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校园课程思政的开展路径

2024-02-23 14:44何晓红
文理导航 2024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何晓红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育人之基,在小学校园思政工作的开展中,课程思政具有“立足教学、辐射全域、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特色。在思政工作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1+3”课程思政模式,“1”是指思政工作这个大主题,“3”分别指三类课程,一是语文、数学这些主课,二是政、史、科、音、体、美等副课,三是学校开展的各类实践课程,“1+3”课程思政构建起全新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了思政工作载体,从而有效提升育人成效。

【关键词】小学;课程思政;“1+3”模式

在小学思政工作的开展中,要密切围绕“培根铸魂”这一核心导向,将思政目标融汇于课程教学中,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思政工作与课程教学相互割裂的问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红色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思政育人要素融入其中,以此突出教育重点,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启智提能”为着手、以“培根铸魂”为目标、以“1+3课程思政”为抓手,以此完善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分析

顾名思义,“课程思政”就是赋予每一门课程以思政作用,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科德育,这样有利于发掘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项课程活动中的思政育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强化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在“启智提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涵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以往思政教育仅仅局限于政治或思品课堂的局限性,让每一门课程都能起到思政育人作用,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有“大思政”格局,这样才能形成育人合力,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做得方式科学、方法多样、方案灵活,从课程教学出发,从实际学情出发,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特色,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课程思政充满创新活力。

二、“1+3”课程思政的构建框架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学校要注重文化引领,从实际学情出发构建文化引领体系,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为三面旗帜,着力营造“文化思政”的浓厚氛围。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之魂,在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应用中,我们要秉承“古为今用、去芜存菁”的原则,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课程思政实践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建功立业、为国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珍贵资源;乡土文化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本土文化,也是我们落实“三成教育(健康成长、明德成人、励志成才)”的特色资源,文化引领将构建课程思政的主

框架。

三、小学校园“1+3”课程思政的开展路径

(一)思政+主课

语文和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两门主课,其中语文带有课程思政的“先天基因”,而数学思政色彩相对含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发现其中的思政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其中的思政资源,比如古诗文中关于报效祖国、奋发图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修身立德、战胜挫折逆境方面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这样的联系方式具有自然衔接、自然过渡、自然渗透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和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同,语文课本中的思政渗透更富文学色彩和情感色彩,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课程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整合不同的思政资源,比如利用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敬英雄的真挚情感;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发现课文中关于人性之美的部分,比如无私、宽容、奉献、善良、纯真等,以此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励志故事等激励学生,这些都是语文思政的优势所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政色彩比较隐晦,但是只要教师悉心发掘、精心设计,就会呈现精彩的课程思政内容。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中华数学史”相关内容,比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数学的国家,早在4500年前,出土的陶器文物上就有图形与计数,我们祖先已经掌握了数的概念并应用于生活中;中国是最早使用数字“0”的国家;张衡第一个计算出圆周率“π”值,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七位小数点的数学家;中国是珠算的故乡,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广泛应用算盘,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通过数学史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在数学中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生活态度,强化学生的秩序感和自律能力,这样的课程思政更富吸引力,更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

(二)思政+副课

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体、美、科等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拓展,不同课程都有思政融合的亮点,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提炼、应用、实践。道德与法治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了“思政全覆盖”,包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领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抗压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思政目标的先天优势。

历史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一扇窗口,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知古鉴今、学史明志”,尤其是融入“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的“四史”教育,能够真正实现“让历史告诉未来”的作用,让学生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在艺体课程教学中,思政融入要合情合理,不能生硬呆板,更不能“强行靠拢”。比如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唱响红色旋律”“寻味红色经典”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爱人民、爱党亲党的真挚情感;在体育课程中,将“女排精神”“中国乒乓精神”融入其中,强化学生“为国奋斗、为国争光”的热情,将体育精神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相联系。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创造之美、心灵之美,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深入融合,用艺术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正能量,从而使课程思政更富多元色彩。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发掘党的二十大会议中“科技强国”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融入思政目标,以此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永攀高峰,从小培养学生“学而报国、学而为民”的远大理想,将课程思政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动力。

(三)思政+实践活动

实践课程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助推器”,如果说教学课程是学生“知”的过程,那么实践活动就是“行”的过程,“思政+实践活动”能够起到知行合一的作用。

每周一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其中有“国旗下的讲话”环节,讲话者有校长、教师、学生以及教职人员,每周都会有一个新话题,比如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法治教育等,升旗仪式的思政教育做到了常教常新,实现了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活动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思政活动,比如组织开展“我骄傲,我是少先队员”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思考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队员,怎样彰显少先队员崭新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让爱党爱国赋予少年儿童成长最纯粹的底色。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学校多方协调社会资源,建立了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学校附近有西柏坡、陈庄歼灭战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研学,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红色历史,感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红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震撼人心的研學环境,这种身临其境的研学方式更富感染力和渗透力。在劳动基地,学生参加多种劳动实践活动,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只有经历过“汗滴禾下土”才懂得“粒粒皆辛苦”,以此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自觉性,在劳动中增长见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校还利用各类节庆活动开展思政教育,比如在“学雷锋月”中,学校组织开展了“学雷锋、树先锋”活动,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亲历亲闻的真实事迹更有感染力;清明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述了革命先烈英勇战斗的故事,在追思先烈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正向情感;“五一”劳动节,学校组织了“寻找最美劳动者”活动,通过作文、绘画、演讲的形式讴歌身边的劳动者,邀请劳动模范到学校与师生座谈,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认识“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幸福”的朴素道理。重阳节学校开展了“孝老敬亲”活动,发扬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双减”之后,学校相继成立了各类社团,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经典诵读、篮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轮滑等团队,在团队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已经成为常态,而且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具有多元拓展、有机融合、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作用,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视域下的具体实践形式,以“1+3”课程为实施载体,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有所增强,能够在学科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育人作用,学生在“启智”的同时还能“励志、塑德、强心”,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激励学生拼搏奋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的发展与完善。课程思政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被动灌输的弊端,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于无声中润泽、于无形中雕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平红.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探索,提高育人实效新模式[J].新教育,2023(8):27-29.

[2]张晓东.小学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2023(1):7-10+14.

[3]刘静.“三全育人”背景下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宁夏教育,2022(11):19-20.

[4]李海娜.小学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山西教育(管理),2022(11):73-74.

[5]李小霞,张来福.融入课程思政,推动学科育人[J].华夏教师,2022(25):17-18.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