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禧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6)
高血压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具有典型心、脑、肾脏等靶器官损坏的临床特征;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三高”著称,严重威胁全人类身心健康[1]。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多达2亿[2],且以老年患者为主。有研究[1]报道,65 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49%。而农村普遍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给防治工作带来重重困难。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基层公共卫生投入力度,重心下移,强化农村高血压病的防治,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且科学有效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
中医“治未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3]。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经验产物,已成为当今基层高血压病防治的一项重要举措。本调研旨在通过对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1100例农村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与分析,总结该地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1.1 一般资料选取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12 个自然村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东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年度免费体检的老年人作为调研对象。体检项目涵盖中医体质辨识,体检结果导入厦门市智业平台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中的慢病管理系统;对该系统设置筛选条件,进行整群抽样。符合入选标准的共1100 例,男472 例,女628 例;年龄61~96 岁,其中60~69 岁427 例,70~79岁501例,≥80岁172例。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1100例农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4]标准,定义为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收缩压≥140 mm Hg 且舒张压<90 mm Hg 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1.3 纳入标准60岁以上本地户籍及常住人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已建立完整的慢性病管理档案。
1.4 排除标准不能配合完成中医体质辨识量表问卷调查;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继发性高血压病。
1.5 调研方法
1.5.1 调研依据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5],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分型。中医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共9 种体质。平和质:指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理得当的一种体质状态,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肺脏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气虚质:以容易疲劳,倦怠乏力,懒言少语,胆小心悸,易出汗,经常气短甚至呼吸短促为表现,同时伴有面色淡白,唇甲苍白等。阳虚质:以倦怠乏力,平素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面色白而不泽,眼睑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多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主要特征。阴虚质:以手足心热,平素口燥咽干,鼻子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面色潮红、有烘热感,双目干涩、视物昏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赤,脉象细弦或数。痰湿质:以怠惰懒动,大腹便便,面部多油、多汗且黏,胸闷,痰多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面色暗黄,眼泡水肿,困倦,身重不爽,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腻,大便正常、小便不多,舌胖大、白腻,脉滑。湿热质:以面垢油光,口苦口干,身重困倦,易生粉刺痤疮,舌质偏红、苔黄腻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体态偏胖或偏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量多,脉多见滑数等表现。血瘀质:以血行不畅、瘀滞成斑为主要特征,以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行不畅的血瘀表现为主。气郁质:因先天遗传,或因精神刺激、暴受惊恐、所欲不遂、忧郁思虑等出现气机郁滞,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特征。特禀质:以机体敏感状态,表现出皮肤瘙痒、起风团,及哮喘、咽痒、鼻塞、喷嚏等一系列变态反应为主要特征。
1.5.2 调研方法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科室组织60岁以上辖区群众参加年度免费老年人体检,同时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前往海沧区东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由中医科5 名中医临床医师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参照王琦教授及其团队开发出来的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将调查结果录入系统,系统自动评分并根据分值进行体质分型。
此次调研共有1159 例患者参与,其中有效调研者1100例,占比94.91%。另59例因不符合纳入标准,影响中医体质辨识的评判,故予以剔除。
1.6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型占比结果显示,阴虚质[26.91% (296/1100) ]、 痰 湿 质[22.55% (248/1100)]、平和质[22.09%(243/1100)]和气虚质[13.91%(153/1100)]4 种体质占比最高,为农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体质。见表2。
表2 1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型占比
2.2 不同性别高血压病患者体质分型特征就平和质以外的体质分型而言,阴虚质和痰湿质在男性患者中的占比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而气虚质在女性患者中占比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性别关系[例(%)]
2.3 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病患者体质分型特征年龄为60~69岁和70~79岁的患者,均以阴虚质、平和质、痰湿质为多见。80 岁及以上患者除了多见阴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外,气虚质也较为突出;且与前两个年龄段对比,气虚质人数占比有明显增加,而平和质人数占比降低。见表4。
表4 1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年龄关系[例(%)]
中医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6]。中医治病遵循“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原则,需辨清体质,才能因病施治。中医体质辨识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体质相关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养生保健、饮食调养、起居调摄等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
高血压病临床以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心慌心悸等表现为主,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中风”“心悸”等范畴。《黄帝内经》有诸多关于头痛、眩晕病因病机的论述,认为其与髓海不足、气虚亏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历代医家亦有相关论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在《景岳全书·眩运》指出“无虚不能作眩”;朱丹溪的著作《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医学正传·眩运》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明确指出眩晕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首先,本研究表明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气虚质是东孚镇本地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东孚镇地处闽南沿海,当地居民喜食肥甘厚腻,饮食上易过咸、过甜。同时,现在生活富裕,吃得又多又好,体力劳动减少,运动缺乏,更易损伤脾胃。脾健运失司,水湿内停,则积聚生痰。痰湿体质患者又因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而出现眩晕。阴虚患者眩晕头痛多是由年高体衰,髓海不足、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引发。气虚患者则因年老体衰或素体久病,而后天脾胃亏虚,化源不足,元气亏虚;而血液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气不足则血运不畅,血在脉中黏滞,沉积血管当中,血管壁变窄,血液压力大,引发高血压病[6]。平和体质人群占比高是因为随着国家对基层公共卫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市区政府、各个部门重视高血压病,组织动员全社会都参与高血压病的防治,具体如开展下乡义诊活动、举行各类科普宣教活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创办健康俱乐部等;高血压病患者与医师互动越来越频繁,高血压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得到增强。
其次,对比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性别关系可以发现,男性患者阴虚质和痰湿质占比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而女性患者气虚质占比相对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为男性属阳,阳气旺盛,阳盛则阴衰,易出现肾阴不足;且生活中喜嗜烟酒、不拒肥甘厚腻,影响脾胃运化,酿湿生痰,故男性多阴虚、痰湿体质。而女性身体纤弱,阳微阴胜是从古至今对女子体质特征的共同认识,在性格方面又多温婉娴静、内向,更易出现阳气不足,阳虚又导致气虚,所以气虚是女子常见证候。
上述结论为今后在该地区依据个人体质应用中医情志调节、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调节及疾病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体质分布与地域、年龄、性别存在一定联系,这也有利于推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可出现哪些体质,为提前制定相应中医保健方案进行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本次调研严格按照辖区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抽样,采用集中问卷,在大部分患者都参与了两次年度老人体检的基础上,总结两次中医体质辨识问卷结果,且结果均导入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故调查结论较为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