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高 原 王 莹 井 欢 潘 茜 王 哲 刘春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032)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满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需要,教育部、卫生行政部门推行医学专业树人文、强实践、重能力的综合改革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基础教育实现全程、全方位的有机结合,是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根本目标[1]。病理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中医院校大多数专业本科二年级开设病理学课程。为了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护人才,发挥病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及能力培养的优势,我们查阅并学习了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学校及附属医院进行了调查分析,最终根据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基于“育人为先、实践为重、能力导向”理念,进行病理学课程建设。
探索构建育人为先、实践为重、能力导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医德高尚、实践技能精湛、综合素养厚重的卓越医护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但是,生物医学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课程教学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不足,不利于情怀的培育。(2)课程内容实践性、前沿性不足、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薄弱。(3)授课模式单一、课程内容缺乏融会贯通,问题式、讨论型教学方式缺乏等,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阻碍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此,本课题组成员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教学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出发,通过“注重思政教育以提高人文素养、优化课程内容以强化实践能力、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提高综合能力、构建多元化病理学实验教学考核形式”等四个方面,解决既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融入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拓展学术视野以加强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实现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
2.1 注重思政教育以提高人文素养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重要目标,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者形成协同效应[3]。众所周知,病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为了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个渠道,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得到德育教育的滋养,应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不断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提高教师政治素养,优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提高课程思政质量。
2.1.1 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的基准和纲要。传统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围绕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需要,厚人文、强实践、重能力成为专业人才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将教学目标由单一知识点的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转变为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能力培养、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落实本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服务课程目标,进一步促进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疗专业人才的终极培养目标。
2.1.2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文化修养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践行育人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围绕课程思政核心内涵,优化病理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思政教学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而不是思政与课程简单相加,不是简单插入一个故事、增设一项活动。只有深入探索,不断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才能避免思政形式化,同时注重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适度。
2.1.3 优化思政元素 提高课程思政质量 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筛选和运用思政资源,将其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思政教育素材选择的科学性、思政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4]。课题组力求思政教育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有机融合,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2.2 优化课程内容以强化实践能力
2.2.1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编写创新教材 本课题组成员联合全国20 余所中医药院校专家,通过整理、研究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融合育人为先、实践为重、能力导向教育改革理念,编写并出版发行了病理学系列教材,侧重大体标本病理变化,并增加综合设计实验比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使其适应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
2.2.2 构建点-线-面知识体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5]。病理学以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为基础,与生理学存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与此同时,病理学章节之间以及章节内各单元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处理好单元内、章节间、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点,建立“点-线-面”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2.2.3 建立基础-临床-基础闭环式循环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发挥病理学桥梁学科的纽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讨论为主线贯穿教学课堂,引导学生用基础知识分析临床问题,同时在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实现“基础-临床-基础”的闭环式思维循环。
2.2.3.1 案例式教学法是实现基础-临床-基础的闭环式思维循环的重要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将知识点穿插其中,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在临床情景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临床思维。同时,按角色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文问题,构建基础-临床-基础思维循环,使人文教育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
2.2.3.2 临床实践是将基础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具体措施:(1)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型第二课堂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实习机会。组织学生观摩临床病理标本取材以及制作切片的流程,建议学生积极参加病理读片会、学习病理学诊断方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病理诊断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通过尸体解剖录像,教授病理尸检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一步实现情感目标。(3)定期组织研究生文献抄读,并邀请本科生参加,就科研领域前言的研究热点、研究进展进行交流和讨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3 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提高综合能力
2.3.1 采用以仿真临床实验模块为主的渐进性模块式实验教学 组织形式:(1)基础实验模块。主要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实验内容以基本病理改变为重点,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学科间、课程内、章节间点-线-面的知识结构;建立“一条主线,多个维度”立体化思维模式,构建和完善满足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知识体系。(2)仿真临床实验模块。采用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设计与临床联系密切的仿真临床病例,实现基础-临床-基础的闭环式循环,在教学过程中以讨论为主线贯穿教学课堂,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发挥病理学桥梁学科的纽带作用。(3)创新实验设计模块。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开展“多对一”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师多对一、教材多对一、教学方法多对一、考核方式多对一。(4)自主学习模块。学生自由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2.3.2 构建开放性课堂 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具有知识传授明确、课时把控精准等优点,但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弊端。通过对中医药院校课时分配及学生特点进行分析,选取适合病理学学科特点的CBL、PBL 教学法,与传授式教学法相结合,形成双轨制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逐渐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临床思维的培养,在分角色讨论过程中,促进知识内化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对人文内容的思考。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强化知识目标,实现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
2.3.3 线上线下结合 利用超星学习平台,依托实验中心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模式。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利用超星学习平台提供课程资源、复习题库等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讨论及拓展学习。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微课教学模式。针对部分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录制5~10 min的微课,就该知识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复习。课外活动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通过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创新训练计划、微课、临床病例讨论会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2.4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 构建多元化病理学实验教学考核形式 课程考试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作用。围绕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建立形成性成绩考核制度,关注学习过程,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全面地评价学习效果及教学水平。加大技能实践、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病理学实验课考试题库。将形成性成绩(占40%)纳入课程考核,建立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思考等多个方面作为考核的落脚点,由以往的只关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转变为以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的多维度考核形式。
育人为先、实践为重、能力导向的课程建设本质上融入了“德育-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病理学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成绩及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成绩同比提高,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构建点-线-面的知识体系,促进了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侧重基础-临床-基础的闭环式思维培养,构建和完善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团队课程思政、创新思维培养能力提升、教学能力及教学成果显著,实现了教学相长、师资队伍业务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