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麻烦,也就是那些看起来并不严重,但特别消磨心力的小事。
比如,你早上起床送孩子上学,本来就堵车,又遇到了交通事故,车被人剐了。这时,你心里的不爽大概是20%。紧接着,刚送完孩子,你又接到公司的电话,告诉你昨天有个任务出了点纰漏,要赶紧处理。到这步,不爽大概达到40%。
但还没完,你着急忙慌跑到公司楼下,进电梯时电梯提示超载,你想让后进来的出去,但对方跟你一样着急,他跟你大吵一架,差点动手。这时,你的不爽已经接近100%。而等你走进办公室,又发现你着急来见的客户,今天居然爽约了。到这一刻,你终于爆发了。
你看,这些事乍一看都不大,但积累到一起,就特别折磨人。就像托尔斯泰说的,真正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一座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怎么办?万维钢老师说,面对这些日常麻烦,一般有三个处理境界——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没错,最高级别的策略是忽略。毕竟,这些麻烦并不是针对你发生的,也不是这个世界刻意为你制造的,它们只是一连串的巧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一点更高维的全局视角。这能帮我们保持平常心。比如,站在整个地球生态的视角,你会发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因为从基因上看,人类跟黑猩猩之间的差别只有2%。假如有种外星人,在基因上跟我们相差2%,那么它领先我们的程度,完全可能相当于我们领先黑猩猩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其实没什么特殊的。
再比如,贝多芬失去听力,照样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这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坚强,更是取舍的结果。他是因为残疾,放弃了某些领域,才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厉害。没错,放弃点什么,再获得点什么。这个逻辑,放在所有人身上,难道不都是一样的吗?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和健全人,有区别吗?
类似的推论还有很多。总之,这些似乎在告诉你,任何人,不管你在别人眼里有多成功,或者多失败,你都没什么特别的。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烦恼也不是专程为你而来。想到这儿,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