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
摘 要:2022年4月29日,长沙一老式楼房突然倒塌,人民日报微博账号(下文简称@人民日报)对此次事故处置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发挥了主流媒体监督处置、舆论引导的作用。本文基于接受理论视角,研究4·29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方式方法,分析它对接受理论中“读者中心”“期待视域”“召唤结构”“第二文本”原理的适应性转化与运用,总结出可供媒体学习借鉴的接受理论视角下灾难事故的舆论引导策略,旨在助益舆论场域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人民日报;接受理论;事故报道;网络舆论引导
中圖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120-04
基金项目:2023年河北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接受理论下@人民日报灾难事故舆论引导研究”(HCCXXM2023020)。
2022年4月29日,长沙一处6层楼房突然倒塌,党中央第一时间下达指令,责成湖南省公安、消防、医疗单位全力救援,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此事引发了党中央对自建房安全的高度重视,5月7日,国务院安委会召开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对于此类极易引发重大舆情、影响社会稳定的灾难事故,妥善处理搜救、善后工作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也是十分重要的。主流媒体有责任通过发布新闻信息及评论督促舆情处置,引导舆论,以促进事故善后工作的高效开展,保持舆论空间的稳定[1]。
接受理论(ReceptionTheory)又称接受论、接受美学,来源于文学研究,是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流派。接受理论认为,既往的文学生产与研究忽略了读者的作用,实际上读者才是真正赋予文字生命的人,只有读者的“接受”(阅读、理解)活动才能将作者生产出的作品从简单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其现实的生命。没有读者积极、连续的参与,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无所谓存在。接受理论看到了完整的文学活动中读者的重要作用,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增添了重要一页。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新浪网开通了官方微博,并发布第一条微博,自此在新浪微博媒体矩阵势力榜中多次排名首位,是极具影响力、公信力的官方主流媒体,对协助维护舆论场域稳定、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借助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其价值的实现同文学作品极为类似,都需要经过受众的“接受”,即阅读、理解、品评。因此,在舆论引导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受众的接受度是需要着重考量的因素之一。将接受理论运用于舆论研究,就是将舆论引导效果的好坏同受众的接受联系在一起,要求以受众为中心。由于大众对风险的感知越来越敏感,灾难事故的发生更是会瞬间引爆舆论场域的炸弹,在事故发生后,除了涉事主体及相关单位的及时处置,媒体积极配合引导舆论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4·29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概述
2022年4月29日12时24分,湖南长沙望城区雷锋大道发生了一起建筑垮塌事故,原本6层的整栋楼只剩下2层高的废墟,湖南省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救援。5月1日,长沙警方通报,涉及此次倒塌事故的房主、施工负责人、工程检测公司法人代表等9人已被依法予以刑事拘留,同时,长沙市开展了全市范围内建筑安全专项排查。截至2022年5月4日,共有11名涉事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月6日,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第7次新闻发布会举行,会议通报:6日3时03分,搜救工作结束,事故现场被困、失联人员已全部找到,其中获救10人,遇难53人。5月16日,应急管理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死亡人数修正为54人。
二、@人民日报就4·29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报道情况
(一)@人民日报就4·29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的报道
自2022年4月29日事故发生当日至5月6日搜救工作全部结束,@人民日报就4·29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共发布微博22篇,采用图文、短视频、直播3种形式,内容涉及现场信息(4篇)、搜救情况(9篇)、追责通报(2篇)、典型人物(2篇)、上级指示(2篇)、政府发言(1篇)以及微评论(2篇)7类。从各类报道的发文数量可以看出,针对此次事故,@人民日报的发文更多集中于大众最为关切的现场救援情况以及灾难发生地的现场信息。值得关注的是@人民日报在本次灾难事故报道中发布的两篇典型人物报道。@人民日报对此次灾难中受到救援的两位幸存者的典型人物刻画,在标题便采用幸存者的直接引语“你就是我的榜样”“我就知道消防员会来救我的”,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救援现场的最新进展,同时鼓舞了民心,促进了舆论的正面引导。
(二)@人民日报报道关键词分析
本文利用八爪鱼数据采集系统,对@人民日报就4·29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的报道进行关键词提取分析,去除“长沙”“湖南”“人民日报”等关键词后,利用Flourish数据可视化平台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处理,得到关键词云如图1所示。
从“正在”“目前”等高频词可见@人民日报对此次灾难报道的及时性。在灾难救援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人民日报力求及时向大众传递现场救援信息。5月5日0时04分38秒,是@人民日报在此次救援追踪报道中发文“最早”的一次,该报道在第一时间展现了事故发生130小时后,第10名幸存者被救治的现场,深夜中的救援现场报道为担忧此事的网民送上了一份好消息,也体现了@人民日报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及时发布新闻报道满足受众关切的特点。“不惜代价”“不惜一切”“全力以赴”等高频词体现了事故发生后党中央、湖南省政府、长沙市政府等尽全力挽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心,@人民日报对此进行报道有效发挥了主流媒体“传声筒”“扩音器”的功能,向大众传递出党和政府的决心与信心[2]。
三、接受理论下灾难事故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接受理论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来源已久。1986年,便有学者运用接受理论进行受众研究,强调了受众对于新闻生产的重要性[3]。近年来,接受理论依旧是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常客”,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即“读者中心”,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这与舆论引导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如出一辙。接受理论包含“读者中心”“期待视域”“召唤结构”“第二文本”四个基本理论。“期待视域”指作者在写作文章的时候,预先假设出人们期待获取的信息内容,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写作,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原理化用于舆情引导即媒体在发布信息前应事先考量当前阶段大众的信息需求,再化用于舆论引导[4]。
在文学研究领域,接受理論的“召唤结构”原理是指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应给予更多意义上的留白与不确定性,为读者提供想象与自我发挥的空间。将这一原理应用于舆论引导过程当中:在舆论引导信息发布中多讲事实,少谈道理,少用说服性的语言,留下更多意义空白,激发受众参与思考,从而使他们转变舆论态度,实现舆论的积极引导[5]。
“第二文本”是指被读者接受,掺入读者的理解与思考,唤起读者情感与共鸣的文本。接受理论认为“第一文本”(作者创作出的未经读者接受、阅读的文学作品)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第二文本”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受众及时、便捷的反馈渠道,网络舆论引导信息的“第二文本”即受众的评论反馈。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舆论引导者积极了解受众反馈,听取受众的意见、建议,可帮助其了解受众舆论情感方向,知己知彼,更好地开展后续的舆论引导工作。
笔者将结合上述“召唤结构”的三点原理梳理了@人民日报在4·29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发生初期、中期、后期3个时期所使用的不同引导策略。
(一)灾难发生初期,信息沟通策略
2022年4月29日,事故发生初期,在各官方平台尚未就此事发布通报时,大众的“期待视域”即意欲从新闻报道中获取的信息是事故现场最新的真实的情况。@人民日报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发布了事故现场的简要文字说明,满足了受众了解事故事实的需求,即满足了受众的“期待视域”,避免了未知情境下网络舆论场域的混乱。
此后,@人民日报又在报道中创造“召唤结构”,采用直播+记者口述的方式报道救援现场情况,为受众解答事发具体位置、楼内是否有人等问题,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同时采用现场直播展现救援现场的紧张与艰辛,召唤受众仿佛身临救灾现场,通过直播体验与联想进行信息的再创造,从而自发自愿地接受@人民日报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
@人民日报利用直播这一互动性极强的信息传播形式进行救援现场情况的报道[6],通过弹幕互动可以及时收集到网民对于当前报道的态度取向即“第二文本”,还可以通过大众的互动反馈了解到新的“期待视域”,利用“第二文本”为后续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二)灾难发生中期,态度引导策略
灾难发生中期,网民情绪焦灼,网络舆情态势传递出网民的“期待视域”从关心事故事实转向了关心生命救援情况。2022年4月30日,事故救援积极进行当中,@人民日报及时转发新闻联播报道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灾难事件的重要指示,担当起媒体扩音器的职责,向大众传递国家政府的态度,缓解网民对灾难事件的焦虑心情[7]。
5月1日,救援已进行两天,迟迟未见新增获救人员的报道,部分网民开始斥责救援不力,网络舆论场域压力增大。@人民日报立即发布话题#长沙塌楼事故救援难在哪#进行救援现场短视频新闻报道,向网民细致讲解此次救援的难度,回应大众关于救援不力的舆论,赢得了网民的理解与支持,及时化解了舆论风险。同日,@人民日报及时转发长沙市公安局对此房屋坍塌事故涉事主体追责警情通报,满足了网民追责问责的需求。
5月2日至5日,灾难搜救的“黄金期72小时”已过,搜救进展不畅,针对网络舆论场域广大网民的焦虑情绪,@人民日报对中国救援队副队长韩文东进行了采访,韩队长一句“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激起了大众对中国救援队的信心。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跟踪报道最新幸存者被救进展,并选取幸存者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报道———以消防员为榜样的获救女孩、灾难发生130小时后坚持等到救助“知道消防员会来救我”的幸存者,进一步激发了网民对搜救人员坚持到底挽救生命的敬意。
(三)灾难发生后期,情绪疏导策略
5月6日搜救工作结束,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新闻发布会公布此次灾难中共救出幸存者10人,53人遇难(后纠正为54人),举国悲痛。对此,@人民日报第一时间转发新闻发布会信息,对遇难者发表致哀,与大众共情,给予大众情绪减压的留言板,并第一时间发布了长沙市委市政府的致歉信息以及国务院成立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组信息,在帮助大众缓解悲伤情绪的同时,给予网民定心丸———搜救工作虽已结束,但国家、地方政府对此事件的善后工作、事故深入调查工作并没有停止。@人民日报转发了国务院针对此事件发布的通报,强调了政府实事求是,严肃追责问责,定会还遇难者家属以及全社会一个交代的决心[8]。
四、结 语
灾难性事件关乎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一经发生,往往会在短时间引起影响力巨大的舆情,激起大众的不安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对于突发性灾难性事件,要及时进行事故处置,做好善后工作,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同时要及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媒体承担着积极引导舆论、协助消减社会风险的重大责任,必须讲究策略技巧,使大众乐于“接受引导”。笔者认为,媒体应基于接受理论积极探索舆论引导的有效策略,坚持“读者中心”,以人为本生产、发布信息,根据不同舆情发展时期大众的“期待视域”,对症下药进行新闻报道;在发布信息时采用“召唤结构”,留下一定的意义空间供大众参与。加强与大众的联系,获得大众的信任,是收获良好舆论引导效果的良策,将有益于灾难事件舆情风险的化解,维护社会舆论场域的稳定。
“接受理论”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使用场景,并非局限于事故发生后的灾难处置工作。除了居安思危,做好突发性风险事件的善后处置,更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竭力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我国政府在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同时,主流媒体承担着重大的舆论引导职责。对此,我国主流媒体应从“接受理论”中汲取舆论引导策略,满足大众对于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举措的求知欲,将鲜活丰富的事实展现在大众眼前,让他们看到国家保卫人民的实际行动,在风险危机事件发生前增强大众对国家防灾爱民、救灾救民能力的信心,未雨绸缪,维护我国舆论场域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赵晋乙,安展.社交媒体媒介事件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建党百年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2(6):90-92.
[2] 周怡帆,郝越敏.媒介融合视域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新路径———基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实证研究[J].传媒,2018(8):89-91.
[3] 陈磊.文学接受理论视角下新媒体舆论引导的优势[J].新闻知识,2016(1):89-91+11.
[4] 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2):70-74.
[5] 侯素琴.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文学批评异同析[J].理论导刊,2009(4):111-112+83.
[6] 赵文晶,刘军宏.微博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1(12):12-15.
[7] 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4):4-8.
[8] 刘亚非.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7):29-30.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