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羽莎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这对我们留学人员来说很有启发意义。我曾在英国留学7 年,亲身感受了中英两国在科学人文氛围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回国后,我也亲身参与到国内的科普事业中,探索和实践着我在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普理念和方法。
我们先要了解科普的重要意义。科普,即科学普及,它的目的是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让人们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避免陷入伪科学和谣言的陷阱,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科普可以帮助公众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并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这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普教育则为源头活水,为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力量。科普教育能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增强民众对科学的信仰,营造尊重科学家的舆论氛围,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激发更多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从而培养出更多科技人才,推动国家科技发展,最终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7 年的留英生活,让我深切感受到中英两国科学人文氛围的差异。
在英国,科普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使科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老师们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和探索,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学习环境。英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科学传播渠道,很多城市都建有科技博物馆、科学活动中心,还有各类科普杂志等,让科学知识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科普场馆会定期举办各类科普活动,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在参观和互动中了解科学知识。在英国,人们认为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因此,英国的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探讨。学术界和社会普遍重视跨学科研究,尤其重视以此解决社会问题。英国的公众对科学抱有积极态度,人们普遍关注科技新闻,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活动,乐于与科学家互动交流。英国社会对科技创新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科技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社会也普遍认为科学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国留学期间,我有幸在曼彻斯特和伦敦学习、生活。作为英国的两大城市,曼彻斯特和伦敦拥有许多顶尖的科研机构和博物馆,如英国科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这些机构会定期举办各种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主题多样的科普活动,使市民和游客能够轻松接触到科学知识。此外,这两个城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还常常组织公开讲座和科学沙龙,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和学习科学知识。
回国后,我在北京和石家庄都工作、生活过。同样作为国家首都,北京也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普场馆,这些机构在科普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相较英国,整体感觉科普活动的举办频率、形式丰富性和大众参与度仍有待提高。石家庄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其科学人文氛围则更为有限。虽然石家庄也有一些科普活动和场馆,比如河北省科学技术馆,但在展馆规模、展馆应用的最新科技,以及国际影响力方面与英国的大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方面,越来越多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专家开始呼吁将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提升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我国在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课堂教育过于理论化、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我们也在努力拓宽科普传播渠道,通过互联网在新媒体平台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如越来越多的科普类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整个社会对科普的关注热情正逐渐被培育起来。
为了营造比较好的科学人文氛围,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城市的成功经验,例如加大科普场馆的建设和投入,在国内各大科技馆、博物馆推广科学节、科普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博物馆的利用率和普及度,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科学意识;借鉴英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科普方面的合作模式,推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科普场馆在科普领域的深度合作;关注城市人文特色,针对各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设计科普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科普的吸引力,也能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
此外,在营造比较好的科学人文氛围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关注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在英国,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会开展科学实验课程和科普夏令营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在国内,虽然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学校已率先开始尝试多样化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但在很多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科学教育资源仍然匮乏。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科学教育。
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科普平台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作为留学人员,我们要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带回国内,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英国学习期间,我曾参加了一个名为“科学之夜”的活动,该活动通过各种互动游戏、讲座和实验展示,让参与者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普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了我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回国后,我加入一家专注于科普的非营利组织,将我在英国所学的科普方法和理念运用于实践。
结合自己学习商科管理经济的背景,我开始关注国内企业在科普方面的投入和作用。我发现,在中国,企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尚不够高,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对企业自身发展和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因此,我在非营利组织中倡导企业参与科普事业,并与有意愿的企业合作,共同举办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更多民众接触到科学知识,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
英国国家博物馆埃及象形文字科普展
以某知名互联网企业为例,我们与该企业合作开展了一项名为“互联网+科普”的项目。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科普知识,将科学知识普及给更多人。通过与该企业合作,我们共同开发了一款科普类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科普知识。我们还举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如网络直播、线下互动体验等,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成功地将科普活动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
此外,我还意识到在科普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我推动了一项名为“科普下乡”的项目,将科普资源延伸至农村地区,让更多农民了解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农村科普讲座,邀请专家为农民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解答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我们还与农村学校合作,举办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农村地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些活动在农村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让农民和学生受益匪浅。
我们针对残疾人群体开发了一系列无障碍科普活动,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例如,我们与一家康复中心合作,为视障人士开发了一款名为“声音地图”的科普产品。这款产品通过语音识别技术,为视障人士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环境。此外,我们还为听障人士推出了手语科普课程,帮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这些活动在弱势群体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广泛好评。
除了关注弱势群体,我们还将科普工作延伸到社区层面,在社区里组织了一系列科普讲座和活动,涉及健康、环保、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让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科学知识。例如,我们曾在石家庄的一个社区举办了一项名为“垃圾分类大作战”的活动,通过互动游戏和知识讲解,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这些活动在社区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相关知识。
在国内科普事业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还积极与国外同行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和方法,为国内科普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例如,我们曾邀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环境发展学院某华裔客座教授来石家庄高校举办讲座,分享其环境科普实践经验,激发国内科普从业者的创新思维。
同时,我们也将中国的科普成果介绍给国际友人,展示中国在科普领域的发展成就。例如,我们曾组织了一次中英青年科普交流活动,邀请了中国和英国的青年科普从业者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双方分享了各自的科普工作经验,探讨了科普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次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英两国科普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拓展国际视野的平台。
通过亲身实践,我深深感受到留学人员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中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让留学人员可以利用自己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为国内的科普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理念,介绍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国内科普教育的改革与国际化发展。通过与国际同行交流,留学人员可以为国内科普事业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使国内科普事业更加完善和高效。
通过在海外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积累的国际人脉,留学人员可以为国内外科普教育机构和专家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助力国内科普教育机构扩大国际影响力,拓宽合作领域。
留学人员更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科普作品的创作,直接为国内科普事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创作可以为公众提供新颖、有趣、实用的科学知识,推动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留学人员,我们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国内科普事业中。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将科普工作落到实处,使更多人受益,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