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 何莉 刘自强 刘慧
【摘要】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这类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职业认同不强、教师专业发展不足、教师道德情操不高等,并从理念、制度、载体和平台四个方面提出改进路径,旨在为提升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其师德师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好老师”到“大先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和路径[1]。党和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规定了高校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然而,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的分析,探讨有效的改进路径,为提升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问题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也面临着一些师德师风问题,如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教育理念不先进、教学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效果,损害了教师形象和声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年龄结构偏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占比较高,这有利于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但也缺乏经验和成熟度,容易受外界诱惑和干扰,难以把握好立德树人的尺度和方向[2]。
学历结构偏低下。本科学历占比较高,博士学历占比极低。这与高校的定位和招生规模有关,但也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够高,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科结构偏单一。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主,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等学科为辅。这与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相符合,但也导致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视野较为狭窄,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职称结构偏低级。讲师职称占比较高,副教授、教授职称占比较低。这与高校的发展历史和教师评价制度有关,但也反映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够强,难以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二)教师职业认同不强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相对较低,导致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和社会贡献感到不满。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不如公办高校,教师在社会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甚至受到歧视和轻视。同时,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和管理制度等因素,教师的收入水平也不如公办高校,难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些都使得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不自豪和不自信,缺乏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大,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前景感到不安。民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教师需要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评价和考核,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同时,民办高校的人事制度较为灵活,教师需要与同行竞争岗位和晋升机会,承受着较大的职业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压力过大和焦虑不安,难以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创新性。
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相对较弱,导致教师的忠诚度和稳定性不高,对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感到不亲近。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历史较短,学校文化和精神较为缺乏,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较低。同时,民办高校的招生规模较大,学生层次较为复杂,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程度较低。此外,民办高校的流动性较大,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程度较低。这些都使得教师缺乏对学校和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职业关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均衡。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来源多样,教育背景、学历层次、专业领域、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应用型教学理念和方法,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变化。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满意,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缺乏信心。
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较低。民办高校的科研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科研经费和设备不足,科研项目和平台缺乏,科研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水平相对较低。一些教师缺乏科研兴趣和动力,不能有效地开展与专业领域和行业需求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活动,不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使教师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满意,对自己的科研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不高。
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较少。民办高校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继续教育和培训资源不充分,继续教育和培训内容及形式单一,继续教育和培训效果和反馈不明确,导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较少。一些教师缺乏继续学习的意愿和习惯,不能有效地参与和自身专业发展相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活动,不能及时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这些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进步感到不充分。
(四)教师道德情操不高
教师道德情操不高。一些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对党和国家的事业缺乏忠诚和热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和践行,对国家法律法规缺乏尊重和遵守,对社会公德缺乏维护和弘扬。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传播正能量,反而可能传播负能量,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
教师道德品质不佳。部分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职业道德缺乏自律和约束,对学生的道德榜样作用缺乏自觉和担当。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树立威信,反而可能失去信任,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教师爱心关怀不足。个别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缺乏充分的爱心关怀和责任担当,对自己的育人使命缺乏认同和投入,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缺乏关注和支持。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激发兴趣,反而可能打击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前途。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改进路径
(一)凝练理念,统一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做到信念坚定、党性坚强、情感真挚、品行端正。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教育方向,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作为教育标准[3]。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使命,做到教书育人、德智兼修。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灵魂工程来抓,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来用,把课外活动作为有效补充来发挥,把网络空间作为新阵地来掌握。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道德高尚、文化自信、情操高雅。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自觉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评价中,将其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要积极探索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效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等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制度,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法规制度。法规制度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应该制定和执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等文件,明确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以及违反规范和准则的相应后果和处罚措施。同时,应该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法规制度,维护自身和学校的声誉和利益。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推动和保障,是激励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职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应该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形成对教师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的有效机制。同时,应该加强对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现象,对表现突出或者存在问题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者惩戒,做到有章可循、有责必究、有错必纠。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和保障,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应该开展定期的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师德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通过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增强教师对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认同感和执行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能力。同时,应该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培养教师的自律意识和自我完善意愿,使他们能够常学常新、常思常改、常修常进。
(三)创新载体,丰富師德师风建设形式
利用多媒体、网络、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制作和发布一些关于师德师风的宣传片、动画、漫画等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料,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座、培训、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和自觉性。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选树和宣传一批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优秀教师和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向他们学习和见贤思齐,做到崇尚典型、争做典型。我们可以通过评选表彰、专题报道、专访访谈等方式,充分展示那些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优秀教师,以及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无私奉献的先进教师,让他们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楷模和榜样。
发展多元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和才华,做到文化润身、艺术陶冶。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绘画、摄影展览、音乐舞蹈等,让教师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竞赛,让教师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网络平台和微信群等交流渠道,分享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专门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一些关于教学改革、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创建多个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微信群,让教师之间能够随时随地地交流和讨论教学和科研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足、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不强、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从理念、制度、载体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的路径和建议。只有加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才能保证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王新清.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1-37.
[2]王亚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河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20(9):88-89.
[3]蔡万巧.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及路径——评《大学之道明德至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1):237.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研究”(XJKX23B041);“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研究”(XJKX23B040)】
(作者简介:彭华,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刘自强,通讯作者,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作者单位:何莉、刘慧,湖南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