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处置能力的研究与思考

2024-02-22 07:48李焕海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1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救援应急

文:李焕海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庞大且复杂,安全运营为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所发生的典型安全事故,总结原因、救援存在的特点及难点,提出提升事故预防和处置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期间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突发事件较易出现,可能会成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更严重后果。随着城轨交通在大建设、大发展,防灾、防事故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仍需提升。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要典型事故,分析事故原因,并总结事故救援存在的特点及难点,并提出思考建议。

一、安全事故分析

(一)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中型城市市民通勤的重要交通工具,客流量大、运营环境相对封闭,人员密集,站台及车厢内拥挤度较高。轻微事件或异响会打破有序移动人群的秩序,造成心理恐慌,而发生踩踏事件或造成多种事故的叠加。如2015年“4·20”深圳地铁踩踏事故,发生原因是一名女乘客低血糖晕倒,周围乘客后退让出救援空间,而产生“波浪”效应,导致不明真相的乘客被踩踏。从国内外历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安全事故中,总结出易发生的轨道交通事故类型如下(表1)。

表1 1995年-2024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典型安全事故

(二)原因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系统因素、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因素、管理因素等(图1)。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城市超负荷运行是安全隐患之源,城市人口膨胀,功能过于聚集;二是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待提高,城市安全运行脆弱等阶段性现实状况;三是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对象(装备、设备、技术、人员管理、群体教育)存在硬件“不硬”,软件“不严”;四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相关人员不履职、不尽责,违章造成安全事故;五是安全生产大检查看到和反映的只是局部所见,只做部分碎片化整改,部分环节流于形式;六是社会人群中存在个别仇视或报复社会以及临时行为过激等不安定因素。

图1 安全事故原因及处置与预防关系

(三)救援存在的特点及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救援处置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和不利因素:

一是地形因素致救援难度增大。1.疏散撤离难度大,易造成群死群伤。如客流量较大且突发,因站内通道狭窄,疏散距离长,地下空间有限,视线不清,通信中断等不利环境因素,叠加人员聚集、心理恐慌、环境不熟等诸多因素影响,疏散过程中易发生群死群伤。2.有毒烟气难排出,逃生(救援)能见度低。地铁隧道密闭条件好,如爆炸、泄露、火灾等安全事故,产生的有毒烟气弥漫,看不清逃生出口,逃生时间短,严重影响逃生救援行动展开。特别是火灾事故极易导致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3.救援途径较单一,施救操作面受限。若处于“有限空间”或“受限空间”,开展施救受限,如若列车停在隧道内,人员只能从车头车尾两个方向疏散,救援人员无捷径进入站内或隧道内实施救援,只能从人员逃生方向的通道逆向而行。

二是安全管理或者安全意识不足致救援难度增大。1.设备损坏,安全事故区域的通讯联络受阻,影响施救进度。2.乘客自救互救技能存在不足,懂自救、能互救的人占比较低。3.图纸数据资料调阅难,影响精准救援。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会涉及地上地下及周边线路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复杂的换乘站或交通枢纽,需调阅设计、建设、线网等图纸资料,部分资料不对外开放或存储保存在一定范围内,数据查找效率低,影响救援进度和精准施救。

二、提升事故预防及处置能力的思考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运营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从单线向全网扩散,“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信息传递、决策时效、联动协同、应急队伍及物资调度等方面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当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个城市或某条线路,提出的应急措施多限于一点或某一方面,尚未形成行业通用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城轨交通行业事故预防及处置能力体系建设思考如下:

一是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智慧监控监测预警预防的能力。智慧城轨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预警系统在应急救援的应用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既减少设备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又可实现整个线网设备信息实时共享、实时监测、实时决策;“一张图”地理信息平台可实现地铁安全保护区11类时空地理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实现了渗漏问题安全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有效支撑渗漏问题应急和治理。

二是做好安全评估,消除安全隐患苗头。对运营单位的安全评估应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管理办法》为依据,做好工程项目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正式运营前安全评估和运营期间安全评估工作,发现影响运营安全和基本服务质量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如北京轨道交通制定了安全管理“千分制评价体系”,对运营线路进行安全评估。

三是完善信息防御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在信息安全的隐患主要是网络安全和主机安全。应打好网络安全主动仗,通过防护、检测、预警及响应,实现信息系统的动态互动,建立入侵预警。从信息安全评估方面,考虑实现防御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组合策略,部署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行业重要网络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是提升一线队伍风险隐患的发现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细化各类设施设备养护维修规程,将巡查频次、维修内容、维修标准落实到责任人、岗位职责、管控措施。要认真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设施设备异常,避免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

五是加大应急经费投入,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应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坚强的物资保障做后盾。应急救援经费是保障发生灾变事故时迅速投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应建立应急救援经费,保证应急管理需要,建立对相关资源要素的紧急调拨、采购等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的高效协同配置能力。

六是实现应急资源共享,构建区域协作机制。主要指的是应急救援所需要的组织机构、救援队伍、救援人员、物资装备、专家、信息等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对于因灾害和故障引起的临时停运,城轨交通还需与地面公交联系,启动“地铁-公交应急疏散方案”,避免乘客聚集在站台或出入口,提高疏散引导的效率。

七是提升信息告知和舆论引导能力,做好常态化宣传。安全事故中往往会出现现场与群众信息不对称、信息告知不够等问题,相关单位应进一步启动应急预案,在微信公众号、网站公告等基础上,改进信息发布流程,区分不同等级故障的信息发布方式,推出新的信息发布渠道;应积极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直播等方式,让身处不同线路和非轨道列车范围的乘客及时获得具体信息。同时,应利用媒体电视、电子滚动屏幕、公益广告等载体,做好安全疏散普及工作,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普及。对体量较大的车站结构或装置,减轻视线遮挡,利用色彩等元素划分空间层次,扭转不利因素,使乘客明悉所处位置和疏散进度,增强乘客方向感。

三、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应坚持预防为主、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推动提升行业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未来需继续加快构建城轨交通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与安全韧性,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安全可靠、高品质的出行服务,确保安全运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助力我国城轨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救援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紧急救援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3D打印大救援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