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琴 刘 筠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科,江西 南昌 330000)
在老年性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常见的症状为活动受限、疼痛和肿胀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可使患者骨骼恢复至正常部位,恢复下肢运动能力,有较好的效果。然而,术后患者会有剧烈的痛感,加之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降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使其术后康复依从性降低,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案,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在常规干预中,通过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转移注意力和心理疏导等方式进行止痛,虽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疼痛强度较大的患者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且药物镇痛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故整体干预效果不佳。而腕踝针疗法则是将病症的表现部位归纳在身体的腕部和踝部,再分为6 个纵区,把横隔当做界限,按区选择病症点展开治疗,具有散瘀止痛、疏通经络的效果,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研究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使用腕踝针疗法进行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收治的8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处时间均在2019年3 月—2021 年3 月,按镇痛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常规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50~78 岁,平均(68.45±2.36)岁;体质量45~74 kg,平均(64.27±3.49)kg。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0~79 岁,平均(68.53±2.68)岁;体质量45~74 kg,平均(64.51±3.80)kg。对常规组和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年龄和体质量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此次研究已经通过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与《实用骨科学》[2]中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相符;(2)均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择日实施手术;(3)存在癌性疼痛,且需服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止痛;(4)年龄18~80岁;(5)患者及其家属已知相关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认知不清,不可正常交流的患者;(2)术前已提前进行止痛干预的患者;(3)针刺部位皮肤条件不适合接受腕踝针疗法的患者;(4)对本次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史的患者;(5)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和糖尿病晚期等。
1.3 干预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疼痛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在术后,为患者提供常规镇痛泵,并予以冷敷干预。(2)对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来评估,若患者分值≤3 分,则需间隔6 h 进行一次评估;分值≥4 分,则需上报医师,遵医嘱予以患者冷敷干预或为其提供药物镇痛,并再次实施评估,直至分值≤3 分。(3)通过多种形式将患者注意力转移,如听音乐、看书、聊天和看电影等,并予以相应的心理疏导。(4)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抬高术肢并屈膝,使淋巴液和静脉可顺利回流,使术肢肿胀减轻,以缓解疼痛。(5)遵医嘱为患者提供100 mg 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以镇痛。
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腕踝针疗法,具体如下:腕踝针疗法以《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9 部分:腕踝针》[3]为依据,选择术侧下4 区和下5 区,随后按区选点实施干预。对针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而后使用0.25 mm×25 mm 的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3 根手指拿住针柄,使针体和皮肤之间的角度为30°,使用拇指对针柄轻捻,让针尖以较快的速度进入皮肤。待针尖进入皮肤后,把针放平,此时针尖会向上挑起皮肤,形成0.2 cm 的皮丘,然后让针体向皮肤表面贴近,纵向在皮下进针,针刺在皮下的长度约为35 mm,且不能存在痛、酸、胀和麻等感觉,留针30 min,每日1 次,持续至术后72 h。
1.4 评价标准
1.4.1 疼痛情况对2组患者麻醉消失后不同时间段(6 h、12 h、24 h、48 h、72 h)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采用NRS[4]来评估,该量表总分范围为0~10 分,0 分表示没有痛感,10 分表示痛感强烈,数值与患者疼痛程度成正比。
1.4.2 睡眠质量对2 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4 h、48 h、72 h 后的睡眠质量进行比较,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5]来评估,该量表共有7 个项目,包括睡觉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间等,每项评分0~3分,量表总分21分,分值与患者睡眠质量成反比。
1.5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使用的统计学处理工具为SPSS 23.0 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在干预后各时间段的NRS分值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NRS评分比较(± s,分)
表1 2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NR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常规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0 40干预后6 h 1.42±0.43 1.06±0.36 4.06<0.05干预后12 h 3.54±1.13 2.66±0.72 4.15<0.05干预后24 h 5.72±1.46 4.47±1.39 3.92<0.05干预后48 h 4.32±1.45 3.39±1.13 3.20<0.05干预后72 h 3.59±1.18 2.62±0.76 4.37<0.05
2.2 2 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干预前,2 组患者的PSQI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个时间段PSQI 分值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PSQI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PSQI评分比较(± s,分)
组别常规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0 40干预前16.87±1.67 16.59±1.74 0.73>0.05干预后24 h 14.39±3.47 12.18±1.34 3.76<0.05干预后48 h 12.96±3.31 10.02±2.43 4.53<0.05干预后72 h 10.39±3.27 8.27±1.86 3.56<0.05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临床中常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但手术治疗会刺激周边组织,导致周边组织出现炎性反应或者轻微水肿,使软组织出现痉挛收缩的情况,从而引起术后疼痛[6]。当前,对于术后疼痛的止痛方法以药物外敷、镇痛药物全身止痛为主,虽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药物镇痛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作用,如引发腹痛、恶心和胃肠道反应等,且对用药量有所限制,最终导致整体干预效果不理想。而腕踝针疗法属于针灸的一个分支,可刺激皮肤感受器,增加神经递质的分泌量,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进行阻断,具有积极的镇痛效果。因此,本研究着重观察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使用腕踝针疗法进行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各时间段的NRS 分值均低于常规组(P<0.05)。在王璐瑶等[7]的研究中,实验组不同时间点(麻醉消失后6 h、12 h、24 h、48 h、72 h)的NRS 分值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次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使用腕踝针疗法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究其原因为,首先,腕踝针疗法在皮下进行浅刺,不仅起效较快,在针刺的过程中还不会有酸、胀、痛和麻等感觉出现,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从而治疗配合度得以提升,为后续干预奠定基础。其次,腕踝针针刺点来自传统中医腧穴,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使对应的经脉之气、脏腑功能得到调节,具有祛邪镇痛、舒筋通络的效果;同时,腕踝针在患者下4 区、下5 区进行针刺,具有镇痛的作用,促使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部位疼痛缓解速度加快。此外,对腕部、踝部进行针刺的过程中,对患者机体具有刺激作用,使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释放量增多,从而获得止痛的效果,还可释放镇痛物质,提高患者疼痛阈值,以此持续镇痛。
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均会出现强烈的痛感,不仅存在入睡困难的情况,在睡觉的过程中还会频繁醒来,导致睡眠质量降低,使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出现,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术后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各个时间段PSQI分值均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使用腕踝针疗法进行干预,可改善睡眠质量。究其原因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踝部针刺的部位属于足三阳经、三阴经循行的交汇处,对其进行针刺,对腰背部气血运行具有促进作用,起到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和振奋阳气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8]。此外,腕踝针疗法还可减轻患者的痛感,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使用腕踝针疗法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睡眠质量,起到较好的镇痛作用,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是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样本数量较少,且均来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地域性较强,因此为了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使用腕踝针疗法干预的效果的准确度,需增加样本数量,并与其他地区的医院开展分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