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
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中,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深厚的老友。
(本文入选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文章有删减)
郭震海,青年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多部。出版《飞翔的纸蝴蝶》《传世忠告》《活着的村庄》等。
《意林》:您是怎样想到以不起眼的“小草”为题材来创作的?您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郭震海:在《山中的小草》中,我写了黄芩、小柴胡、益母草三种草,也是三种中药材,主要是想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小草虽不起眼,但春生夏长秋实,在四季更迭中演绎不同的风情,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作为中药材医治疾患,为苍山披绿、大地增色的同时,也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人的命。
《意林》:中学生身边每天也发生许多小事,却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对此,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郭震海:漫步在整洁的校园,当你不经意间看到地上的小草吐绿,可以想到生机勃勃的春天;看到黄叶凌空飞舞,如蝴蝶起舞,可以体会金色的秋天;看到雪花舞动如纯洁的天使,落在脸上带来丝丝冰凉,可以感悟冬天瞬间的惊喜;走进教室,看到同学纯真的笑脸,可以联想到美好校园、无邪的同学情谊。其实,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记录,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在细节中捕捉美好,学会在平凡小事中体悟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