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Citespace的我国性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4-02-21 06:42金柱伟张艳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性知识聚类研究

金柱伟,张艳丽

(亳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

一、引言

性教育是指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开展性生理卫生知识、性心理健康以及性道德等相关内容的教育,以增加受教育群体科学的性知识、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行为的一项教育活动[1]。长期以来,由于受“谈性色变”传统观念的影响,性教育这个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命题,千百年来却像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对性教育意识的不断改变,性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之一。2018年,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提出,要将“接受性教育”作为学生应有的权利[2]。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提到:“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2020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32起,受害人数845人,年龄最小的为1岁[3]。在这样的背景下,性教育亟待纳入教育的日程。根据Citespace软件对近三十年我国性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文献梳理,通过发文量、关键词聚类以及突现词等分析性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考虑到文献的权威性以及实效性,因此,选择中国知网( CNKI) 的期刊数据库进行数据收集。为了进一步体现数据的代表性及具备的核心价值性,数据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在高级检索页面中,以主题= “性教育”,并含“性知识”“性道德”进行搜索。搜索时间跨度为1991年到2021年8月15日,共得到相关文献2 265篇。通过手动检索排除一些无关文献,比如,书评、新闻报道、心得体会、个案分析、会议通知、用稿须知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982篇 。从中国知网下载的关于性教育相关核心期刊和CSSCI文献,利用 Citespace(5.8.R1版)软件数据转换,时间跨度为1991-2021年,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为关键词、作者和研究机构,最后导入已通过Citespace数据清洗后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转化。分别进行关键词聚类、发文量、研究前沿与趋势等进行论述和分析。

三、我国性教育知识图谱分析

1.性教育文献的时间分布

近三十年来我国性教育相关研究发文量中间有起伏但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通过中国知网检索,1991年性教育的研究为0篇,1991年及之前我国关于性教育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而1992年达到25篇,这和1992年5月在南京召开了中国第六届性学学术会议,继而中国第一本性学专业杂志《中国性学》试刊问世,以及1992年9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性科学研讨会——92上海性学研讨会有关。这两次会议以“开展性教育,增进性健康”为主题,也让沉寂已久的性教育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挑战着人们的“神经”。21世纪初我国性教育研究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期,从2000年至2010年,每年近40篇的发文量。1994 年 9 月,第三次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发表了《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行动纲领》,该纲领指出:“要满足青少年教育和服务的要求,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负责地对

图1 1991-2021年我国性教育主题发文量

待性的问题。”随后中国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从2011年至今关于性教育的研究仍是学术界一个热点问题,虽然2014年至2016年热度有一些回落,但是每年也达到30篇的发文量。2020年颁布的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学校等要开展性教育工作,这是首次在中国法律文件中明确提出性教育,这也把性教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我国性教育研究热点的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将982篇文献从中国知网通过Refworks路径导出,通过 Citespace软件进行初步的数据清洗,清洗后有效文献为982篇。导入 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通过 Citespace软件程序的运算,得到关于“我国性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

图2 我国性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我国性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有节点55个,线段数量138,密度为0.929。通过Citespace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关键词节点和中心性可以看出所选参数的重要性,进而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4]。首先,从图谱分析看,紫色圆环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圆环半径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说明其为研究热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关键词间关联度越高[5]。按照关键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进行顺序排列,图2中最大的五个节点分别是:性教育(366)、学生(156)、性行为(141)、大学生(99)、 性知识(92),它们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性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见图2)。另外健康教育、态度、青少年、性健康、实践、知识、青春期等也是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根据研究需要以及关键词呈现信息重要程度,下表统计的关键词频次大于等于20。(见表1)

表1 我国性教育研究关键词频次表

通过表1我国性教育研究关键词频次表可以看到:首先,从研究领域上,我国性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医学、生物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其中也包含社会学,比如态度、性态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性教育的研究领域不仅仅具有单线性,更多的体现了跨领域研究的综合性。其次,研究内容上,性教育的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比如性教育、性行为、性知识教育、健康教育等都是对性教育基本理论的阐释;而实践、学生、大学生、中学生、态度等则更多的体现对性教育实践的探索。最后,研究主体上,我国性教育的研究主体更多的体现在学生身上,比如大学生、中学生,从关键词词频表上可以看到,对于小学生和幼儿的研究相对较少。

3.我国性教育研究相关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更加简洁清楚地分析我国性教育的研究脉络,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 图 3) 。在聚类分析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性教育研究共分为五个聚类,分别为#0性知识、#1性行为、#2大学生、#3实践以及#4优生优育五个聚类。其中聚类#0性知识包括的关键词主要有青春教育、中学生、性知识、性意识等;聚类#1性行为主要包含性行为、性心理、青少年、人工流产等关键词;聚类#2大学生包括的关键词主要有性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以及性别差异等;#3实践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实践、健康知识、学生、知识等;#4优生优育主要包含性知识教育、性传播性疾病、性生活等关键词。

根据图3关键词聚类的结果,再次对982篇相关文献阅读分析,提炼出近三十年来我国性教育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性健康教育;性意识、性态度观的树立;性安全教育。

图3 性教育关键词聚类分析

(1)性健康教育

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聚类#0性知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性学》杂志出版,全国性学会正式成立[6]。全国性学会的成立让性教育的研究有了背后的依托和支撑,进而更多的性研究浮出水面,更多的性研究者加入进来。但是这个时期的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多借鉴国外的经验。1992年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亚洲性学会组委会副主席刘达临教授通过一年零三个月20 000余例关于性教育的问卷调查,最终报告于1992年8月由上海三联书店以《中国当代性文化》为书名公开出版发行。这也是我国最大一次关于性教育的调查,同时也显性的展示出当时人们的性知识以及性健康的真实状况。而1991年至2000年这个时期对于性教育更多的关注性健康教育,比如性知识、青春期健康等。如阎承锐曾指出要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并且指出要两个文明一起抓,性教育除了性知识还包括性道德和性法制观念的传播[7]。王德芬等人则从青春发育的形态及生理展开研究,呈现出青春发育、排卵率、初潮年龄等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阐释[8]。但是这一时期整体来说,对于性教育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且更多借鉴国外经验。2011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 2020 年) 》,明确提出“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中小学开展性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1]。人们对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21世纪以后,对于性教育的研究主体更加广泛化,不仅仅包括大学生、青少年、成年人,还包括学龄前儿童、残疾人等性教育的研究。而且,对于性教育的研究从“经验—基础—全方位”的转化,从仅仅理论阐述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2)性意识、性态度教育

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聚类#2大学生和聚类#4优生优育。性意识和性态度的传递和树立是性教育的重要支点,如果把性教育比作一个滚动的“轮胎”,那么性意识和性态度则像“轮胎”上的齿轮,如果没有了齿轮,“轮胎”固然失去前进的基点;而性教育如果失去相应性意识和性态度的内核,则性教育的存在则失去了固有的灵魂。从20世纪80、90年代起,国外流行的“艾滋病”等也逐渐影响着我国性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更多人们对性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初中生等树立正确性意识和性态度的重要性。黄盈盈指出在中国大陆,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治最初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出现大量学者对艾滋病开展相关研究则在21世纪之后[9]。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它的实施使得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从“晚、稀、少”变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政策。21世纪初很多关于性行为、性态度等文章的出现,包括预防艾滋病、性病以及避孕等。21 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10]。尤其2005年以后,正确的性意识、性态度观也真正从婚姻观中脱离出来,性教育观也真正的独立出来。

(3)性安全教育

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聚类#1性行为和聚类#3实践。20世纪初,我国性教育很多研究来源于国外的经验,王行娟等学者分析了美国一所乡村中小学的性教育,从而论述了国外的性教育实践对我国性教育的启示。而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发展与娱乐消费的进一步繁荣,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加,也形成了性变迁的重要社会背景[9]。科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开展性教育拓宽了渠道、带来了便捷,同时也无法避免新媒体时代中人们对性教育知识筛选中存在的盲从与困惑。如曾一段时间报道少儿真人秀中出现大量儿童“娘娘腔”“作秀走反性别路线”等,一段时间甚至出现大量孩子出现性别错乱的现象。另外,高智慧等人通过社会工作的视角透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现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家庭性安全教育缺失 、学校性安全教育不足以及社区性安全教育避讳[11]。尤其到了21世纪,研究者对性教育从最初的性知识、性态度的学习逐渐转向性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付玉明、席晓运等人通过研究提出相关法律对策防范校园儿童性侵害,钱霖亮通过质性研究透视对福利院残疾儿童性教育等。也逐渐说明了我国性安全教育对象的多元化,不仅仅涉及儿童、初中生还包括残障人士以及具有心理疾病人士的性安全问题。而且对于性安全的教育也逐渐拓延至幼儿阶段,也展现了我国性安全教育的低龄化。

4.突现词分析

通过突现词词谱中突现词的出现,以及分布的不同时段和时段的空间范围,可以判断一个时空范围内该话题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 Citespace 软件进行突变检测 ( Burst detection),节点设置为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节点的强度,共提取出20个关键词(见图4),通过图4可以显示出关键词强度( Strength)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时段。其中“知识”一词强度最高,为13.96,在2003-2008年出现频率很高,说明在2003年至2008年这个时间段知识成为性教育研究的热点。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以及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教基厅〔2003〕3号)。文件中强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预防艾滋病教育主要在初一到高中二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性教育不再仅仅只是卫生生理知识的传达,更多的面向社会问题的性健康教育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性教育的根本是学生掌握基本的性知识。由图4可以看出,在2003-2008年,“实践”一词的强度为13.3,“态度”一词的强度为11.09。这一时期,随着

图4 突现词词谱

性教育需要学生学习性知识的推动下,很多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实践活动,相应很多社会组织也进一步推动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性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性态度的培养。而另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是“健康教育”,强度为10.93 ,从2012年至今,健康教育成为性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2012)、《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2013)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的颁布,所以,性教育更多的从纯粹的知识教育向“多元”的健康教育转化。

根据突现词及其突现的年份图可以将近三十年来我国性教育研究热点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涌现期(1992-2001)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外国多元化的思潮也进而影响着我国人民大众的思想,人们对于性教育不再是“谈性色变”,但是1978年至1991年这个时期,性教育的发展依然处于潜伏期。通过中国知网搜索,1992年之前关于性教育的论述很少。直到1992年两次大型性学研讨会的召开,性教育相关研究开始大量涌现。但是,相关文献也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对于性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性教育相关的生理卫生教育,尤其是青春期教育。对于性教育主体更多的呈现在青少年、中小学等,对于其他群体性教育的涉及较少。《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2001)等文件的颁布,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于“健康教育”“婚前性行为”“性知识”等内容,这一时期对“青春期性健康”关注度较高。但是,这个时期对于性教育的研究更多还是停留在性生理卫生教育的层面以及研究主体相对比较单一化。

(2)深化期(2002-2011)

进入21世纪,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虽然人们对于性教育认识上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明显可以看到对于性教育的理念没有跟上实践的步伐。因此,一些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也就日益蔓延开来,如:性犯罪、卖淫、婚前性行为、性取向错乱、流产率上升等。研究者慢慢意识到仅仅只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这个时期更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转向性教育实践的探索,不仅仅只是性教育理论层面的论述,而且性教育的主体也拓延至大学生、成年人以及幼儿等。另外,对于性教育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搭建,还有学者提出性教育要与社会以及家庭合作,做到家校共育以家社共育[12]。

(3)发展期(2012-2021)

2012年至今,这一时期不同于涌现期和深化期,这一时期我国性教育呈现快速的发展。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13]。“健康中国”背景下,不仅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幼儿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重视。性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人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幼儿性教育是性教育的内核与根基,也是人一生性教育最初的启蒙与良好的性生理、性心理与性道德形成的重要积淀。随着网络的关注和传播,儿童尤其幼儿性教育成为性教育的热点话题。有些学者研究促进性教育的策略,提出搭建社会支持网、开展职前职后性教育以及性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等。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1991-2021年近三十年我国性教育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本文选取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性教育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1991年以来,我国性教育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虽然,性教育研究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尤其2003年以后,性教育研究篇幅有大幅度增加。但性教育研究亟待加强,特别是核心作者群的建立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通过关键词频次表以及关键词聚类可以看到,性教育在我国的研究更多呈现于性知识层面,性教育理论的阐释比较充分。但是,性教育对象更多是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对于儿童和特殊群体性教育研究涉及较少。

第三,我国性教育研究的三个阶段聚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青春期健康教育、性知识、态度、性侵犯等是主要研究的热点。从2000年以后学界更多关注性安全、性教育的社会关系、幼儿性教育等问题。对于性教育的研究逐渐从性生理、性道德、性心理中脱离出来。性教育是性生理、性道德、性心理三者的整合,但是不能等同于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

结合我国性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热点,性教育的研究后期可以有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性教育是性生理、性心理与性道德的有机统一体。对于性教育的研究不再单纯认为是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而应该综合性生理、性心理与性道德,让性教育的研究形成一个有关联搭建的区域网,而不再只是一个点或者一个片。

其次,性教育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社会支持体系。过去,性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受性教育群体,忽略受教育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像一个湖面中的水域,如果周围水域都是洁净清澈的,那么水域中央也不会出现污浊。同样,如果性教育对象的周围群体有相关的性教育促进元素,那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性教育的开展。谢怡、谢宇飞等人曾指出幼儿园性教育应拓延到家庭和社区中开展,但家庭和社区中的性资源和文化氛围明显不足。目前,我国关于性教育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家庭、学校、社会等对于性教育的机制构建的研究也十分局限,没有构建成系统的体系。因此,需要借助现有的社会支持理论,搭建多主体的社会支持网,探索促进儿童性教育的交互模型。

最后,性教育对象的低龄化和多元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幼儿性侵案件不断被报到出来,性侵犯成了世界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深入分析,不能发现,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幼儿性教育理念落后、行动引领的不到位、支持机制缺失等。有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发育开始很早,即便是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面对幼儿性教育存在的困境,李燕认为幼儿性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羁绊、父母认知能力的欠缺、幼儿性教育教材的匮乏等[14]。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儿童的性教育,性教育不再只局限在青少年、大学生以及成人,性教育的研究需要延伸至幼儿甚至婴儿期。

人的一生中性是人之本能,性教育也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教育之一。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性教育在“体”这个环节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失去性教育可以说“体”的金字塔失去了根基,就算垒得再高,可能在某个不经意时期会怦然倒塌。性教育是一个重要工程亦是一个长期工程。

猜你喜欢
性知识聚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