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马雁琳
新媒体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及多元性,延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教育中的思想引领、文化引导作用,已然成为重要现实课题。
由杨义著,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客观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新境遇,并综合运用传播学等理论,提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路径。可以说,该书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本非常具有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工具书,为高校思政教育筑基理论基础,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精准分析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引。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度,其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尤其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该书开篇便深入分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代意义,及其存在的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特点等。这些方面也是高校实施思政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法绕开的理论命题、研究话题。
运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任何先进的事物都需要先进的理论来引导,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路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手段,需要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和独特的传播特征,在高校课堂上,更需要用这种新技术去传播科学理论,把工具和理论结合起来;而新媒体的自身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这也让两者的契合度更高,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是有助于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载体,同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通俗化、实践化。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的“双刃剑”特性上,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通过崭新的形式进行有效传播,释放出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巨大精神能量,开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境界和新天地,但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并未成为意识形态普世性的场域,而是各种意识形態斗争的新载体和新阵地。关于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特点,书中指出,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有了开放、交互、大众化及多元化等特点,概括得十分精准,这些特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代需求十分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世界永远联系在一起,时刻关注现实的变化和吸收新的理论成果,它是继往开来的理论体系,立足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新发展,不断实现时代化、大众化;传播交互性让信息平等交换,让传播环境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和多元化是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征,毋庸赘言。整体上,该书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精准独到的特点归纳为优化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其次是客观描绘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现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参鉴。该书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探讨在新媒体技术赋能场域中,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理论基础,而且从现实视角提出依据。具体而言,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历史进程着手,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传播脉络,阐述不同历史时期所运用的不同的传播方式而产生的不同的传播效果,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传播方式转换的方向性,深入剖析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作用,为探究优化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提供现实依据,也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当前,新媒体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覆盖面、增强了传播效率、塑造了传播新形象,也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舆情引导力度,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趋于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及形式与大众需求不符、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对新媒体技术优势的利用不足、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领域的关注度还不够高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等。书中对这些现状及问题也作出了原因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受众新媒体使用偏好、新媒体传播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健全、“把关人”角色发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文化碰撞冲击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如新媒体传播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进程,新媒体以网络为传播媒介,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便要求构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使各部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再如网络监管不到位也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因监管不够导致的各种虚假信息和谣言混淆视听,传播效果定然受到影响;还有评估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调整和控制乏力,同样会让传播效果打折扣。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想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育模式活起来,便要积极应对新媒体传播存在的各种问题,化挑战为动力,以科学策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爱学好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是创新指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实施路向。该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发挥出新媒体技术优势,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更加深入和广泛。得益于理论视角的深刻探究,以及实践层面的详实分析,作者充分肯定了新媒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尝试探寻一条契合传播需求及技术优势的全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基本原则,提出发挥出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以传播内容方式的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建议。立足于新媒体发展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要求顺应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结合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自身特性,才能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推向深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握“五个坚持”,即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同时兼容并蓄,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始终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推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进行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法宝;始终坚持时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指导新时代各项实践工作走向深入;始终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推向深入;始终坚持线上联动与线下互动的统一,顺应新媒体等传播媒介自身传播规律的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要针对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从重视新媒体空间信息安全、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机制、打造新旧媒体融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内容、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力等方面,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现实路径。同时,书中还从传播媒介的融合互通、传播方式的协同配合、社会监管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保障传播效果得以实现的资源支持。这种鲜明路径可以很好地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以不断创新的内容形式,让思政教育鲜活生动,入耳入心。
新时代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内涵。笔者近年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研究》(2021C06),也强调了思政教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意义,但如何更好地“融入”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各个院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规避新媒体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搭建智能化教学平台,推动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运行。本书作为新媒体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思考与探究,既有理论视角的深入分析,又有实践层面的问题呈现;既有对传播路径的创新探究,也有对资源整合方面的有效措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学术指引和实践参鉴,非常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