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特色二抓手三能力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2024-02-19 02:35:27孙贵香简维雄肖碧跃胡思远胡志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湖湘实训特色

郭 瑾 王 菲 孙贵香 简维雄 肖碧跃 胡思远 李 琳 方 圆 胡志希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历代湖湘名医留下了无数悬壶济世的杏林美谈。古有马王堆汉墓医书之医理、经方、中药、养生四者毕俱,东汉的张仲景坐堂行医于长沙,唐代的孙思邈越岭采药于涟源龙山。近代有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铸、谭日强、夏度衡“中医五老”遥承湖湘中医余韵[1]。当代有刘祖贻、孙光荣、熊继柏、潘敏求四位国医大师彰显湖湘杏林底蕴,更有闻名全国的中医大家如首创证素辨证的朱文锋教授、创立微观辨证的郭振球教授、开创实验诊断的袁肇凯教授。湖湘中医“医德为先,执中致和,中西汇通,思辨求新”[2]的精神特质与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十分必要。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索科学、合理的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一特色二抓手三能力”的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总结并分享湖湘中医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举措,阐明今后的发展思路,以期为培养中医专业学生提供新思路。

1 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通过梳理分析近几十年的学生培养现状,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湖湘特色不显。虽古有马王堆医书、近有湖湘中医五老、现有四位湘籍国医大师及朱文锋、郭振球、袁肇凯等全国中医名家,但传承湖湘中医精髓、突显湖湘地方特色迫切需要构建湖湘中医特色课程体系,进行精品课程建设。(2)经典领悟不透。学生对经典原著领悟不透、联系临床实际能力不足,需要确立以经典原著为依托,以问题为引导,以经典临床思维为主体,以经典到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中医经典教学模式,借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四诊技能不熟。临床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临床见习和实践动手的需要,导致学生临床技能呈现下滑趋势。通过舌诊、脉诊模型,标准化病人库及模拟诊室建设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成为迫切需要。(4)辨证思维不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生常常重记忆、轻思辨。同时,中医四诊信息抽象、模糊,缺少具体、客观、定量的呈现方式,学生难以理解,无法构建中医辨证思维体系。因此,需通过研制辅助诊疗系统,突出理法方药、强化中医思维。(5)科研创新不足。学生易受传统教学影响,出现思维固化。院校实验平台建设不足、动手机会有限,迫切需要基于微观辨证、实验诊断、仪器研制等开拓学生科研思维、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以湖湘中医文化为基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体系,通过培养方案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平台搭建,构建与探索“一特色二抓手三能力”的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模式的探索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针对湖湘中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湖湘特色不显、经典领悟不透、四诊技能不熟、辨证思维不强、科研创新不足等问题,以湖湘中医人才培养为特色,主编湖湘中医特色教材及著作,构建湖湘中医特色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临床操作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

探索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调研学校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着手构建湖湘特色课程体系;组织专家主编特色教材及著作,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临证方悟》等;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六个主体课程群,开设系列特色课程。第二阶段: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应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时段教学模式;组织设立拔尖人才班、国医精诚班,以经典原著为依托、以问题为引导、以经典临床思维为主体,深化中医经典领悟。第三阶段:重点建设模拟诊室与实践教学中心,自制诊断教学仪器、中医诊疗系统,设置特色实验项目,添置舌诊、面诊、脉诊检测仪器,加强标准化病人库建设;通过计算机辨证实训,强化学生中医思维。

实践检验发现,此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科影响力与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更利于创新型中医人才的培养。

2.1 主编湖湘中医特色教材及著作 构建湖湘中医特色课程体系主编《临证方悟》《名师悟道》《国医大师专病验方集》《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法基本技能实训》等湖湘中医特色教材及著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六个主体课程群,包括基础通识、湖湘文化、中医经典、中医基础、学术流派、中医临床。通过开设系列特色课程,如湖湘中医文化、中医经典医籍选讲(主要为《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内经知要》《医学心悟》《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以及名医名家临证讲座、中医经典汇讲等,深化湖湘中医文化底蕴,构建湖湘中医特色课程体系。

2.2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深化中医经典领悟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应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时段教学模式,即课前线上知识点学习;课中线下采用“问题式学习(PBL)+基于案例学习法(CBL)”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模型示教及标准化病人组织教学,掌握技能操作要领;课后线上提问反馈式指导教学。

设立拔尖人才班、国医精诚班,以经典原著为依托、以问题为引导、以经典临床思维为主体、以经典到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完善中医经典名师空间共享课堂,创立多样化经典诵读、中医经典专家讲座与传承创新竞赛平台,深化学生中医经典领悟;通过国医大师熊继柏临床案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加强学生技能实战训练。

2.3 建设四诊技能实训教学平台 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基于中医模拟诊室、国家中医技能实践教学中心等平台建设,构建中医诊断学临床实训教学模式。建立标准化病人库,围绕四诊、辨证方法等进行重点训练。剖析临床案例,建立典型图片库和典型视频库。通过舌面诊断仪、脉诊模型辨识仪、脉图检测分析、舌尖微循环等特色项目,建设中医模拟诊室与中医实践教学中心。组建“乾元国学社”“青囊义诊队”,以行践学。建立国医大师熊继柏临床案例多媒体教学库,建设袁肇凯全国中医药名师传承工作室,实行经典示教门诊。完善中医临床实践考试学习系统,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强化四诊能力。

2.4 建设中医思维实训教学平台 强化辨证思维能力基于中医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中医诊断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重点学科等平台,构建中医辨证思维教学模式,首创证素辨证理论体系,完善文锋WF-Ⅲ中医诊疗操作系统,开发证素辨证网络平台,研制人工智能(AI)中西医结合辅助诊疗系统,构建“证素辨证+计量诊断+主诉诊断”理论,采用“语义网+仿真思维”路线,建构网状思维图。通过计算机辨证实训,强化学生中医思维,通过临床跟诊、讲座、竞赛等方式实现课内课外共学习。以临床典型案例为依托,以中医辨证思维为引导,探讨中医辨病辨证、理法方药的构建,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2.5 建设实验教学平台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基于中医诊断省级重点实验室、数字中医药2011 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独创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微观辨证+实验诊断”理论。通过光电技术、传感器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研制四诊客观化教学仪器,创造性设计中医四诊和辨证的各项实验,开设动物模型、组织形态、细胞培养、蛋白质检测、基因检测、代谢组学检测等实验技术培训。研制文锋WF-Ⅲ中医诊疗系统,开发穿戴式脉诊监测系统等,研发GD-3 光电血流容积仪、高灵敏度触觉传感器及计算机脉象仪等。开展系列开放性实验训练以及实验技能与实验设计大赛、中医药创新性实验论坛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 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学团队分析了湖湘中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湖湘中医人才培养”为特色,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临床操作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一特色二抓手三能力”的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培养模式下,学校影响力与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中医学子的临床诊疗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显著,近年来屡创佳绩。学校以优异成绩获得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评估专家的好评,以“完全认可”(五年)通过中医学专业认证评审。湖南中医药大学自2006 年开始探索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2013 年构建“中医湖湘文化-中医经典传承-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技能培养-中医临床能力提升-创新发展”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特色二抓手三能力”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涉及20 余个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多方面、多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方案,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1)考研升学率逐年升高,居全国前列,2021 年达50.23%(223/444)。(2)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和主干课程成绩排名居全国24 所中医药院校前列。(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4)获全国中医技能竞赛金奖,在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中取得骄人战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并获得各种荣誉称号。

国家一流金课建设反响强烈,校内、校外应用广泛。中医诊断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学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已在爱课程、超星学银和智慧树开放运行。据全国兄弟院校课程运用反馈:该课程能明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中医技能、中医临床思维,得到了很大提升。

研制智能诊疗系统、主编实训教材、设立实训项目,引领全国实训教学。在完善文锋WF-Ⅲ中医诊疗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证素辨证网络平台,研制AI中西医结合辅助诊疗系统、中医智能舌诊仪、穿戴式脉诊监测系统等[4-6];主编教材《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在福建、河南、河北、广西、安徽、广州、北京等地院校运用后,普遍反响良好。

举办全国师资培训,拓展教研成果。中医诊断学学科于2010年成为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第一批师资培训基地,2020 年成为教育部核心课程联盟理事长单位,举办全国中医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班,并多次举办国医大师系列讲座、马王堆及湖湘中医文化大讲堂,得到业界的认可和普遍赞誉。

4 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

4.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修订与完善。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根据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宗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学年学分制,并及时修订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2013 年—2014年,先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湖南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一特色二抓手三能力”为主线的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临床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

4.2 以湖湘中医人才培养为主线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方案将湖湘中医“医德为先,执中致和,中西汇通,思辨求新”的精神特质与湖湘名家学术引领充分融入课堂、融入教材,以文化人,实现铸魂育人。2011 年设立中医学专业农村定向免费培养班,注重面向基层的“全科型、应用型”医疗人才培养。2013 年针对本硕连读学生实施中医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强化能力、培养思维、注重素质”的原则;对“5+3”学生实施双导师制,探索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引入书院讲学模式[7]。2016年针对五年制中医学本科生首次试点开设国医精诚班,以国医大师为指导,构建“国医精诚示范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4.3 基于精品课程与教学平台建设 构建湖湘中医特色教学模式(1)基于中医诊断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依托中医模拟诊室,设置六个主体课程群,开设系列特色课程;主编湖湘中医特色教材及著作,构建湖湘中医特色课程体系。(2)基于舌诊脉诊模型及标准化病人库,构建四诊技能实训教学模式。通过舌面诊断分析、脉诊模型辨识等特色项目,建设中医模拟诊室及标准化病人库,建立典型图片库及典型视频库,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现代技术将临床信息标化成课堂信息,加强四诊技能实训。(3)基于辅助诊疗系统研制,构建中医辨证思维实训教学模式。研发AI 中西医结合辅助诊疗系统,采用“语义网+仿真思维”路线,建构网状思维库,辅助教学。创立中医证素辨证理论体系,完善文锋WF-Ⅲ中医诊疗系统,并开发证素辨证网络平台运用于教学。(4)基于微观辨证与实验诊断,独创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微观辨证+实验诊断”理论,研制GD-3 光电血流容积仪、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穿戴式脉诊监测系统等,创造性设计中医四诊和辨证的各项实验以及实验检测技术。

4.4 不断改革课程建设 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交叉,运用大数据、网络信息技术、文献数据库,实现中医药交叉融合;联合兄弟院校协同创新,实现基础与临床联合、不同学科团队联合、不同单位联合。平台建设方面,加强中医基础实训室建设。学生的实验课训练课时有限,可考虑适当开放中医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加强模拟诊室建设,引入中医虚拟仿真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完成实训技能学习。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实现理论、思维、技能全面提高,三者缺一不可。中医发展需要三种人才:一类是理论探讨人才;一类是临床大家;一类是开拓性发展人才[8]。需要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级施教、因材施教,根据学科及专业方向不同,制订相应的提高模式,实现点对点教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中医临床思维。

5 结语

综上所述,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湖湘中医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基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平台建设,构建湖湘中医特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湖湘中医“医德为先,执中致和,中西汇通,思辨求新”的精神特质与学术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实现铸魂育人。

猜你喜欢
湖湘实训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