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楚亮
【关键词】居民收入 消费需求 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88元上门做一顿饭”“1分钟1元代人遛狗”“1小时100元陪患者看病”……当前,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新兴职业层出不穷。“上门经济”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我国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消费习惯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据统计,2013—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311元增加到39218元。从城乡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467元增加至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430元上升到21691元。从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且农村增长速度快于城镇。我国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奠定了较强的消费能力基础。
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创造了大量的消费需求。据统计,2013—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3220元增加到26796元,增长了2倍以上。除新冠疫情时期出现下降外,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且农村地区增长显著快于城镇。分项消费支出则体现了居民具体的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变化。一方面,居民实物消费需求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满足。另一方面,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迅速,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的重要条件。围绕国内需求不足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以促进消费。202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2023年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继续拓展扩消费、促投资政策空间,提振大宗消费,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扎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储备。”此外,202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明确指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20条针对性举措。
就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具体内容而言,扩大服务性消费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一,服务性消费在总体消费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其二,服务性消费需求能够创造出一批新兴就业岗位,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其三,服务性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即通过需求效应促进生产,然后再通过生产创造出更多消费需求,最终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然而,当前的服务性消费需求扩张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如社会预期不稳定、市场投资信心不足以及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应有待增强等。为促进服务性消费需求扩张,进一步推动经济恢复与增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设计等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预期。例如,可以通过放宽户籍制度限制、提高流动人口的落户可能性,为其提供更多更平等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以释放这一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通过改善市场投资环境来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充分调动社会总体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降低产业链中间供应商垄断、稳定市场价格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式,将劳动报酬合理地分配给产业链末端的低技能劳动者,尤其是服务性行业就业人员。三是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尤其是鼓励服务型民营企业发展,给予其税收减免等优惠,进而创造更多的新兴就业岗位。
如何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如何扩大内需、持续增强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是突出的宏观经济问题。
从统计数据来看,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渐增强。图1分别显示了最终消费支出①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最终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3年至2019年,我國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从36.1%上升至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3年的39%上升至2019年的63.5%。最终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观察判断经济发展的复苏进程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据统计,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②
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图2),2013年到2019年期间,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从39.7%上升至45.9%,消费结构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性消费主导转换。2020年至2022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服务性消费增速有所放缓。2023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③服务性消费稳步改善,这是扩大居民消费应当高度关注的现象。
居民消费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支出项目,其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一些支出项目是缺乏收入弹性的,也就是相应的支出份额不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如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有一些消费项目会随着相应的实物保有量增加而出现支出增长减缓的趋势。与这些支出类型相关的消费扩张空间是有限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也将会逐渐减弱。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恩格尔系数已经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过去十年的下降幅度较小,并且城乡之间的恩格尔系数差距也在明显缩小。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的保有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如冰箱、电视、洗衣机等传统家用电器在城乡居民生活中已经基本普及。这意味着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不在于工业制成品。同时,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住房条件总体上获得较大改善。这些现象间接说明,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应着力于满足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这也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背景相一致。
当前,我国服务性消费需求增长迅猛,尤其是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性行业增长态势向好。但不可否认,长期性、持续性的需求扩张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
首先,社会预期仍不稳定。稳定的社会预期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但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客观上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社会预期偏弱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居民对就业、收入的预期不稳定。一些就业机会的缩减势必会影响预期收入水平,收入减少将进一步削弱消费需求,增加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④
其次,市场投资信心较为不足,尤其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减弱,而民营经济是服务性消费需求的重要供给者。2021年2月以来,不论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速度均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尤其是2022年2月以来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明显,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速度。2023年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开始由正转负。民间投资动机走弱,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预期不稳定导致的,即在不确定的市场经营环境下,投资信心有所动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858.3亿元,比上年下降2.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导致了雇佣需求和雇佣意愿的下降,不利于社会总体就业机会的增加。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其生产经营困境会阻碍经济恢复与增长,对消费需求扩张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前期积累的潜在消费需求被释放,餐饮、出行、旅游、文化娱乐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消费恢复,带动了相应服务业价格的上涨。据统计,2023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从具体类别看,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等六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但服务消费价格上涨并没有促使相应行业的投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给增加受阻。此外,尽管服务性消费的价格指数在上涨,但相应服务行业的工资增长缓慢。据统计,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在2%以下的行业分别为住宿和餐饮业(0.7%)、房地产业(-0.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4%)。⑤由此可见,服务性消费需求增加并没有推动有关行业的投资增长与工资水平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机制尚需完善、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仍有待增强等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⑥当前,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服务性消费恢复性增长,推动了服务性行业的发展,这是经济社会恢复与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增长仍面临一些瓶颈。
对此,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同时发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来刺激消费需求,进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从供给视角来看,一是从政策上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尤其是完善针对民间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的刺激性政策,以稳预期来增强投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活力;二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和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高度关注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问题,通过税收减免、房租减免、利率下调以及政策补贴等优惠政策来更大程度地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其他配套性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其营业收入。
从需求视角来看,关键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一方面,政策上仍需鼓励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服务业中提供服务的主体一般是低技能劳动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費欲望,也能降低社会总体失业率,从而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可以适度提高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尤其是服务业行业的工资水平,从而提高居民购买力、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进而促进消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文杰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缓解相对贫困路径研究及其对北京的政策含义”(项目编号:22JJA00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在我国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个部分。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来看,2013年以来,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为稳定地处在70%左右。因此,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低于图1中所显示的水平,但总体趋势上应该是类似的。
②《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八成》,中国新闻网,2024年1月17日。
③《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中国政府网,2024年1月18日。
④《央行:2023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中国青年网,2024年1月12日。
⑤《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4029元》,国家统计局网站,2023年5月19日。
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