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鹏 燕颖 王皓
摘 要: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一定实践困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是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高校法治教育活动各要素面临的困惑分歧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等六个方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要找准着力点,通过明确教育主体,激发教育客体,锚定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途径,优化教育环境等方式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组织力”“内生力”“向心力”“实践力”“专注力”“感染力”。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校法治教育;法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024-04
近年来,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相关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召开,会议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和新的要求[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工作的意见》于2020年7月出台,文件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法治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被明确为高校法治工作五项重点内容之一[2]。
2021年11月,全国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出台,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有了更为明晰的指南,其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持续提升教育系统法治素养”被列为首要任务[3],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等具体工作部署对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高校法治教育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高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仍时常见诸报端,高校学生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仍有发生,这都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法治教育顶层设计进一步落实落地。综上而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基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和高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意图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意蕴,高校法治教育活动各要素面临的困惑分歧,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着力点以及具体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切实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升高校法治教育质量。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法治”一词被提及23次,
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法治建设相关内容首次专章论述[4]。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观念,提升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这对于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理念的传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积极意义,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由于意识形态斗争本身的复杂性和尖锐性以及新时代形势的严峻性,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仍然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入侵与渗透的风险[5]。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必须要科学把握“三个地带”思想,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思维,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高校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学生积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增强法治观念,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争做新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是时代赋予广大青年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更是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努力推进依法治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推进学校改革发展,要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高校学生作为未来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法治素养,自觉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后备力量。
(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还需要注重提高法治素养。因此,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法治教育活动各要素面临的困惑分歧
(一)教育主体方面:法治教育多方负责与一方主责之间的分歧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并不明晰。按照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际来说,一所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常由多个部门来负责,如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法律事务室、思政部等,各部门往往依照不同分工分别负责法治教育的普法宣传、权益维护、课程建设等具体任务。法治教育各个环节间通常密切相关,但由于法治教育并不是上述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各部门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负责法治教育的工作人员通常缺少专业性等原因,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一些高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成立了职能独立的高校法治工作机构,但长期以来高校法治工作边缘化、虚置化,缺少必要的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开展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面向学生的法治教育在高校法治工作中只占很小比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
(二)教育客体方面:法治意识淡薄与维权意识上升之间的分歧
近年来,高校学生违法犯罪或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案件时常见诸报端,因为高校的独特属性,高校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刷单、嫖娼、浏览黄色网站、借助信息网络犯罪、遭受或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等,很多案件中都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身影,一些参与案件的大学生直至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询问,仍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与法律意识淡薄相矛盾的是,近年来高校学生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有所上升。疫情防控期间先后有多所高校因疫情防控举措未得到学生理解而登上“热搜”,校长信箱及各种信访渠道收到学生维权投诉的数量也有上升,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可以说明高校法治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受约束的不合理诉求仍须进一步引导。
(三)教育目标方面:提升法治素养与讲解法律条目之间的分歧
思政课是高校普及法治教育主阵地,就大部分高校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了解法律知识
最主要的途径,在没有法学相关专业的高校,这一课程甚至成为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唯一渠道。但就具体授课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的多是培养学生
法治精神、涵养法律观念以及塑造学生法治信仰,教师授课过程中很少涉及专业的法律知识,更多关注法治教育理念层面的内容,而缺少法治教育实用层面的内容。就学生实际需要而言,加强法律专业知识普及和法律条目讲解很有必要,一些法律专业教师在网络的“走红”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法律专业知识的需求,“懂法用
法”不应只停留在书面上,更应该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教育内容方面:侧重法治理论与加强法治实践之间的分歧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多侧重法治理论灌输,而缺少法治教育实践。从整体上看,尊法、学法和守法、用法是守法层次递进嬗变的过程,尊法、学法是“知”,守法、用法是“行”,个体通过尊法、学法完成法律观念的“内化”,又通过守法、用法完成法律观念的“外化”,个体法律观念“内化”到“外化”的实现过程就是法治实践。就现状来看,无论是法治教育讲座、各类法治教育宣传,还是法治教育课堂,多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课堂教授不乏精彩,但与法治教育实践相比缺少对学生的直接触动。此外,相比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法学专业学生接触法治教育实践的机会更少,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只参加过少数几次法治实践活动,外出参观司法机关的机会几乎没有,缺少面对面的直观感受、分析和判断。
(五)教育途径方面:融入思政课程与独立开设课程之间的分歧
早在198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将法律基础课正式列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当前,“思想道德与法治”仍是高校进行法治教育的主
干课程,但由于课程定位以及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部分思政教师只能对法律部分进行简单讲解,不能深入剖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尚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关研究者认为,加强高校法治教育,需要赋予法律基础相对独立的地位。“八五”普法规划中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建设,鼓励开设法治教育在线课程”。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开设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专门课程。由此看来,法治课程正日益受到重视,独立开设法治相关课程正成为法治教育新的生长点。
(六)教育环境方面:学校积极推动与学生被动接受之间的分歧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高校法治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学校积极推动相反的是,学生参与法治教育的热情并不高涨,部分学生仍在被动接受学校的法治教育。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强制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导致学生心生抵触情绪,法治教育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状态。二是学生自身对法治的理性评判和认识不足,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时难以形成法治价值共识,法治行为及意识培养也受到消极影响。三是部分学生存在权利认知偏差,对可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缺少统一的认识,虽然近年来学生维权意识有所上升,但在面临复杂严重的侵权事件时仍缺少维权能力,在维权过程中也容易再次受到侵权。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着力点
(一)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
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百年法治探索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6],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重大问题,其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7]。
(二)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形成的,早在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之时,习近平法治思想就已开始孕育,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内涵深刻且内容日益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逐步丰富完善[8]。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十一个方面的要求,即“十一个坚持”,这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9]。因此,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具体实践时,为适应高校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际,要重点突出“十一个坚持”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以及时代价值。
(三)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是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明显的内在逻辑[10]。从历史逻辑上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根植于中华法治不断演进的伟大实践上,继承了中华法治中优秀的法治传统文化,赋予法治新的内涵,历史性地回答了关于法治的一系列问题。从理论逻辑上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时俱进。从实践逻辑上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充分发挥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出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明確教育主体,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组织力”
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一方牵头负责,也需要不同部门协同配合。为保障法治教育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衔接,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统筹,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可以成立法治教育工作专门机构或者工作小组,并为其配备相应的人员、经费、活动场地等,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确保机构有序运转,在加强各部门工作协调性的同时,制定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提高各部门对法治教育的重视。要注意区分法治教育活动对象,重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法活动,注重开展面向重点学生群体的权益保护活动,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精准性和实效性。同时,提高法学背景专业教师在教师团队中的占比,强化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度,进一步提高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增强高校法治教育队伍的“胜任力”。
(二)激发教育客体,提升高校法治教育“内生力”
2019年3月,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影响的高规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收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高校法治教育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学生是教育客体,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发挥“指导”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构教育主客体关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法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三)锚定教育目标,提升高校法治教育“向心力”
教育部先后印发多项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相关文件,对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提出了较为全面的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目标。具体而言,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广大教师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提升法治教育整体实效。高校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肩负重要责任,必须要找准切入点,瞄准目标,凝心聚力,把稳方向。在高校法治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统一性,既要做到尊法、学法的理念培养,也要做到守法、用法的实用性教学。要有效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建立纵向上下贯通、横向协调配合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提升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实效,推动法治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四)创新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法治教育“实践力”
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创新。当前,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青年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生活节奏更快、思维更加灵活、价值取向更加多元、自我意识和维权意识更强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法治教育课堂要更具创新性、吸引力。因此,高校法治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体验性、参与感、趣味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案例教学,在理论课程中注重穿插实践教学,开展专业实习、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面对面”普法帮助学生“零距离”学法。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用好、用活、用足互联网法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VR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提升学习主动性。
(五)丰富教育途径,提升高校法治教育“专注力”
目前,思政课程是高校法治教育教学主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治课程本身的独立性,难以引起学生对于法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利于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时应构建多维课程体系,在将法治融入思政课堂的基础上,保证法治课堂的独立性。一要始终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积极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必修课和各类型选修课,始终坚持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着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二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必修课,铸牢法治教学基础。三要强化法治专业知识教学,开设法治教育选修课,提高学生法治专业素养。
(六)优化教育环境,提升高校法治教育“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在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时,高校要注重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积极构建“法治校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要注重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学生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加强新时代高校法治校园建设,在校园内建设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宣传展板等法治设施,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周”“学宪法,讲宪法”等法治活动,积极传播法治文化和法治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要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要注重改善校园周边环境,联合多方力量排查安全隐患,为高校的法治建设创设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華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EB/OL].(2014-10-23)[2023-03-01].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3/c64094-25896586.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0-07-15)[2023-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2007/t20200727_475236.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11-05)[2023-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14/202111/t20211111_579070.html.
[4] 王林平,崔剑峰.对思政课一流课程内涵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2(5).
[5] 郭磊.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对策[J].南方论刊,2022(3).
[6]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11-17)[2023-03-01].http://www.gov.cn/xinwen/2020-11/17/content_5562085.htm?ivk_sa=1023197a.
[7] 蒋传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J].学习与探索, 2021(1).
[8] 翟博.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J].中国高等教育,2021(1).
[9] 张华.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20.
[10] 万美容,刘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 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