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点赞的名家大师之一吕振羽,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毕生致力史学研究,著作等身,备受尊崇。他能成为一代名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中有一个情投意合、志趣一致的革命伴侣——江明。她给吕振羽以生活上的照顾、事业上的协助、情感上的抚慰。
喜结良缘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37岁的吕振羽回到湖南长沙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长沙,他认识了后来成为其伴侣的江明。
江明原名王时真,191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临澧。她自小聪慧有加,喜读诗书,1927年积极参加儿童团,帮助当地妇女会开展工作。大革命的洗礼使她迅速成长,思想觉悟进一步提升。1937年秋,她在湖南长沙民国学院学习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活力社”,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江明很敬佩学识渊博、革命意志坚定的吕振羽;吕振羽对博学多识、朝气蓬勃、追求进步的江明也很欣赏。在不断的工作接触中,两人逐渐产生了情愫。
1938年6月,吕振羽奉命赴邵阳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党组织同意,江明随同吕振羽一同前往。在筹备建院期间,江明成为吕振羽的得力助手。学院开学后,覃振任院长,吕振羽任副院长,江明任院长办公室秘书。吕振羽和江明于1938年10月在塘田战时讲学院结婚。从此,他们成了革命的伴侣。同月,江明加入中国共产党。
共渡难关
结婚之初,两人即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在塘田战时讲学院,由于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阻挠,办学困难重重。对此,吕振羽与江明相互鼓励,相互支持。1939年5月,塘田战时讲学院被强行解散后,江明协助吕振羽在油塘举办建党训练班,建立了5个党支部,为邵阳党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9年8月,吕振羽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偕家人告别故乡、奔赴重庆。在重庆的一年半时间里,吕振羽除了在大学讲课、进行一些统战工作和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外,其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历史研究与写作上。
那时的重庆是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天下。吕振羽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夫妻俩的生活非常艰难。一张竹床,一床旧被,一只竹衣箱,这就是他们当时的全部家当。吕振羽去大学授课,总是穿着那双穿了多年的旧皮鞋,以步当车,往返数里。有时,他们就连日常的柴米油盐都缺。
为了生存,为了革命事业,江明不得不去家旁边的工厂捡煤核。吕振羽烟瘾很大,但由于经济困窘,只能买烟叶子用纸卷着吸。有一次,吕振羽想吸烟卷,要江明给他买一包。当时家里只剩下三角钱,还要靠它去买引火柴。可是,见到吕振羽呕心沥血埋头创作的样子,江明又十分不忍,就用这仅有的三角钱买来了一包香烟。吕振羽还不知道他们那天的晚饭是用赊来的柴烧的。有时,他们一日三餐只能吃红薯,但他们不以为苦。
这一时期,江明不仅承担着全部家务,还因吕振羽撰写《通史》的需要四处借阅书刊,查找和抄录资料,誊写书稿。吕振羽为此曾写了一首诗赠江明:相勖忠贞忘苦艰,勤勤磨砺夜常阑;安危岂仅夫妻爱,夜夜山头呼我回。
并肩战斗
皖南事变后,重庆形势极为紧张。根据党的安排,吕振羽与江明准备撤离重庆。为了不引起国民党怀疑,吕振羽以江明的名义给江明老家的弟弟发了一封电报,电文是:“祖母病重,是否需兄姊速归?”原来江明曾接家信,说祖母病重。江明弟弟接电报后,领会了阿姐含义,立即回电:“祖母病重,盼兄姊速归。”
吕振羽得到这份电报后,便向学校领导请假,说因为路上很不安全,要陪江明一起回湖南一趟。1941年3月18日,夫妻俩匆匆乘车上路。他们先抵达桂林,后转道香港,再乘船抵上海,最后于1941年“五一”前夕抵达新四军军部驻地苏北盐城。吕振羽化名柳岗,其夫人也隐去原名王时真,化名江明。
在苏北,吕振羽夫妇受到刘少奇和陈毅的欢迎。吕振羽主要协助刘少奇开展革命工作。夫妇俩参加了“武装保卫夏收”的抢收粮活动,一起参与了反“扫荡”斗争。在革命烈火中,他们的意志进一步得到锤炼。
1942年3月,刘少奇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电召,离开华中地区返回延安,筹备党的七大。吕振羽被任命为刘少奇的政治秘书,夫妇俩随刘少奇同赴延安。这次艰难的行军,为时9个月,长达万里,共越过103道封锁线。途中,他们还参加了山东军区的减租减息运动,亲历了滨海、沙区、太岳区的反“扫荡”斗争。
1942年12月30日,吕振羽夫妇随刘少奇到达延安。之后,吕振羽任刘少奇政治、学习秘书,在刘少奇直接领导下工作。江明则由中组部任命为吕振羽的助手。在江明的协助下,吕振羽撰写了《国共两党和中国之命运(驳蒋著〈中国之命运〉)》等重要文章、著作,参与了延安整风运动。
1945年9月,经党组织同意,吕振羽和江明随延安的干部队伍奔向华北和东北战场。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队伍跨越黄河,翻过重山。在无定河边,夫妻俩面对着那古战场,不由地记起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对诗中的反战思想作了一番评论。
吕振羽笑对江明说:“昔日的深闺女,今日成了疆场的战士,时代不同了。”
江明笑道:“昔日也有花木兰。”她对木兰、秋瑾、刘胡兰十分崇敬。
从碛口去兴县的路上,塞外风光引起了他们的无限感慨。他们曾即兴马上联句。江明吟道:“驰马临南道,白杨风萧萧。”吕振羽接吟:“山川形胜地,北望吕梁高。”一路上,夫妻唱和,尽情地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他们的革命激情。
10月,他们抵达河北承德。吕振羽任热西地委副书记,江明坚持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于是,她被安排到围场县工作。
围场县原是清代皇帝、贵族合围打猎的地方,地处滦河支流的伊逊河上游。森林资源丰富,草原广阔,适宜林、牧、农业发展,但也是土匪猖獗、民生凋敝之地。土匪与汉奸、恶霸相勾结,使当地群众屡遭盘剥,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工作团到围场后,江明任围场县县委委员兼民运部长。她骑马打枪,深入群众,不畏艰险,发动群众开展了一场剿匪、反霸、反奸的清算斗争。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减租减息、土改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她创立了滚雪球式的工作方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优异成绩,被分局表彰并评为“群众工作模范干部”。
在这段时间里,夫妻俩积极投身于解放事业,分多聚少,但彼此相互牵挂。一次,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围场。吕振羽听闻江明在率队阻击敌人的战斗中牺牲了,他甚为悲痛,写诗悼念。不久,得知江明已和骑兵团一起胜利突围,遂转悲为喜,以诗记下当时的欣喜心情。
风雨同舟
新中国成立后,吕振羽一直忙于教育领导和科学研究。1954年春,因积劳成疾,他不得不去北京疗养。
1956年9月,吕振羽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率我国东方学代表团出席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召开的东方学会议。会后,留在当地就医诊断。经检查,他被确诊为脑下垂体肿瘤。组织决定让他在国外完成三个疗程的治疗,可吕振羽为了节省国家外汇,强烈要求回国内。他在这次出行中不辱使命,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史学界的影响力。
吕振羽回国疗养,江明日夜陪伴,悉心照料他的生活。
这一时期,江明在工作上也给予了吕振羽诸多帮助,两人的感情更加笃厚。吕振羽特地写了“革命老伙伴,文章一字师”的条幅,抒发自己对爱妻的感激、敬佩之情。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振羽被卷入刘少奇专案,遭到隔离审查并关入监狱,1975年1月方告结束。江明尽力照顾出狱后的吕振羽,一方面在精神上进行鼓励,一方面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吕振羽的身体和精神逐渐好转。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吕振羽的笑容恢复了,饮食增加了。在此期间,江明不断向中央有关领导写信,要求给吕振羽平反。终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吕振羽得到平反。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备受鼓舞的吕振羽在江明的协助下,迫不及待地写出了《少奇同志和南京谈判》《南京谈判的始末》两篇重要史料性文稿。他要把这段历史公之于众,揭露林彪、“四人帮”的阴谋,让后世知晓。他还和江明一起修订了《跟随刘少奇同志返回延安》的长文,使刘少奇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再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他相信,历史是最权威的审判官,一切都将在它面前现出原形。
完成遗愿
就在吕振羽准备尽己所能、有所作为之际,1980年7月17日凌晨,他因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
吕振羽离世很突然,去世之前并没有专门留下遗言,但江明对他的心愿牢记于心。如1956年,为使吕振羽有一个安静的疗养环境,夫妻俩用工资和稿费在北京买下一处住宅,当时吕振羽就对江明说:“这房子所有权属于党。”又说:“我们现在住在这里,走时就交给组织。”对自己购买的珍贵书籍,吕振羽曾经说过:买书是为了研究和著作,图书馆的书让其他同志去看,我们可以少去借了,如果我们两人中有一个人先走,最后一人离世前就把书交给党。
为了实现吕振羽的遗愿,1980年8月9日下午,在吕振羽同志追悼会后,江明召集子女亲友举行家庭会议。她郑重宣布:不留遗产给子女,藏书和住宅全部交给党,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奖金和任何报酬。这个决定得到子女亲友的一致赞同。
考虑到吕振羽担任过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校长兼党委书记,曾经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有着深厚的感情,为告慰吕振羽的英灵,江明将藏书25000余册(资料未计入)和住宅全部赠予吉林大学,以期在祖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1991年,江明又把夫妻俩珍藏的明代宋旭《藤黄吉利图》、张瑞图书法等12件珍贵的文物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晚年的江明,不遗余力整理吕振羽生前文稿,特别是许多以前没有刊发的稿件。她的这些工作,为后来出版《吕振羽全集》夯实了基础。她多次获得“文化部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国家机关党工委优秀党员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2005年2月11日,91岁的江明遽然离世。但吕振羽与她对革命执着不移、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优秀品质永留人间。
(作者单位:中共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