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素质影视应用人才不仅是繁荣文化市场、建设精神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新时代“中国故事”重要的讲述人和传播者。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影视人才培养中,仍以研究型大学为标准,在产业主导教学、岗位嵌入人才培养、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实现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构建以产业发展业态及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对接与服务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尤为重要。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影视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高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影视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新的研究与实践”(2021JGB430)
[作者简介] 徐党卿(1988—),男,山东菏泽人,艺术学硕士,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媒体影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1-0185-04 [收稿日期] 2023-09-14
引言
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1]郑荣奕等[2]提出了构建依链建院、院园合一,多元协同、共建共治,在园在岗、育训结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邓志新[3]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三方螺旋、四链融合、五业联动”的协同创新逻辑机理。
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的相关专业已经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范围,但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难满足这一条件,而培养适合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恰恰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亟须紧贴地方产业发展,以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多主体协同、多机制联动、多要素协调、多模式推动的人才培养范式[4]。
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影视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影视业蓬勃发展,日益成熟的产业链条对影视制作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业态的创新和产业升级又形成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影视人才的持续性新需求,也形成了更大的影视人才缺口。但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格局下,专业人才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和吻合度仍有不小的差距。产业作为人才的需求侧,未能参与到供给侧的人才培养环节中,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矛盾成为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标准盲目对标高水平大学,缺乏地域特色和类型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因转型时间较短,在影视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较为普遍,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方面与研究型高校趋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追求国内研究型一流高校,未能结合自身定位与地域特色对人才类型形成准确定位。
(二)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耦合度低,专业培养脱离产业标准
专业培养与企业实际能力需求之间存在着系统性脱节,即人才培养从定位、目标、规格到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标准,均是通过学校自身传统和条件确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难以实施,所执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没有从根本上跳出传统大学的教育习惯和模式,导致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耦合度较低,人才培养难以符合行业标准。
(三)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应用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课程内容及培养模式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实践教学呈现碎片化,零散分布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存在观念陈旧、体系分散、模式单一等问题,这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产业需求。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也缺少与地方特色的融合,缺乏转型教育后的类型教育思维指导,间接导致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
(四)评价机制不能反映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生态环境难以形成
因缺少符合产业人才需求的考核标准,导致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考核标准仍参照学术型高校的培养评价,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难以真实反映社会需求和产业行业的用人需求。影视人才的实践和经验离不开产业和行业环境,没有行业支撑难以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视角下,发挥产业参与影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系统设计与现代产业发展融合共通的影视课程、内容、实施、评价体系等,以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形成课程与产业技术发展衔接、过程与生产实践相对接的共建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具体如图1所示。
(一)依据产业学院建设标准进行调研,收集数据
依据产业学院建设标准进行产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调研及合作。调研国内外影视行业状况,形成产业、岗位、市场分析数据。
(二)依据现代产业发展,共同协定影视应用型人才培養的顶层规划
以行业、产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将岗位所需能力转化为课程群培养能力,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模型;分析岗位所需普适性、特殊性能力,校企共同设定培养目标和标准。
(三)构建供给侧与需求侧紧密对接、共建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将岗位能力模块化处理,由共建项目资源库支撑模块化能力的培养,依照教学体系和学习规律,将项目融入课程群中,进而转化为课程点展开教学。依照工作行动逻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校企共堂的教学环节。将岗位素质能力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知识“点”、项目“线”、能力“面”的进阶式、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共建、共设、共堂的应用型课程。
(四)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性设计耦合联动的行动体系
将产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岗位胜任力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优势,优化和迭代教学内容,以产业为主导共建企业项目实践体系,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影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弱化供需矛盾,打破传统教学壁垒;以能力产出为导向,构建与企业项目实践相适切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产业评价岗位能力、教师评价课程点达成度的双评价方式,系统性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践体系、评价方式等。
(五)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影视应用型人才生态培养环境
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产业实践项目,并按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化设计,形成产业项目资源库;校企共建共育,制订合作方案,降低产业参与成本,保障企业育人到用人的根本需求;以实证研究法和样本实验法对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分析评测,形成监测方法,持续改进和优化。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构及实践
(一)发挥产业需求导向在人才培养标准中的主体作用
1.以产业主导人才共培机制。按照产业能力需求制订改革计划,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及专业培养,将产业需求、发展业态、岗位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将项目融入影视类专业教学的课程中,校企共建课程,设定课程点。通过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推进企业深入学院内部,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群、课程群,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育人[5]。
2.以产业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推行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教学内容融合产业技术、学生能力培养匹配行业发展、教学要素与产业链条协同联动的课程体系。根据产业与学校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模块化能力培养,以模块对应岗位需求的能力矩阵。
3.以产业项目保障实践体系。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与企业和基地共享场地、设备、师资、项目等资源,引进行业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将产业和技术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对接主流媒体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构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4.以产业资源建设特色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企业岗位课程和编写特色教材,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内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以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校企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汇聚专业核心知识,融入新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包括教材、讲义、案例、微课及影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二)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影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既相互独立又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影视产业需求,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共建共育的培养模式。
1.构建服务产业链需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往学科导向的单一专业育人模式,使得学校与业界和学科之间存在条块分割、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影视人才的培养。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剥离、分解产业需求,根据岗位胜任力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行业、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人才设置评议制度,围绕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开展学科专业群服务产业群建设行动,构建学科课程群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融合机制,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2.共建对应产业链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可以与合作单位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建设具有真实产业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与影视动漫、影视媒体开发、影视广告策划制作及电视节目制作等综合性传媒机构进行合作,借助其专业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系统,为课程体系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稳固的教学实训内容保障,让学生进入传媒影视平台、影视项目和行业单位一线进行实践,将项目现场转化为实践课堂,一方面开拓了学生对传媒前沿领域的认知和视野,另一方面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为应用型高校影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提供了实践平台,而且更有利于影视类企业选聘、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就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平台,提高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3.搭建对标产业链的课程实施过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由不同所有制主体共同参与的,要确保产业学院平稳有序运行、优质高效育人,必须建立校企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而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建立现代化学院治理体系是重中之重[6]。通过统筹课堂内外、校内外、行业内外,以及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方面的育人平台和资源,形成育人资源协同机制。与企业共建影视工场,承担综合实训项目,学生参与摄制实践,将真实项目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于实践性强、技术新的环节,把课堂设置到项目基地,提升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的难点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影视作品的策划、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实现在工作过程中系统化学习,并通过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相对独立的项目安排给学生,指导其独立完成,或以团队的形式共同解决,支撑能力模块的形成。
4.制定對照产业需求的多元四维考评体系。对照产业岗位标准设置考评体系,采取学生互评、行业导师点评、教师综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创建“多元维度—内外结合”的立体考评机制,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多元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能力为标准、岗位工作要求为参照制定考核标准,按照企业的标准实行理论与实训“双考”制课程考核方式,同时采取多维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从人文品格、文化创新、学研能力、执行能力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使人文品格与文化创新贯穿数字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与评价始终。四维综合评价机制采取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措施,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注重成果产出,重视创作环节的过程管理,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契合度。
结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积极创新影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实现耦合联动,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现代影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质量影视应用型人才对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地方影视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A/OL].(2020-08-28)[2023-08-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2]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14-19.
[3]邓志新.三螺旋理论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困境根源、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45-52.
[4]黄倩华,易丽.共生理论语境下現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困境与出路[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21(1):15-20.
[5]张姿炎,范志彬.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414-421.
[6]郭雪松,李胜祺.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20-2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ppli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Colleges
XU Dang-qing
(College of Art & Design, Nanning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200, China)
Abstract: High-quality application talents in film and television are not only the cornerstone for prospering the cultural market, constructi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vital narrators and disseminators of the “China Story” in the new era. However, in the cultiv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alents at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there still exists a tendency to refer to research universities as the benchmark, and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eficiencies in industry-led teaching, job-embedded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education chain with the industry chain.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developmen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realize industri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o construct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at is guided by the trends and job competency demand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model should adapt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closely align with and serve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film and television application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novation;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