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火箭“心脏”造阀门的人
——记“中国质量工匠”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钳工杨峰

2024-02-26 04:53娄敏通讯员杨婧
工会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杨峰钳工师傅

□本刊记者 娄敏 通讯员 杨婧

杨峰在仔细检查产品的加工情况

不久前,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揭晓了第二十届全国质量奖个人奖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钳工杨峰荣获本届“中国质量工匠”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技能工人,杨峰是幸运的。可对于“幸运”中所包含的艰辛,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得清楚的。31年来,杨峰扎根三尺钳台,用过硬的本领、超常的技能和对航天事业的满腔挚爱,成就了一位普通劳动者的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

“我不但要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要加工出最棒的”

1992年,理论与实际操作位居技校毕业生第一名的杨峰,被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7103 厂25 车间,师从承担液体火箭发动机阀门重点零件“碟盘”加工的曹化桥师傅,成为了一名钳工。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而阀门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重要控制与调节的执行组合件,有“人体咽喉”之称,其工作性能对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寿命、安全和可靠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正值工厂过渡时期,阀门重点零件“蝶盘”作为控制发动机燃料与氧化剂流量的关键部件,质量要求极其苛刻,除了曹师傅,车间没有第二个人能加工该零件。每天看到年事已高的师傅埋头工作,而自己只能打下手,杨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仔细观察师傅的一招一式,把师傅的每个操作记在心里,并反复地请教师傅为什么是这样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日记上,并慢慢地体会和揣摩。

1995年初,师傅退休了。一时间,“蝶盘”加工成了困扰车间生产的大难题。一直十分关注杨峰成长的车间主任找到他,想让他担纲此任。关键时刻,杨峰二话没说,果敢地接受了任务。

正式干活的前一天晚上,杨峰几乎一夜没睡,一会儿翻日记,一会儿回想师傅干活的每个动作,一会儿推演该如何下手,反反复复,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在大家鼓励的目光中,他加工出了第一件产品。检验表明,产品锁销孔位置度符合工艺要求,但粗糙度稍有欠缺,经过粗绞、精绞几个来回的修正,一件合格的零件交付了。

“小伙子真行,这么多年,这项活一直是车间的短线和瓶颈,没想到这么快就后继有人了。”领导和工友们的称赞,给予了杨峰莫大的鼓舞。其后近十年间,“蝶盘”加工任务就成了他的专利,而且他将合格率由原来的70%提高并一直稳定在98%。

其实,这看似简单的成功对杨峰而言并不容易。那段时间,用“痴迷”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车间里别人下班了,他还在用废料反复试加工,寻找最佳的加工方法,摸索最好的刃磨角度。多少次,是父母将饭送到车间,他才知道早过了吃饭的时间。多少次,工友们笑着告诉他:“杨峰,你工服裤又掉了。”那段时间,为了尽快投入工作,他都是将工服裤直接套在外裤上,在干活的过程中工服裤掉下来都不知道,好几次被绊倒,引得工友们笑弯了腰。“蝶盘”加工过程中的每次停顿都可能使质量受到影响,为此,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他上班时尽量少喝水,就为了尽可能少上厕所。

在这无言的付出中,杨峰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顺利完成了从实习生到航天技师的转变。

{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杨峰与设备和自己都较上了劲,用多个试件反复研究设备的特性,寻找最佳的加工方法、参数和角度,细心惴摩测量的办法,不把一件活干完他不吃不睡。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1999年盛夏,新一代大运载发动机首次投产,而发动机主阀壳体螺纹孔的加工任务则是一项难啃的硬骨头。新型号、新材料、新工艺,质量要求之高超乎想象,车间里工友都在分析,谁将接手这项任务?!

车间领导经过反复权衡,将任务交给了杨峰。

“他能行吗?”不少人在质疑。“接还是不接?”杨峰自己也在权衡。不接,继续制作已经成熟的产品要轻松得多;接了,既有风险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接,一个人只有迎接挑战,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在关键时刻,杨峰再一次担起了重任。

新型发动机高压主阀是特种金属材料,硬度极高,而打孔所用的丝锥是不锈钢,硬度与阀体基本相同,这无形中增加了加工的难度。杨峰清楚地记得,当时每个壳体的定额是4 个工时。可干第一件活时他发现,在用设备几乎根本无法完成高难度的加工,仅产品的装夹找正就需2 个小时,加工过程中任何不经意的震动都会使刀具打漂,稍不留神就会出问题,而且材料又硬又粘,进度非常慢,他用了整整12 个小时才干完了一圈24 个螺纹孔。

一圈下来,杨峰两个胳膊全肿了,痛得抬不起来。而从不找领导讲困难的杨峰,第一次找到车间主任叫起了苦:“主任,这个活在规定周期内肯定完不成,能不能宽限几天?”望着焦急且疲惫的杨峰,车间主任既心痛又着急:“你一定要想办法完成,试车不等人,周期也不可能更改。”

压力、委屈使这个七尺男儿偷偷抹眼泪。可哭归哭,活不能不干,任务不能不完成。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杨峰与设备和自己都较上了劲,用多个试件反复研究设备的特性,寻找最佳的加工方法、参数和角度,细心惴摩测量的办法,不把一件活干完他不吃不睡。

终于,杨峰通过逆向思维另辟蹊径,在改变丝锥的切削角度、用自制的导向套攻丝、选择合适的冷却润滑液等办法后,凭着刻苦的钻研、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功底,从“山穷水尽”迎来了“柳暗花明”,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快、精、巧、好”的绝活绝技,为后来大运载发动机快节奏、大批量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工厂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车间陆续进口了许多先进的设备,杨峰成了一名镗铣加工中心的操作者。操作数控加工中心,对他是又一次全新的挑战与考验,单是那厚厚的英文说明书,就让他头皮发紧。

人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已过“四十不惑”年纪的杨峰,白天忙任务,晚上拿起砖头厚的英汉字典,逐个单词查,一字一句做记录。凭着不服输的劲头,他不但学会了操作,而且把自己原有的钳工经验应用于编写程序的实践中,迅速完成了由一名普通钳工到数控操作者的华丽转身。

很快,杨峰便在某重点预研型号发动机喷注器小孔倒角加工中大显身手。这种喷注器直径300 毫米,上面打有376 对直径分别为0.4 毫米、0.6 毫米和0.82毫米的对角斜孔,杨峰的任务是为这376 对斜孔,分别倒出不同深度和锥度的角。如果说打小孔不容易,那么在这些头发丝一样的小孔上倒出不同深度和锥度的角就更别提有多难了。这项活,过去没有人干过,也没有在型号产品上应用过。

杨峰在给徒弟们讲授产品加工技术

接过任务,杨峰反复研究工艺文件和参数要求。他首先从钻头的刃磨上下手,反复刃磨不同的倒角钻头,设想让钻头不在斜孔面打滑打漂的办法,试验控制倒角深度和锥度的途径。幸运之神只青睐那些埋头苦干、用汗水说话的人,杨峰再一次成功了。

如今的杨峰,不仅承担着车间最难的钳工活,还承担着许多新型号新工艺的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此外,他还先后自制工装和钻模70 余项,解决了零件装夹、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为车间有名的“革新能手”。

“我要用更出色的成绩,回报关爱我的每一个人”

人们常说,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必然有一群支撑他前行的人。对杨峰而言,支持他走到今天的,除了单位领导和工友,就是自己的父母家人。

谈到杨峰的忙碌,妻子既疼惜又哀怨:“他这几年没日没夜地加班,我们俩平时见面和说话的机会都很少,这日子还真是少了些滋味。”杨峰的妻子在航天职工医院工作,常年三班倒,两口子经常是错时出现在家里。

其实,为了工作,少了对妻儿和家庭的关怀,杨峰的心里也很内疚。他经常对妻子说:“等这几年任务高峰期过了,我一定带你和孩子去度假。”可一年比一年更繁重的生产任务,让杨峰在一次次失约的同时,心里更多了对妻儿的歉疚。作为“航天二代”,提起父母对自己的支持,杨峰的内心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深深地内疚。为了他们夫妻俩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在航天科技拼搏了一辈子的父母深知儿子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年迈的父母几乎承担了他们全部家务,孩子常年住在爷爷家,只有周末父母不加班时,才能回自己的家。

31 载的航天生涯,从一名普通钳工到首席技师,从六院青年岗位能手到全国技术能手,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优秀技能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杨峰一路风尘走来。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杨峰,仍奋战在第一线。杨峰说:“我感谢航天液体动力事业为我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使我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我将把自己的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的徒弟们,将与他们一起去继续攀登一个又一个山峰。”

是的,真正的攀登者,永远看着更远处那座最高的山峰。

猜你喜欢
杨峰钳工师傅
Photoreflectance system based on vacuum ultraviolet laser at 177.3 nm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探析钳工锉削面凹凸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对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思考
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