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妍妍
中国农历龙年新春将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代表着吉祥、兴旺和力量,蕴含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祝愿。龙是华夏儿女心中的神圣图腾,在中华文化和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在历史中的不断演变,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回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神话与传说的时代。那时的人类,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心中充满了敬畏与好奇。于是,“龙”的雏形就在人们的意识中产生了。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有蜥蜴说、鳄鱼说等,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它代表着风雨、丰收和神秘的力量,成为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桥梁。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中,我们可以窥见龙的影子,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人们对龙的敬畏与崇拜。
早在8000年前,辽宁阜新的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成为中国龙的最早实物证据。这个巨大的龙形堆塑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全长近20米、宽近2米,形象生动,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玉龙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这件器物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
1980年,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盘上的龙,已经非常接近后世流传的龙了。这些4000年前的龙,至少是3至4种动物形象的集合体,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而到了3800年前左右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形象的诸多要素,比如龙的整体面部特征、梭形目、额上菱形装饰、龙身的连续鳞纹和菱形纹等,都被后世文化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
在商周时期,龙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此时的龙呈现出神秘抽象的特点,被称为“夔龙”。
商代的夔龙形态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一时期的龙已经开始被赋予了宗教和政治色彩。如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为商代的装饰品。商代玉龙还有一种片状的蟠龙造型,首尾相对,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龙相同。龙是商代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型,常见于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的装饰中,仅在妇好墓中就出土9件玉龙。在龙的刻画中,眼部多做“臣”字状,身、尾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以扉棱表现。这些程式化的纹样,反映了商代艺术的成熟和人们对于龙的意义的诠释。
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龙的形态逐渐从神秘抽象向粗犷雄健转变,出现了“飞龙”与“行龙”的形态。这时期龙的样式也多了起来,龙身蜷曲的蟠龙、蜿蜒游动的夔龙、躯干纠缠的交龙。
战国时期龙纹已经不再狰狞,还被赋予了权力、吉祥、和谐等更多象征意义。在各种艺术品中,龙的形态也更加丰富多样。如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的商代龙形觥,器形独特、纹饰奇绝,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着的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两条缠绕的青铜龙,长达2.3米。秦文化中追求浩大气势的传统在秦统一六国后被发挥到了极致,这件青铜龙正是大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它见证着秦帝国的强盛。见过它的人们无不被它巨大的体型和威风凛凛的气势所震撼。
汉代以后,龙从先前神权象征,更是上升到皇权象征的高度,不仅是神秘的神物,更是皇家的标志、权力的象征。在皇宫的金碧辉煌中,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它盘踞在宝座之上,翱翔于屋檐之下,守护着皇家的荣耀与尊严。它的形象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寄托着百姓对明君的期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局势动荡,龙纹的数量也相应减少,龙的形态瘦弱疲惫,到了隋唐时期才恢复元气,身体逐渐强健且神气十足,龙的形态也逐渐成熟。此时的龙既有刚健的力量感,又有柔美的曲线美,形成了刚柔并存的风格,动感十足,是大唐盛世最好的写照。在文化艺术作品中,龙的形象也更加多样化,如壁画、雕塑、陶瓷等都有龙的踪迹。
进入宋代,龙纹也随着文雅的气质相应变得细长纤秀起来,四肢及脊背部长有羽毛,脚趾有三、四、五的不同等级。元明清时期,龙的形态更加复杂华丽,出现了“黄龙”与“祥龙”的形态。黄龙是皇帝的象征,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祥龙则代表吉祥、繁荣和幸福。这一时期的龙形象更加丰富多样,既有华丽的宫廷风格,也有朴实的民间风格。元代对龙纹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双角五爪的龙纹为宫廷内部专用,民间只允许装饰三爪龙、四爪龙。
明清时期的龙纹越发和皇帝本人的魄力联系起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大明国力蒸蒸日上,龙纹也相应地威风凛凛;到了崇祯帝时,龙的眉眼间透露出一股烦闷和倦怠的神态。而传说清代的龙纹是参照当朝皇帝的面相绘制的。康熙时期的龙纹动感很强,威武庄严,充满野性。雍正朝时期的龙纹略有内敛却一丝不茍,五爪精美,四肢粗壮。到了乾隆时期,夔龙的图案更加典雅尊贵,双目炯炯有神。
而如今,“龙”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龙马精神”所寓意的勇气、智慧、权威和奋斗精神,鼓舞着人们不断努力向前。
01. 1980 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彩绘蟠龙纹陶盘,展示了4000 年前陶寺人心中龙的形象。
02. 1976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玉龙,既反映了商代艺术的成熟,又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龙的诠释。
03. 宋代青龙石刻,龙体更为修长、洒脱,在矫健奔跃中透露出清秀的美感。
04.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C 形龙”,这件五六千年前的玉雕龙,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05.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
06. 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璧的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钮,双龙相背,昂首曲身,张口挺立在壁缘上,体态丰腴矫健。
07. 夏绿松石龙形器是夏代石器,证明了早在3800 年前,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了。
08. 这件西周铜钺上,中部有蛇形躯体围成的大圆孔,两侧各攀爬一条夔龙。
09. 战国中山王厝夔龙饰铜方壶,使用了8 条雕龙为装饰,壶盖上有4 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
10.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龙形玉佩。
11. 唐代白釉瓷雙龙尊,口、肩部有对称双龙耳。
12. 北宋时期皇家官式建筑专用的龙形脊饰。
13. 晋祠宋代建筑盘龙柱上的龙形象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龙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
14. 清代碧玉浅雕描金云龙纹特磬,磬体两面满饰描金云龙纹饰。
15. 清乾隆款剔红飞龙宴盒,其飞龙神态威猛、气宇万千,具有典型的皇家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