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消费领域异化现象研究

2024-02-20 04:02付荣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异化消费时代

□文/付荣欣 郎 旭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提要] 改革开放40 余年来,资本要素的引进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力量,使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同时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消费异化问题。进入新时代,消费异化阻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崇尚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符号”消费的消费观造成个人存在价值的虚无、社会关系的庸俗化、人与自然的对立。对此,新时代需要提倡全面消费、共享消费、适度消费的绿色消费理念,用绿色消费模式超越异化消费,为实现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

进入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消费异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要以丰厚的物质条件为支撑,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的控制下,新时代消费异化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在这一背景下,只有走向绿色消费之路,才能消解美好生活需要与消费异化的矛盾,实现人自身的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一、资本和技术:新时代消费异化现象的根源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中,消费源于需要,消费是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人的需要的层次和结构决定了消费的层次和结构。需要作为人的天赋本能,是人们创造事物的实践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逐利逻辑使人的需要成为一种“制造物”,“每一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借助广告和大众传媒制造虚假需求,人的新需要并不产生于人的本质力量,而产生于由他人制造的、用于支配其他社会个体的异己力量,人的需要被异化,这种异己力量会刺激他人对消费对象的占有欲望,造成欲望膨胀,从而实现资本对人的支配和操控,于是消费异化产生了。

改革开放以来,资本要素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使中国人获得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但同时,资本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自由逐利逻辑,资本的自由发展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危机:诱发企业的无节制生产,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激发人们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的欲望,造成人们存在价值的误判和缺失,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经济社会得到很大发展,商品极大丰裕,消费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日益上升。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阶段“仍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也就是说,在新时代的中国资本仍存有生存空间和动力机制。因此,形成消费异化的资本操纵条件依然存在。此外,新时代“互联网+”模式得到极大发展,使得直播带货、“小红书”等各类新兴电商平台兴起,一方面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为资本的运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使得广告以“信息轰炸”“示范效应”等方式营造消费场景,造成资本操纵以更普遍、更隐蔽的方式进行,从而加大了资本对消费者主体性的操纵。因此,新时代消费异化问题呈现出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新时代异化消费对美好生活的阻碍

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相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丰盛与满足,也包括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部分个体单纯将物质消费与美好生活划等号,使消费由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异化为人的存在的全部目的,使消费实现了对“人和自然的双重控制”,这种异化的消费反而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

(一)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消费异化造成人的存在价值的虚无。马克思认为,在非异化状态下,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对物的占有应该是自由的、全面的。而在消费异化状态下,人被物奴役,“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占有物由手段变成目的,人消费商品所获得的快感超越自身全面的充实。

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生产无限扩大使商品日益丰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商品生产多样化、个性化,这些都不断刺激着人们日益旺盛的物质需求,在对商品的选择和消费中,人们被压抑的自由得到释放,人们无处安放的价值得以体现。人们的需求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不断膨胀,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否定之中。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类借贷消费平台具有操作简单、门槛低的特点,迎合了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部分人不顾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盲目地以“超前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来钱容易且快”的假象使部分人不再以“需要”为尺度消费,而是以潜在的“欲望”为导向进行消费,人们沉浸在占有物品的成就感和肆意消费的自由感中,仿佛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然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由消费获得的满足感的阈值也会不断提高,下次消费需要更大的金额才能得到满足,由此不断恶性循环,社会上有些群体将自我价值通过物的价值来彰显,人的价值被量化,由此沦为商品的奴隶,而个人在劳动、交往和创造中获得的自由而全面的存在价值则被虚无化。

(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消费异化造成社会关系的庸俗化。需要具有社会性,需要的形成和判断是由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具有相对的性质”。需要的社会性决定了消费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同样也具有社会性。消费的社会性使消费具有反映社会关系的功能。

随着我国进入消费社会,社会购买力得到极大增长,消费变成了可以任意进行的行为,消费主义的蔓延也使部分人摒弃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价值取向。同时,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使更多的普通人看到了“花式炫富”的生活方式,社会对比日益强烈,青年人的心态极易陷入焦虑之中。在强烈的社会对比之下,部分社会群体为了平衡自己的心态,掉入了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的泥潭。在奢侈炫耀消费中,消费主体渴望得到别人羡慕的目光,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实际上,这种以展示自身财富或地位为动机的炫耀奢侈型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无论是在符号逻辑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对商品的景观性、符号性的消费已经超越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消费者通过消费具有不同符号意义的商品来体现自身价值、提升社会地位,消费成为社会主体身份识别的代码,成为构建人际关系、划分社会群体的标准,“买东西变成了既是自尊的一种证明……又是一种社会接受的方式”,人们通过对符号的消费来获得对彼此的认同,通过消费来表达身份的差异,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内心的认同感,而是基于异化消费向外界展示的符号,人与人之间本真的、立体的关系逐渐扁平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联,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

(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消费异化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从自然中获取基本的生活条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因此,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消费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并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商品,人们消费物质资料的过程也是消费自然的过程。因此,人类的不当消费必然会造成生态自然的破坏。

在异化消费中,人们一味追求盲目的高消费、肆意消费,使商品的价值不断被实现,社会再生产得以延续和扩大,进一步刺激了生产的盲目扩张。异化消费使生产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而盲目扩张,全球的生态自然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资本逻辑的自私性和狭隘的眼界使生产忽视代际公平原则,只看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过度攫取自然资源;资本逻辑主导下“生产的目的就是拥有(货币)”,在利润的诱导下可能会引发违法商业活动,如贩卖野生动物制品、企业生产环保不达标等。马克思认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非绿色消费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水、空气和土壤资源污染、野生动物规模削减等生态问题,导致生态自然超负荷运行;过度消费产生了大量的包装垃圾、生活垃圾,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加大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异化消费、过度生产造成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带来了诸如温室效应、极端天气、能源枯竭等恶果,严重影响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

三、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走出消费异化的泥潭

消费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但异化消费背离了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要求,反而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绿色消费是应对消费异化出现的新的消费理念,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自身、他人以及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绿色消费将“以人为本”作为消费原则,是对以“物”为导向的异化生存方式的全面超越,其中蕴含的全面消费、共享消费、适度消费原则是平衡人们美好生活实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原则。

(一)以全面消费平衡个人身心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总体性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本质指向人的多维度需要的满足。异化消费将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定格在物质占有上,而全面消费则帮助人们找寻失散的精神世界,回归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

全面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对个人发展所需的物质、精神、文化等产品的均衡消费,在满足人们日常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全面消费主张协调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仅仅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具象化的商品,还应强化精神消费,注重消费背后的精神意蕴、审美表达。精神消费主要指发生在艺术、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消费,精神消费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能够转移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注意力,提高人的消费自控力,节制人们过度的感性欲求;能够调动人的全部感官来感受世界,帮助人们感悟到真实的满足和幸福,找到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而只有满足了生存层面上的物质消费,人们才有能力和动力追求人性关怀和精神富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总的来说,全面消费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超越了异化消费的“生存”“享受”逻辑而转向“发展”逻辑,反对以物为本,主张以人为本,提倡在消费过程中体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以共享消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费表面上是一种自由的私人行为,但是消费活动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消费活动实则关涉到社会关系。在消费社会中,为了获得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者往往进行占有型消费。“排他性”的占有型消费使社会上的强势群体对物进行疯狂占有,从而剥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代内消费不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正义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在属性,因此消费主体要跳出个人的狭隘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将社会利益作为衡量、指导消费的重要维度。

依托“互联网+”模式迅速发展起来的共享消费以资源共享的方式与其他人共同完成了对商品的整体消费,其中既包括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租赁消费,也包括滴滴顺风车、短租民宿等个人闲置物品的共享。与传统的占有型消费相比,共享消费旨在以最小化的投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平等的消费机会,减少了代内不公平现象;节约了消费成本,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门槛,使人们体验到许多购买不到的商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够实现多元主体的共赢,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总的来说,共享消费能够使人们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并非占有商品,超越了异化消费中追求“符号”价值的错误观念,并且共享消费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消费机会,有利于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社会公平主义、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三)以适度消费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在自然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物质基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依赖于自然,绿色发展也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在属性。同时,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但过度消费给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阻碍着人们的幸福。因此,新时代消费主体需要平衡好消费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把握好消费的“度”,使消费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适度消费是指在自身实际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消费。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消费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度消费不代表排斥消费,而是对过度欲望的节制。即消费既不能迟滞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故意营造艰苦条件,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大搞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在新时代,适度消费就是要注重生活质量,满足消费者舒适便利的生活,节俭而不吝啬,也要尊重消费者的发展需要和自由选择,高质但不奢侈。其次,消费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选择符合生态建设条件的产品进行消费,进行低碳消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人的消费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适度消费注重消费主体的现实需要和消费的可持续性,它超越了异化消费中以欲望为出发点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鼓励消费者回归简约、理性的生活,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实现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素仍有其生存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因此以消除资本要素的方式来消解异化消费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满足的可能性将主要是生产活动的组织功能,而不是像今天的社会那样主要是消费活动的功能”,人们只有意识到消费只是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之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中,同时推行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绿色消费模式,才有可能跳出异化消费的怪圈,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异化消费时代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国内消费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