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总是忍不住拿别人拥有的东西跟自己没有的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不优秀、不成功。
“优秀”文化本质上就是攀比文化。这种攀比来自社会主流价值观里的“优秀控”。
朋友的孩子考上哈佛了,你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人家……”于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就成了你家孩子没有选择的选择。
自从懂事开始,我就发现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实就两个词:一个是“努力”,另一个是“上进”。
努力的目的是上进,所谓的“上进”就是比别人优秀。
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没有想到去追问:我为什么要比别人优秀?做一个人,是不是可以普普通通?
十年前,有一个故事很轰动,就是复旦教师于娟写下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一位非常努力、非常优秀的女性,在临终前反思自己致病的原因之一:“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凡事都要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不甘心碌碌无为……”为了让自己优秀,她通宵达旦地读书、写论文,读了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该拿的学术奖项她都拿了,所有能争取的荣誉她都不放过,最后,不得不放弃的是自己的生命。
于娟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哪怕当一个乞丐,只要能活下去,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就很满足了。”当病魔要取她性命的时候,她才恍然醒悟,所有的荣誉、成功、优秀都抵不过一条普普通通的命。
在一个太过努力的社会,所有人都活得很焦虑。
优秀的跟更优秀的攀比,产生“不够优秀”的自卑感。普通的跟优秀的相比,产生自己没有价值的自弃心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当努力让人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努力是与自己的和解。”
可是现在,在“必须优秀”这个主流价值观下,如果你不努力,父母会跟你说:“我们含辛茹苦,就是为了你能出人头地……”如果你不努力,老师会对你说:“我们全班同学的成绩都被你拖后腿了……”如果你不努力,你的上司会跟你说:“我们在竞争中推崇狼性文化,落后者淘汰……”
选择“不努力”的人,岂止是在跟自己和解?他(她)差不多是在和整个社会对抗。
“必须优秀”是个畸形的价值观,它激发出来的“努力”,压垮了很多人,不仅是资质平平的人,也包括一些出类拔萃的人。
如果你无论是坐在路边为别人鼓掌,还是站在台上听别人为你鼓掌,都可以很开心,那么,不努力,也是可以的。
随遇而安,或许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