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伟 麻笺十万平生事 始悟兰亭曲水长

2024-02-26 03:12张于惠子
时尚北京 2024年1期
关键词:临帖杨家内蒙古

张于惠子

文墨双美,晋唐华章

杨家伟少年时即已成名,有着极高的天分、艺术修养和格局境界,其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展并获奖,多年在中国书协参与评审和组织工作,德才兼备,极有专业建树,得到业内外的赞誉和关注,“正直、坚韧、善良、聪慧”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对他的评价。杨家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深耕增益学术进境,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引进,负责申创、建设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为北国大地高等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杨家伟有书法专业科班出身的良好基础,精通隶、行、草、楷多种书体,善于融会贯通,取法路径上碑帖兼收,在每种书体的创作中笔饱墨酣,收放自如。同时他在不同书体之间又时有融通,增益原书体的历代传统样貌所难以表呈的味道。杨家伟的楷书以欧阳通等初唐书风为主,适度掺入魏碑的笔意,典雅而精壮;他的隶书高古不失意韵,植根于汉隶,同时吸收简帛的意趣,用笔沉雄,结体古厚,于方整端严之中不失灵动之美;他的行草书取法比较宽绰,精微中不失气象,以二帖学为根脉,与宋人诸家之间用功最勤,不激不厉而自有风规。楊家伟笔下的王铎一路的草书作品,线条沉着,使转自然,既有草书用笔的爽利痛快,又有驾驭全局的谋篇掌控,自由畅快,由此看出他已得草书三昧。

隶书 白居易诗二首 35cm×35cm

行书《奇石桂花》联68cm×17cm×2释文: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作为80后书法界优秀的代表,杨家伟有着非常全面的知识架构。“杨家伟是可以成为领军的人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如此评价杨家伟。“作为80后书法人才的代表,站位高、视野广、立足实,作品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杨家伟聪明而极具实力,悟性与才情皆高。他学书取径帖学,书风典雅清正,富书卷气。小行草得宋人气息,法度谨严而松活,以平淡自然的书写为基调,中和有度,耐人品味。大草书充分展现他情感中激越的一面。此类草书得力于阁帖小王书、黄山谷及明清调,布局错落多致,笔势奔腾踔厉,丰富了原来的书写类型,展现了杨家伟全方位的才能。

诗家本色,古今交融

古人幼小即以毛笔和古文开蒙,自作诗文赠友或随手札记。杨家伟有着极高自作诗词文赋的能力和天赋,自有一派古人气息。其展出的自作诗词、文赋和楹联格调清新,意象不凡。自作诗如《大寒感怀》《早春闲居即景》《游南山公园》《壬寅岁杪杂感》《草原情》《游乌兰布统草原》《兰亭有感》《秋意》《观以超兄》《咏库布其沙漠三首》;自作词如《好事近》《西江月·秋夜述怀》《鹧鸪天·学书有感》等。此外如所撰《学书感怀》《四字韵语》等,均琅琅可诵,读来古意盎然,作品内容既远离陈旧,又结合现代社会文化背景。

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

艺术家介绍

杨家伟

1983年生于河南新乡,斋号华堂、墨华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公安文联名誉顾问,呼和浩特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沙孟海书学院特聘研究员。2018年担任“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暨乌海论坛”学术主讲嘉宾(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19年受聘担任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学术观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作品入展、获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高校教师书法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美丽南方 美丽广西——当代书法精品展”、“尚意东坡”中国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永远的丰碑——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悠然得佳趣——古代经典诗词与当代书法创作展”。

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奖书法创作奖,第二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最高奖——萧劳奖,论文《宗唐溯晋——复古视角下的元代士人法书鉴藏研究》获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沈鹏奖学金优秀奖。被评为先进个人。

为温州市鹿城区墨池小学学生示范

杨家伟颇善思考,所思所想亦体现在其自作诗词中,如《鹧鸪天·学书有感》中有言,“永日诗书为底忙,独居斗室费思量”,《壬寅岁杪杂感》亦有写道,“诗书消永日,抚事偶踟蹰”,以诗词形式自述日常读书翰墨生涯,洵为常态之传神写照,杨家伟对书法和传统文章的热爱溢于行间,不乏对书法创作的真知灼见。

李一老师在审查杨家伟的论文中期报告并提出宝贵意见

杨家伟的作品中浓郁的晋唐气象之由来,不独来自苦练技法,更多在于心心念念于精神层面上的向上追溯。杨家伟将诗书结合化为日常的书写状态,是诗家本色,浪漫而精彩。比如“雪落连三日,梅开又一春”“雨瘦草犹绿,林深径愈长”“舒毫点染青山秀,放意吟哦碧草芳”等,诗中的联句,平中见奇,可读可诵,有一种“味之愈深,其境界愈阔”之感慨。

北疆文化,扎根草原

草书 自作词《好事近》180cmx97cm释文:昨夜落清霜,万顷密林红透。雁去碧空无际,更晴云烟岫。他乡酒醒梦犹寒,篱畔菊花瘦。检点墨痕诗稿,有豪情依旧。

隶书 自作诗《早春闲居即景》180cm×97cm释文:疏廉梅影日方长,半亩幽畦宝篆香。闲爱小年春意暖,书声琴韵满华堂。

入古出新,守正创新。杨家伟的“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馆进行展出,共展出杨家伟近两年创作的书法作品55件,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映了杨家伟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向传统文人书法精神的回归,展现文墨双美,晋唐华章。

杨家伟通过作品讲述着成长经历和创作初衷。“我与内蒙古是有缘的,要把钟爱的书法事业深深扎根在辽阔草原。之前因工作关系来过内蒙古,后又有幸受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之邀,参与书法培训活动,逐渐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饮食习惯。”杨家伟如此形容自己与内蒙古的情缘,“恰巧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元代书法鉴藏,越是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就越发喜欢这片生机盎然的沃土。这片沃土给了我与中原大地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给了我无限的创作灵感,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将安心于自己的选择,我要把自己所钟爱的书法事业,深深扎根在辽阔草原。”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对杨家伟对工作敬业、对书法挚爱、对朋友赤诚的作风亦赞赏有加。“家伟博士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内蒙古工作,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为发展内蒙古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美好年华和满腔热忱,这种无私的精神境界,正体现了晚清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所说的‘品高二字。”杨家伟的隶书越写越沉稳,这也是内蒙古草原的地域特点在他的书风上的完美呈现。“杨家伟对书法事业的热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热爱最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二是热爱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三是热爱神圣的教育事业。”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家伟的导师李一直言。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重点培养的学科带头人,杨家伟创立了专业的学术体系和教育架构,得到各方支持,促成书法学本科专业成功获批,并顺利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对学校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貢献。

融古铄新,明心见性

杨家伟在其撰写的《融古铄新,明心见性——书法创作摭谈书法》开篇即言,“书法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书道悠悠,本来就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作品既有远宗秦汉之质,又有师法魏晋之韵。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吐纳天地之正气,质朴以持心;博采百家之优长,谦恭以问道。静处如“闭门觅句陈无己”,动时乃“对客挥毫秦少游”。观其行书手札,如娟娟新月,春宵花影;其长轴大草似翻墨游龙,千里行云。品其诗句,如凉风习习生天外;赏其歌咏,似帝子乘风下翠微。其性情活泼如龙跳天门,温润似玉出昆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三省吾身,律己宽人。对学问精益求精,对师长虚心求教,对后进关照提携,对友朋一片冰心。

在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为学员讲课

在杨家伟的书法作品中,不时地透露出一种书与情的辉映。杨家伟的才情源于他的勤奋和文化滋养。深厚蕴藉的中原文化在这位年轻帅气的青年艺术家身上多了一份真诚、真情、豪放和豪气。其行书写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静雅闲淡,线条灵动鲜活,笔力劲健沉稳,果断干练,深入法理,起讫有序,气息贯通,传承二王风韵。细细品味,其间又有赵孟頫之隽永清秀,字里行间书卷味十足。杨家伟认为,临习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也是与古人对话交流的过程。“对话不等于复读。在临帖的过程中,‘我的作用非常重要。带有明确主观意图的临摹也是一种创作,临创转换是一个主观的、能动的、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个对法帖解读消化、溯本求源的过程,是一个从‘似到‘不似,从‘无我到‘有我的深化过程,关键是要学会‘取舍。”杨家伟认为带着“问题意识”去学古,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模仿。每个阶段对于书法的理解不同,会随着临帖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绍兴论坛会场

不同的人临帖面目不尽相同,是因为对法帖的理解不同,认知不同,个人禀性也不相同。随着个人知识、阅历的积累,临帖的面貌也将有所改变。临帖其实是对古代经典法帖认知解读的一种展现。杨家伟认为,首先应选择适合自己笔性和情性的法帖作为师法范本。对于不同类型的范本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学书者需要对刀痕和笔意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认识理解,即启功先生所提出的‘透过刀锋看笔锋。不能为了追求金石气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失去了书写性。比如学习隶书,不看墨迹,碑刻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在学习汉碑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汉代简牍,从中体味碑版的书写性。对于汉简的学习,不要刻意求‘像,要把握其奇崛生动的造型,可以适当减缓书写速度,用碑的笔意去表现它。碑刻完成了标准化形态的呈现,就像是马拉松比赛的最后一公里。对于民间书法,要善于提纯和雅化,敢于发现它们的美,敢于直面它们的丑,不能照搬全收。这就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在杨家伟看来,临帖是通过“相”理解“意”,创作是通过“意”来表达“相”。通过临帖,学法度,品气韵,悟妙理,从而能够化为己用。法是死的,意是活的。临帖是为创作服务的,在一定阶段,临帖也可以视为一种创作。临帖所学来的方法、技巧关键在“用”,即化为己用,学以致用。无论临摹抑或创作,离不开主体“我”的参与,离不开日常书写的支撑。概言之,即在日常书写中发现自我,在临摹中完善自我,在创作中展现自我。

学书在法,其妙在人。学书法一定要放到书法史的范围中,把大框架建立起来。杨家伟认为,最终要想进入“化境”,一定不能学风格,而要学原理。“理”是共性的。“对于一件作品而言,创作者和受众是不一样的,创作者是将意放在第一位,然后产生了相。但是作为欣赏者和接受者,看到的是相,从而想办法去窥探意,这就是学习书法的难点。很多人临了一辈子帖临不出来,就是让相绑架了,理解不到意。”

书法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综合素养的展现。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执着和激情是促进书艺俱增的有效方法与因素。书法创作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阶段性”特征。创新的前提是要深入继承古法。杨家伟认为,学书要确立自己的审美观,既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浅尝辄止,也不应故步自封、食古不化、为古所缚。没有量的积累和深入是无法体会到古人书法的精髓的。对古法进行重新“演绎和改造”,也注定会有取有舍,有增有减,有失有得,有成有败。“打进去”不易,“跳出来”更难。因此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审美取向,明确审美主张,坚持审美判断,关键是要写出自己对法帖的理解与性情。

楷書 节录自作文《教师代表发言》178cm×96cm

猜你喜欢
临帖杨家内蒙古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临帖孙过庭《书谱》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杨家有只羊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临帖创作解说词
爱在内蒙古
我的临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