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染,杜红梅
(1.湖南农业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128;2.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推动“三农”工作制定了总体方略。然而,要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长期的扶贫、助农,更重要的是推动人才、技术、资源流向农村,推动农村产业主动从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化方式转变,使农业耕种、农作物加工、农产品销售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农村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农村的资金约束问题,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各类主体对金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1],助推农村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与移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数字化”相结合,能使更多原先被传统金融系统排斥的农村人群享受更方便的金融服务,针对农村资金需求“少、散、无抵押”的特点,解决农村农户资金短缺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农村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关于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2—5],但较少从农村产业升级的角度来探索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关联。本文认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推动农村三次产业现代化转型需要普惠型金融的支持。移动网络设备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恰好为现阶段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因此,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又是通过哪些机制路径来实现其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择2011—2021 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并测算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地区发展环境的调节效应。相比以往文献,本文的贡献在于:(1)尽管现有文献也关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但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方面,对农村整体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较少。本文设计了衡量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从定量角度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的研究,能丰富与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2)本文考察了地区发展环境的第三方因素对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的调节影响,以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在支持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区异质性原因。
农村产业普遍“一产独大”,第二、三产业发展偏弱,这也使得农村产业现代化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代表。从东部地区的部分农村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达成三次产业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因此,本文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①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由于目前尚未对农村建筑业增加值进行单独统计,因此将农村工业作为农村第二产业的代表。和农村服务业现代化三个角度来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机理。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了农业资金短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特征在于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识别贷款人的信用和还贷风险,同时能通过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微信、支付宝直接发款给资金需求者,提高了资金融资效率,也能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地缓解农民资金困境,有效提高农户金融产品可获得性,提升农户农业扩产和提质的积极性[4]。葛和平和高越(2021)[5]、刘艳(2021)[3]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何婧等(2021)[6]分析指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支持农户创业和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而支持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胡洋珠和谢婷婷(2023)[7]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度总体在提高。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农产品加工类创业积极性,促进农村工业现代化发展。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为部分想办厂、敢创业但又缺乏资金的农村居民提供了启动资金,使其能购买农产品加工设备、建设厂房等,进而促进了农村加工制造产业的崛起。秦润秋(2021)[8]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考察得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民的创业决策;杨齐和乔婷(2023)[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传统金融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显著促进农业创业活跃度。另一方面,农村办厂不仅能增加农村非农就业,还能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提升农村工作信息沟通效率,如招聘信息等,为农村工厂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提供辅助,增进农村企业的生产效益。张青等(2021)[10]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的提升显著促进农村青年非农就业;赖娟等(2023)[11]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就业率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最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促进农村服务业现代发展。近几年在淘宝、京东等平台经济崛起、物流行业加快发展,以及农村宽带覆盖率超过90%的背景下,农村电商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电商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恰好契合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较小规模的资金诉求,从而促进了农村电商的发展,而农村电商能提升农产品的销售速度、扩大销售区域和增加销售附加值,加快了三次产业的融合;另一方面,电商也带动了农村地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业、包装产业,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推动了农村产业转型。宋俊(2021)[12]指出,普惠金融的出现为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潘经富和余坤莲(2018)[13]运用灰色理论模型对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金融支持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促进效果逐渐加强;许广永等(2023)[14]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推动长三角地区县域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并且促进三产融合,使农村发展摆脱传统的农业主导模式,而向现代化模式转变,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村产业现代化。
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用于购置生产设备或者开展电子商务时,不同农民的经营成果具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方面与农户自身对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认知和技能差异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地区发展环境存在关联。经济相对发达、市场化水平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发达、对农户技术指导税收优惠等政策力度强的地区,不仅能提升农户获取金融资源发展农村产业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农户经营活动的风险抵御能力,减少因市场因素不利而产生的负面冲击。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化水平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发达,这有利于提高农户获得金融资源后的农业生产、销售效率,进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在金融转换效率上偏弱,资金使用效率往往不高。覃成林和任建辉(2016)[15]研究发现,本地发展环境在金融资本的利用效率上扮演着社会过滤器的角色,最终会影响金融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本文主要考察地区发展环境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的调节作用,其中地区发展环境包括地区市场化水平和地区政府扶持两个变量。市场化水平反映了地区的商品流通效率、法规健全程度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越能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而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近几年,国家不仅从政策上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产业政策,而且也积极引导人才、金融等各种资源流向农村,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政府在现实中的扶持能提高农户的转型成果,提高后续农民获取普惠金融资源和加快农村产业转型的积极性。李梦曦(2019)[16]研究指出,政府的政策制定、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多方面举措能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基于此,本文认为地区发展环境能对数字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2a:市场化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
假设2b:政府扶持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以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选择2011—2021 年我国31 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数据展开分析,部分省份的部分年份缺失指标采用前后年份均值或上一年度增长率进行插补。
本文主要分析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并探讨地区发展环境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此,建立针对第一项研究内容的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MRIit表示i省份t年的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DIF表示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Xj,it表示第j个控制变量。
进一步分析地区发展环境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系的调节作用,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M代表地区发展环境,DIF×M是数字普惠金融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γ反映了地区发展环境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及调节方向。
(1)因变量。对于农村产业现代化,本文参考文献[17,18],在数据可得性、指标合理性的原则下,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和农村服务业现代化三个维度选取合适的指标衡量农村产业现代化,具体见表1。在表1 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加权得到各地区的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
表1 农村产业现代化测量指标体系
(2)自变量:数字普惠金融。目前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证文献中,均采用北京大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本文也沿用该指标。该指数由郭峰等(2020)[19]测度量化,包括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子维度,三个子维度的权重分别是54%、29.7%和16.3%。
(3)调节变量:对于地区发展环境,本文选择了两个指标,一是市场化水平,采用王小鲁等(2019)[20]编制的市场化指数衡量,该变量2019—2021 年的数据采用外延法进行递推;二是政府扶持,采用政府财政支出中涉农支出的比重衡量。
(4)控制变量:选取第一产业规模、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技术创新、交通发达程度4个变量。详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
表3 列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均值为0.189,最小值为0.070,最大值为0.617,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要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数字普惠金融均值为230.461,但指标在地区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分三个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最高,覆盖广度最低,说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受农村地区信息化落后的影响,仍有大幅的发展空间。在两个调节变量中,市场化水平均值为6.654,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政府扶持的均值为0.116,其中东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最高。
下页表4 列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估计方法。由表4可知,列(1)中数字普惠金融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现代化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列(2)至列(4)是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的结果,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系数同样显著为正,而数字化程度系数不显著,说明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深化使用深度同样能显著提升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数字化程度对农村产业现代化不存在显著影响。对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落后,很多农民并不会采用更高级的金融产品或数字化产品来获得金融资金,因此金融数字化程度难以较好地与对资金有需求的农户匹配衔接。而越大的普惠金融覆盖面和金融支持力度越能帮助更多的农村居民和对资金需求更大的农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有利于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在4个控制变量中,仅地区技术创新和交通发达程度系数显著,两个变量系数均大于0,说明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交通发达程度提升能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
表4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
表5 为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样本的估计结果,固定效应结果显示,三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变量系数均显著大于0,进一步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向影响。且从系数来看,东部地区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受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作用最强,中部地区最弱。
表5 分地区的估计结果
表6和表7分别列示了以地区市场化水平和政府扶持作为地区发展环境指标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从表6 可以看出,在引入市场化水平与数字普惠金融的交互项后,数字普惠金融变量系数仍显著大于0,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系数均显著大于0,数字化程度不显著;而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列(4)除外),说明地区市场化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相关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向作用越强。
表6 地区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
表7 政府财政扶持的调节效应
表7结果显示,在引入政府扶持与数字普惠金融的交互项后,数字普惠金融变量系数仍显著大于0,而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政府扶持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相关关系不存在显著调节效应。对此,本文认为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越靠近现代化的方式就代表产业越需要依靠市场化方式运营,即通过充分调动市场机制来调节产业资金的投资方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现代化是集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新销售模式、物流、电商等于一体的“农工商”联合转型,是促进农村产业从传统的狭义单一耕种向广义上的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种变革,因此其更需要关注市场动态。而当前政府对农扶持主要停留在农林牧渔的基建投入、农户耕种养殖补贴等方面,对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关注较少,这也使得财政涉农投入与农村产业现代化关联并不明显。
本文选择2011—2021 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三个子维度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地区发展环境的调节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进程,在三个子维度中,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也能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但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农村产业现代化影响不明显。此外,地区市场化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正相关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市场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政府扶持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由此表明通过市场化调节而非政府干预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结合研究结论,为加快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向中西部落后农村地区的金融倾斜。本文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现代化,这也间接表明了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强烈的资金需求,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已阻碍了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因此,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扶持,发挥金融的无介质优势,利用数字技术、邮政网点、移动手机等途径提高普惠金融的受益群体,降低农民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使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现代农业、农村企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实现乡村振兴。
第二,在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农村产业采用现代化方式运营越普及,越需要与市场接轨,这不仅能使农村产业走出去,提高销售额,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而且也能倒逼农村产业进一步转型,明确金融资本的投资方向,有助于农村产业发展稳步、高效率地推进,而非盲目建设。这也要求政府和金融机构在规划农村产业时要依据农村产业特点和市场发展方向来提供资金,政府要减少过度的农村水利、道路等投入,而将有限资金投入到农村产业升级中,帮助农户降低创业过程中的“软件”障碍,如技术、人才等。
第三,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特征是金融数字化,这要求资金借款一方有一定的知识和风险承担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普遍数字化素养低,这对深入开展和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产生了一定挑战。农民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而农民综合素养决定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向,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和可持续性。因此,要通过开展农户知识和技能培训、政府帮扶、引进人才等方式解决农村地区的智力资本短缺问题,这不仅能反哺金融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