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平均年龄38.8岁的团队共有16人,每年出海作业时间平均在7个月以上。“学在现场、干在一线才是我们这一群工程师的灵魂与血脉。”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打捞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陈世海高工如是说。
正是这样一支技术一流、勇于创新、能打硬仗的团队,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性打捞项目最多的技术团队,其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3年,陈世海领衔的技术攻关团队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当之无愧!
小众领域的出众成果
救捞工程很难走进大众的视野,但又是那么的不可或缺。每当海难发生的时候,他们都是逆行者。“东方之星”号客轮打捞、重庆坠江公交车打捞、“桑吉”轮救助等都有着他们的身影。
行业里有句老话:“打捞要靠天吃饭。”因为在沉船打捞出水的过程中,作业受气象、海况、地质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非常大,每次打捞技术方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改。“不知道哪个麻烦先来,我们习惯做的就是遇到了,然后克服它。”朱小东高工介绍道。
“握緊前辈的接力棒,决不能干孬了!”打捞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刘雨高工腼腆地说道。他们和前辈们一样,一门心思研究着“打捞”,一心一意热爱着“打捞”。
他们想要做的,就是让打捞不再“靠天吃饭”。近几年来,他们坚持边施工边创新,共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编写了4个上海市工法。
科技创新为打捞赋能,他们正在让打捞跨越式发展。
打捞“长江口二号”的“破天荒”
2022年9月21日,“奋力”轮将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古船沉箱提升达到设计位置,总重达8 800 t,让沉没150多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重见天日。此时,一群头戴白色安全帽、手握对讲机的年轻人,依旧紧盯着古船的每一丝细小变化,只是在甲板上的脚步轻快了许多。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南海一号”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世界上现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沉船打捞项目的难度与常规打捞相比,需要保证历史文物的绝对安全和完整性,如何确保古沉船被安全、完整地打捞出水,而又不扰动周围泥沙给古沉船带去二次损伤,难度无异于“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
为了真正保护好文物,团队主动放弃了“浮筒、气囊、钢绞线”的传统打捞“老三样”,敢于突破现有打捞技术及施工工艺,创造性地融合了高精度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水下顶管底幕法施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首创世界打捞技术领域“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没有经验可循,那就自己去闯。
为了验证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团队联合了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隧道等多方力量,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理论分析研究和多次技术论证、模拟实验,先后开展了2次1:10模型试验、1次海上1:1等比例试验,均取得了成功。
经过77天的海上奋战,团队圆满完成了这一世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为河口海岸复杂浑水水域的水下考古贡献了新的智慧,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水下考古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中国情怀、中国技术、中国实力。
当被问起上岸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团队成员胡建笑着说:“回家慢慢吃顿饭,再睡个好觉。”
“世越”号打捞工程的世界之最
2014年4月16日,载有476人的“世越”号客轮从仁川港出发,在全罗南道珍岛郡海域意外进水并沉没,船上仅172人获救,295人遇难,9人失踪。随后,韩国水产部就该船打捞向国际公开招标。
作为中方技术方案的制定者,他们与美国TITAN、荷兰SMIT等19家实力强大的国际打捞公司同台竞技,在打捞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较量。
那段时间,海救大楼的12楼总是灯火通明。
传统的沉船打捞都要对沉船船体进行扳正,然后利用沉船内部浮力结合水面吊力实现沉船出水,而“世越”号沉船由于存在一定的政治敏感性,韩方要求要最大限度降低内部遗体的流失率。
团队经过大量创新设计和计算分析,最终提出了“钢梁托底、整体起浮、滚卸上岸”的人性化打捞方案,首创穿引托底钢梁沉船打捞技术,不需要扳正处理,直接举托沉船浮出水面,赢得了韩方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难题与挫折扑面而来,气馁与退缩却从未出现。
就在打捞当天,还有韩国国会议员公开表示,韩国造船业世界第一,实在不理解为何要把打捞“世越”号的重任交给一个中国企业。
面对质疑,团队斗志更胜从前。他们常常站在近50℃高温的甲板上,集众智,想办法,最终连克穿梁、起浮、卸运等技术难关,成功将重量达到17 000 t、打捞深度44 m的沉船打捞出水,并转移上岸。“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做到了。”工程师赵九龙事后仍旧激动说起。
泡在冰冷海水中的“世越”号终于重见天日。他们沉默许久。他们捞的不仅仅是沉船,也是遇难者家属的不舍与思念。
韩国时任总统文在寅先生在柏林与习近平主席会晤时,积极评价了上海打捞局团队协助韩方打捞“世越”号沉船,并向习近平主席亲自勉励上海打捞局的打捞工作表示感谢。
韩国《亚洲经济》评论称,其“创造了世界之最”。这一打捞工程表明我国硬质海床托底钢梁打捞技术和多点升沉补偿液压同步提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60 m以内浅海区整体打捞2万~3万吨级沉船的能力,充分展示了我国海上交通应急保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这样一群朴实无华、实干担当的工程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先行者、排头兵。始于创新,精于专研,勇于突破,成于实干,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凭借一次次大胆创新、一次次专心钻研、一次次突破局限、一次次实干笃行,让中国打捞技术骄傲地走在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