲中夸张的脸谱、装饰便是有力的证明。从语言到视觉,从动态到静态,绘画对于戏曲的转译便是以探寻二者共同的生存原则为根基的。
“笔墨当随时代”,王西京说,将艺术直觉与感受融合于绘画语言表现中,根据自身对于戏曲的理解与个人生命体验,以古人规矩开自己生面,借古以鉴今、借戏以喻世,借由线条、色彩、形象等表现符号形成超越现实的情感表达,在捕捉戏曲人物的情态和稍纵即逝的人物动态的过程中,将自我的情感与对于生命的洞见、省察编织于其中。
无论是抒写爱国情怀、英雄气概,抑或是定格人生百态,唯有浸润了艺术家生命真性的当下观照,将生活与生命的价值寓于其中,那些曾活跃于历史中的人物、沉淀下来的事与情方才有了灵魂。这正是自己笔下戏曲人物画创变新生的不竭动力。
当前,我国正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国的青少年,正是明天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担当者。王西京认为,我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问题非常重要。青少年正处于认知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追星和寻找榜样是很多人成长的一部分。对于今天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青少年群体来说,其文化经验、自我认知、消费习惯等许多方面,都受到新媒介、新技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