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承媛 张 霞 郑 波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儿童院区中医科,辽宁 大连 116012]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甚至拒食为主要表现的摄食行为异常的疾病[1]。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多与患儿脾胃功能不足、摄食调控机制紊乱有关,同时也与家长的喂养方式密切相关。长时间的厌食会直接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下降等,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2]。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确切,作者运用揿针配合口服保和散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儿童院区中医科2021 年1 月—2022 年4 月收治的厌食症患儿90 例,随机分为A 组(保和散组)、B 组(揿针组)、C 组(保和散+揿针组),各30 例。A 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14 岁,平均(6.27±3.11)岁;病程1.1~20.0 个月,平均(14.57±5.57)个月。B 组男16例,女14 例;年龄3~14 岁,平均(6.18±2.98)岁;病程1.0~21.4 个月,平均(15.24±6.12)个月。C 组男14 例,女16 例;年龄3~13 岁,平均(6.49±2.84)岁;病程1.2~22.5 个月,平均(16.36±5.96)个月。3 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年龄2~14 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西医诊断标准:(1)长期食欲不振,摄入量较病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4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2)体质量增长停滞或者减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有不当喂养史[4]。
1.2.2 排除标准(1)其他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继发性厌食症。(2)神经性厌食。(3)严重营养不良。(4)排除各种疾病、药物引起的食欲低下。
1.3 治疗方法A 组(保和散组):患儿使用保和散(康仁药业提供的单味中药颗粒),药方:焦山楂15 g,炒莱菔子15 g,炒神曲10 g,茯苓10 g,陈皮6 g,姜半夏4 g,砂仁4 g,炒麦芽10 g 等。4 岁以下每次0.5 包,每日2次;4~7岁每次0.75包,每日2次;8岁以上,每次1 包,每日2 次。B 组(揿针组):足三里穴位揿针(清铃株式会社,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62201259)治疗,5 d 更换1 次,嘱患儿家长每日按摩穴位5 次,每次3 min。C 组(揿针+保和散组):口服保和散的同时将揿针埋于足三里治疗。同时调查患儿的饮食习惯,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爱吃零食等,依据患儿具体情况为其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以及饮食习惯。对患儿家属进行必要宣教,纠正患儿家属对小儿饮食不正确的态度,合理喂养患儿,依据患儿的饮食喜好适当变换饮食种类。若患儿同时存在感染情况则要进行积极抗炎治疗。以上3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1)3组的临床疗效;(2)制定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定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相关标准制定:主症包括食欲、食量,次症包括面色、嗳气腹胀、自汗、盗汗、恶心呕吐、大便情况和舌象、脉象等,并根据症状轻、中、重的不同,主症依次计2、4、6 分,次症依次计1、2、3 分;(3)3 组治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4)血清促人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检测:每组治疗前后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试剂盒由江苏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5 疗效标准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原有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6]。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 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A、B、C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76.7%(23/30)、96.7%(29/30)。A组与B 组比较(x2=4.20,P>0.05)、A 组与C 组比较(x2=6.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 组与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5,P<0.05)。见表1。
表1 3组厌食症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2 3 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3 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0、t=6.450、t=4.360,P<0.05)。治疗后A 组、B 组与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0.13、tBC=0.24,P>0.05)。见表2。
表2 3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2 3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A组B组C组治疗后9.57±2.631)11.53±3.321)8.87±2.431)例数30 30 30治疗前15.97±3.72 18.83±3.61 16.83±3.04
2.3 3 组患儿治疗前后BMI比较3 组治疗前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BMI 均有一定的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0.620、tB=1.000、tC=0.480,P>0.05)。治疗后A 组、B组与C 组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0.002、tBC=0.033,P>0.05)。见表3。
表3 3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BMI比较(± s,kg/m2)
表3 3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BMI比较(± s,kg/m2)
组别A组B组C组例数30 30 30治疗前15.37±2.22 14.64±3.55 13.14±1.96治疗后15.66±2.25 15.10±3.46 15.51±1.97
2.4 3 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Ghrelin比较3 组治疗前血清Ghrelin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清Ghrelin均有升高,A组、B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t=0.530,P>0.05),C 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0,P<0.05)。治疗后,A 组与B 组、C 组Ghrelin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B=0.170、tAC=0.030,P>0.05),B 组与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C=7.550,P<0.05)。见表4。
表4 3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血清Ghrelin比较(± s,ng/L)
表4 3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血清Ghrelin比较(± s,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A组B组C组治疗后295.88±95.69 265.18±76.91 343.20±64.321)2)例数30 30 30治疗前255.51±97.32 253.86±60.99 257.58±77.51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指患儿较长时间食量减少、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的一种消化功能紊乱的消化道疾病。中医学中关于“小儿厌食”病名的记载并不少见,如“恶食”“不思食”“不喜食”等,散见于古代文献资料中。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病位在脾胃[7,8]。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食欲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不良饮食习惯、药物滥用、微量元素缺乏、“脑肠肽-摄食中枢”紊乱、胃动力障碍等因素有关。BMI 是目前国际上常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MI=体质量(kg)/[身高(m)]2。血清Ghrelin 是食欲促进因子,在胃部生成,对中枢神经的脑肠肽产生作用,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惟一外周食欲刺激因子。Ghrelin 的主要作用包括(1)促进机体生长激素释放,对生长发育进行广泛调节;(2)增进食欲,维持机体能量平衡;(3)促进胃酸分泌,改善胃肠蠕动;(4)通过调节胰腺内分泌对糖代谢产生影响[9]。
保和散作为中药经典方剂,以焦山楂、炒莱菔子、炒神曲、陈皮、姜半夏、炒麦芽等为主。其中焦山楂性微温,味甘、酸,主消食化积健脾,《本草纲目》言:“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神曲性温,味甘、辛,具有消食和胃的功效,《药性论》言:“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麦芽性平,味甘,具有消食和中之效,《景岳全书》言:“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莱菔子即萝卜子,性平,味辛、甘,具有消食化积、降气化痰之功效;陈皮、茯苓、姜半夏则起到理气化湿、和胃止呕的作用。诸药合用,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10]。保和散药性平和,无偏寒、偏热之弊,泄而不峻、补而不腻,更适合小儿使用[11]。
揿针是皮内针的一种,其操作方法简单,对患者的创伤小,其作用机制为以微型针刺入皮下并固定于相应穴位,给予皮下穴位以微弱而持续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近年来,揿针作为一种现代针刺方法,因安全、便捷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适合对普通针刺有恐惧心理的儿童。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又是胃之下合穴,善补脾胃后天之本,补气健胃。现代医学研究[12]表明,针刺足三里能调整胃液分泌,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提高酶的活性,促进肠道吸收,调节肠胃蠕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本研究表明,厌食症患儿口服保和散配合揿针治疗,在临床效果及提高外周食欲刺激因子Ghrelin 水平方面优于单纯揿针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操作简单,患儿依从性高,无毒副作用,内外联合治疗疾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