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 龚哲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南京城墙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在南京城市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关注度很高。本文以南京城墙为例,通过梳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间全网涉及“南京城墙”的信息,分析网络舆情的内容类型及产生原因,提出应建立网络舆情长效治理机制,旨在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南京城墙;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027-0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南京市委网信办重点调研课题成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网络的普及、新闻和社交软件的开发更新,为公众提供了表达观点、反映问题的新场域。
网络舆情是公众在网络空间领域内对特定公共事件所表达出的态度和观点。近年来,网络舆情呈现出“明暗交织、种类繁多、共振叠加”[2]等特点,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更好地回应公众关切,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提高数字治理能力尤为重要和迫切;在文化旅游公共事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等领域,亦是如此[3]。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南京城墙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南京城市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大量游客,社会关注度很高。对南京城墙相关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归纳文化遗产网络舆情特征,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舆情现状
文化遗产舆情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相关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综合体现。对文化遗产舆情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公众对文化遗产关注点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舆情的监测与跟踪已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之中,成为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38项世界文化遗产、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保护管理的国家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已将我国全部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部分等作为监测对象,开展了覆盖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范围的持续监测。
2018年至2021年的舆情监测数据显示,针对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讨论量有所下降,相关核心舆情数量持续降低。从月度分布来看,全国旅游的集中时间段(7-8月暑假期间以及9月末10月初国庆黄金周期间)舆情信息量会大幅增加,但由于2020-2021年暑期和国庆黄金周出游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舆情信息数量呈现出上半年略高于下半年的态势。从舆情话题来看,宣传展示利用类话题报道占比最高且持续保持高位,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对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与活化利用方式的丰富和多样,公众更有意愿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价值并参与到各类宣传展示活动中;保护管理类报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公众对保护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
2021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负面舆情数量占比是近四年来最低的。从舆情主体来看,在全部31篇负面舆情信息中,长城的负面舆情最多,占全部负面舆情数量的41.94%;从舆情内容来看,旅游与游客管理类占比最高,占全部负面舆情数量的87.10%,部分游客以刻画、踩踏等方式损坏世界文化遗产的不文明行为是负面舆情的主要因素;从遗产类型来看,古村落、历史城镇和中心类遗产负面舆情发生率最高[4]。
二、南京城墙网络舆情综述和分析
本文对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间全网涉及“南京城墙”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并基于得到的数据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网络舆情进行了分析和研判。
根據相关大数据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全网涉及“南京城墙”的信息有39.26万条,其中敏感信息1.4万条,占比约3.56%,总体而言,南京城墙网络舆论氛围积极正面,负面舆情很少。从时间分布上看,敏感信息呈波动传播态势:2021年内,1月和2月敏感信息较少,7月由于暑期旅游宣传等原因,舆论对南京关注度较高,敏感信息传播迎来高峰期,随后敏感信息持续走低;2022年上半年内,整体传播情况比较平稳,网络舆情集中于3-4月,主要是因为早春旅游人群增多,南京城墙相关展览也进行了宣传预告,引起了舆论对南京和南京城墙的关注。
三、南京城墙网络舆情类型及产生原因
梳理负面网络舆情并综合抽样分析5000条微博网友发帖,可将南京城墙网络舆情按内容分成三种类型:与城墙周围环境相关的网络舆情、与城墙养护和管理相关的网络舆情、与场馆景区开放相关的网络舆情。产生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南京城墙的管辖范围扩大
广义上的南京城墙,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狭义上的南京城墙,多指四重城垣中的京城城墙。京城城墙长达35.3千米,现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京城城墙的城墙本体或遗址分布在南京市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分布广而分散,日常管理巡视难度较大。而且城墙周边景点、公园等文旅资源数量众多,毗邻城墙本体进行的施工作业、环境治理等项目产生的问题,会被公众归类为与南京城墙相关的问题。南京城墙点多、线长、面广,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和排查到潜在的舆情风险事件,导致部分问题得不到及时主动解决,从而引发网络舆情。
(二)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需求增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快速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革新,南京城墙的价值定位由文物本体向文化遗产转变,成为南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之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机构下辖多个景区和文博场馆,其中南京城墙景区分为多段开放参观,台城景区、中华门景区是南京市重要的旅游景点;2021年底与公众见面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也是城墙品牌新名片、网红打卡新热门、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2022年5月至7月特展举办期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另外,石头城、清凉山、明故宫也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市民公园。数量众多的市民游客对文化旅游服务的需求不一而足,包含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文化供给等各个方面,且对各方面品质的需求也日渐提高。此外,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文物保护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公众对南京城墙的关注度也日渐提高,长期关注南京城墙的网友、志愿者会通过网络提出问题、表达关注,舆情可能由此产生。
(三)业务工作专业度相对较高
城墙养护、管理的专业性较强,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标准和文物保护要求开展城墙修缮、日常保养、施工作业,或是在可控范围内对城墙本体发生的位移、风化进行人工干预,部分市民可能不理解,认为是破坏城墙。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墙保护相关工作时,部分市民会围观、拍摄图片或视频并发布在微博、博客、网站论坛上,进而引起网友猜测甚至滋生谣言。网络具有放大功能,一个微小的事件经过庞大的传播系统会扩大影响[5]。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部分网友也会用自己的想象“制造”出“合理的”解释,进而涌现很多“真相”,助推舆情的传播。
四、南京城墙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重视网络舆情,全面梳理舆情风险点
总体而言,南京城墙的相关舆论氛围积极正面。在南京城墙话题的传播中,自媒体传播平台较为活跃,相关意见领袖进行了有效的知识普及和事件跟踪,形成二次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在新媒体业态日趋成熟的今天,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机构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主动利用各种官方新媒体平台积极传递官方态度,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与网友充分交流互动,塑造公信亲和形象。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墙管理范围扩大,因此,保护管理机构要对管辖片区和业务范围内可能会引起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时了解、认真梳理,通过摸底式调查排查潜在的舆情风险事件,特别要对相关问题的后续处理情况进行定期动态跟踪,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引起舆论风波的可能,避免后续产生同类问题。
(二)预判舆情内容,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针对网络舆情采取应对措施、化解舆情危机,并进行总结分析、制定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例如,针对城墙周围环境相关的网络舆情,虽然城墙周边环境整治属于环卫、城管等部门的职责,但对南京城墙的整体形象有较大影响,因此,城墙管理机构与周边社区、景区等单位要开展“共管共治”,积极探索城墙环境综合治理路径;同时,在发现此类网络舆情时应积极予以回应,承担社会责任,帮助问题对接,规避舆情风险。
网络舆情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建议,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体察民情、了解民生、倾听民意,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舆情的总体态势和动向,指导全局工作[6]。因此,监督和管理南京城墙网络舆情,积极回应并采纳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将会促进南京城墙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开展舆论引导,及时披露真实信息
公众知情权得到充分尊重是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及时披露真实信息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基本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皆广泛存在,时常出现舆情不断反转的情况。所以在开展舆论引导的同时,城墙管理机构要对事件同步展开深入调查,滚动发布经过核实把关的事实和信息,杜绝“错报”和“报错”,用事实真相粉碎谣言,塑造具有公信力的对外形象。
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中公众情绪容易受“圈群化”传播影响而导致“趋同”,加剧群体范围内产生超越客观事实本身的情绪极化[7]。所以在开展舆论引导的同时,也要注重公众情绪的引导。舆论引导,不仅要说“事”、讲“理”,还要共“情”、述“美”,融通、活用诸多元素,以适宜的措辞、情绪加以陈述、澄清,从而调节和疏导公众的负面情绪,让事实更具说服力、更易被接受。
(四)加强正面宣传,主动布局发声体系
由于信息具有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越是隐瞒,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是强烈、迫切。因此,城墙管理机构要加强正面宣传,主动设置议题,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例如,针对南京城墙养护管理等专业度较高的工作,要加强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宣传推广法治理念,让广大网友和市民了解文物保护工作,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文物、保护文物的良好社会氛围;针对重要活动、历史节日等公众关注度高的网络舆情内容,要开展专题宣传,与各级媒体加强联动,结合各个宣传节点进行亮点宣传,进一步提高南京城墙曝光度、美誉度。
由于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因此,城墙管理机构要实时监控、跟踪,及时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上报,对网友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回应,采取全面、精准、有效的应对措施[8]。一方面,要加强对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管理,完善信息发布流程,为应对负面网络舆情、及时澄清谣言提供发声渠道,把握舆论主导权;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主流媒体力量,及时进行引导,发挥权威媒体、主流声音定向定调的作用,提高网友的理性辨识能力,防止谣言通过各种新兴媒体进行传播。
五、建立南京城墙网络舆情长效治理机制
网络舆情发展迅猛,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友参与讨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总体容量越来越大,网络舆情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网络舆情亟需得到高度重视,治理网络舆情的能力已成为评价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网络舆情治理不仅需要当前的应对策略,更需要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
(一)强化基础工作,建立保障机制
1.重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治理应提上议事日程,纳入意识形态、安全管理、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中。城墙管理机构要成立网络舆情处理专班,机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靠前指挥,统筹协调;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要各司其职,提高应对、处理舆情的效率,确保网络舆情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2.落实经费保障。要强化经费的保障作用,把网络舆情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根據财力和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强化资金绩效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能。
(二)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应对机制
1.开展监测预警。建立人工预警研判系统和计算机预警研判系统,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对舆情数据进行挖掘、抓取、聚类和分析,科学、高效、精准地进行预警。
2.制定应对流程。建立完善舆情处理流程,在舆情预警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流程,向主要领导、分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分管业务工作领导报告相关情况,向业务工作部门核实情况,召开专题会议研判舆情走势并制定应对措施,必要时协调自媒体、媒体平台以及宣传、网信等部门予以回应,以便在负面网络舆情发生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舆论损害。
(三)强化评估监督,建立反馈机制
1.完善台账管理。网络舆情应对应建立完整的台账记录,以“一事一报、急事急报、重大舆情双报告”为原则进行报送。报送格式元素应包含标题、日期、报告人、处置情况等,报送流程实行逐级审批制度。
2.健全评价体系。坚持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配套、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完善网络舆情的动态评估和反馈机制,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终期总结”的全过程动态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薄弱环节开展培训,强化网络舆情处理能力建设。此外,还要定期汇报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情况,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应对处置不力的,必要时进行谈话,提出整改要求;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通报批评,依规依法处理。
六、结 语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众日益关注文化遗产,积极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进而形成了文化遗产网络舆情。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网络舆情,特别是对旅游集中时段、重要宣传展示时期的网络舆情,要采取全面梳理舆情风险点、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及时披露真实信息、主动布局正面宣传等举措,有效应对舆情,控制舆情风险,同时建立保障、应对和反馈等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长效治理,从而为文化旅游公共事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为数字经济添活力、增动力、聚潜力[EB/OL]. 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303/t202303 14_454596.html,2023-3-14.
[2] 葛元涛,曲光华.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8):47-49.
[3] 王芳,段若男.专题报告一:2018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舆情分析报告[J].中国文化遗产,2019(6):27-32.
[4] 李六三,赵云,燕海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92-208.
[5] 姜勝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6):12-20.
[6] 井一龙,倪晓丰,高向辉.全媒体视域下教育舆情的特征、治理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43-50.
[7] 金冬雪,夏一雪,朱攀龙.情绪演化视角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学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23,41(3):57-65.
[8] 冯雯璐,苏健威,杜义华,等.社会民生事件中网络舆情演化与引导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22,41(8):112-120.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