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靥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 22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由此可见,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挖掘、阐释与宣扬的任务迫在眉睫。地方文化是某个地域于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系统,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具有特征性与差异性。南通板鹞风筝由雕刻、装裱、书法、绘画等多种手工艺互动融合,最终形成从多元到一体的特色风筝文化。[2]其不仅具有极高观赏和收藏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音响学、空气动力学和人体工程学知识,江海平原上无数风筝嗜爱者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流传至今。板鹞文化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外在的气质,又兼蓄着南通本土文化特有的性格,是南通地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广泛运用于南通地方高校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同时也是德育资源挖掘的理想源泉与重要依托。
在教育领域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态度的长期影响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花费较多精力关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从而忽略了价值塑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德育教育无章可循。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重要文件,从文件精神中可以领会到,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意识地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对课程进行改革、优化、整合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其内涵精髓,并以此武装自己,进行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引。如此才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笔者认为,对于南通板鹞文化的德育资源挖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南通板鹞文化本身的了解,引导学生培育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对纹样图案寓意的探索,引导学生传播社会正面能量;通过与板鹞风筝艺人的学习,引导学生继承发扬工匠精神;通过对风筝放飞活动的开展,帮助高校及学生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作为古人重要娱乐方式与民俗活动参与物的风筝进入到现代社会后,由于娱乐方式的特色化与多样化导致板鹞风筝的地位被弱化甚至忽视。与此同时,板鹞风筝面临着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昂贵、销售业绩不佳等因素导致传承人才匮乏的现实情况。时下,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敬畏之心是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流失的重要原因。“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南通板鹞风筝与大多数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的优秀代表一样,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将板鹞文化融入南通地方教育教学活动中,开掘内涵于课程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加强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无声润物育人之效。虽然学校教学对板鹞风筝的学习实践不能对传承这种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依然需要重视其在社会层面上所起到的启发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由于人生阅历、生活沉淀尚浅,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等局限,较容易受到外部社会思潮、思想舆论的竞相发声、逐步渗透的影响。教育应该从构建学生的精神向往入手,长期且有效的德育是解决受教育者其他问题及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立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德育资源,创造德育功效,是青年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所在。板鹞文化教育与地方高校的德育实践应该注重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本,将板鹞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与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专业水平联系起来,以此达到多方共赢效果。
南通板鹞文化内容丰富,笔者在挖掘德育教育内容过程中经过了深入的思考,紧密贴合时代需求,充分考虑学生成长需要、心理发展和思维特点,精心挖掘和提炼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学生的德育元素,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课程与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尝试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将教与学拓展到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有效培养高校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其深度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魅力,提高自身整体素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见图1)。
图1 南通板鹞文化中的德育元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且承传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新生代重拾优秀传统文化也将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南通风筝以其态如一平板而名曰板鹞,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名录,板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先人审美实践的结晶,将板鹞文化阐释与价值信仰阐发相结合,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为主旨,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认同感,厚植爱国主义文化的文化根基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其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也势必会对当代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内化为学生生活常规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普及、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恒久的力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板鹞文化+思政课程”的形式,使板鹞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精髓渗透在大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板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沉淀的思想理念与人文精神,进而帮助学生培养弘扬民族精神。
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第四卷《民赋志·物产》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板鹞风筝所承载的图案汇合了多种我国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其中蕴含了很多正面能量。如,由省级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志清绘制的六角板鹞风筝采用对称式构图。鹞面上方是建党100周年活动LOGO、中间是工人农民高举党徽的画面,下方则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欢歌载舞的场景,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风筝四周由龙凤动物纹样及万年青植物纹样组合构成,寓意着伟大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吉祥万年,呈现出龙飞凤舞的祥瑞之气。板鹞画师高则先作品《名著人物与吉祥童子》为三十七联星板鹞,最中心是吉祥童子,接着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最外围是三国英雄,以此寓意优秀的人才不问年龄,国家多出有才之士,民族才能变得强大富有,人民才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文是根本,创是生命。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创产品成为景区、博物馆等地二次消费的主力军。南通9所地方高校均设有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板鹞风筝鹞面与哨口图案丰富,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将板鹞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推出一件件和谐统一、相映成趣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走进景区博物馆、走进大众生活,让更多人体会到图案中所蕴藏的传统美学与内涵意义,并在此影响下达到修身养性、树立积极向上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板鹞文化+文创设计”的模式,将板鹞文化的内涵、形式、精神通过视觉转译手段向大众传达呈现易认知的简洁可视化元素,让青年学生加入创新传统文化的伟大工程中,以年轻活力的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技艺类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其中都蕴含着同一种态度,即对事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从根本上区分了非遗项目与普通技艺。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与你所做之事不相干,与你的态度立场密切相关,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新生代年轻人应该追求且传承的东西。正是一代代板鹞艺人的努力,才能成就如此优秀的非遗项目。但是,工匠精神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复制,更为重要的是某项技能的提升、某种产品的创新,乃至尽可能追寻事物更好的方向及状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板鹞风筝的骨架也由最先的毛竹、老竹等材料变为了轻巧、弹性好的新型碳纤维材料。鹞面哨口的内容也紧跟时代步伐,多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图案。
工匠精神体现在日复一日练习中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在深刻考量后的创新与突破。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板鹞文化+讲座研学”的模式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板鹞文化走进课堂,让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让高校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风筝作坊,让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深入思考、仔细钻研,进而进行多角度、精准化的练习。唯有亲自体验过、深刻了解过,当代大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追求完美的细致与坚持,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南通素有“体育之乡”的佳誉,曾栽培出多位世界冠军,也正是这片充满运动基因的沃土给南通群众性体育活动带来蓬勃发展。板鹞风筝作为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不仅具有审美欣赏特性,同是它也是一项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性体育活动。积极参与风筝放飞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上班族的业余生活和老年人的闲暇时光。放飞过程中参与者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跟随放飞节奏做着不同的调整,使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活动,同是双眼面对蓝天,可消除眼肌疲劳、调节改善视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之功效。板鹞风筝多数体形硕大,一人无法单独完成放飞活动,这就要求多人合作完成,同是还需要风筝队员对于放飞知识足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风筝放飞技巧,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参与者团队协作意识。
濒临江海的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于风筝上天后的平衡性、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如东小洋口国际风筝放飞场,南通政府应协同其他部门合理且充分利用该场地,以“板鹞文化+品牌赛事”的形式,帮助民众树立合作竞争意识。风筝放飞活动属于开放式运动项目,在举办过程中可吸引风筝爱好者、周边民众等对活动的关注,同时还可运用现代技术,以直播的形式,为更多人提供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向更多人快速传播该项优秀传统文化。本着“友谊第一,竞技第二”的原则,南通地方高校可以举办与板鹞风筝相关的校际品牌活动,板鹞风筝的放飞活动可以锻炼参与活动的青年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校队之间的放飞比赛也可提高高校及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提供新的启示,也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南通板鹞风筝是南通地方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艺术价值,其造型、色彩、音律等元素体现了人们对天地人和合共生的理念。本研究探讨了南通板鹞文化通过深化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板鹞风筝承载的民俗文化和精神寓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充实文化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板鹞风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培训教师掌握板鹞风筝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召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南通板鹞风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承载了以张謇为代表的南通人的理想追求和民族情感,在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和塑造理想人格方面显示出强大功效,有助于培养具有自己民族精神的人才。板鹞风筝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匠心技艺和竞技精神,具有强大的内在动能和永续价值,通过对板鹞文化本身的探索、纹样图案寓意的剖析、板鹞风筝艺人的接触、风筝放飞活动的开展,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南通板鹞文化融入地方德育工作,是一种创新性的做法,它既能够利用板鹞风筝的视觉美感和音乐美感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又能够借助板鹞风筝的历史渊源和民俗内涵来增进受教育者对本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南通板鹞风筝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通过地方德育工作向外界展示南通乃至江苏省的文化风貌,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南通地方文旅融合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在德育教育领域尚未深入开发。本文从人文、匠心、竞技三大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传播社会正面能量、继承发扬工匠精神、树立合作竞争意识,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综上所述,将南通板鹞文化融入地方德育工作中,既可提高地方德育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又可充分发挥板鹞文化育人作用,同时实现其传承路径的创新。此外,针对本文在板鹞文化中所挖掘出的德育资源及所提出的具体实施策略,仍需开展大量更为深入的实践活动,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