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卫中国同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总部从重庆迁往上海。1946年,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继承和坚持保盟的传统,即哪里需要,就帮助那里的人民。
呼吁国际社会支援中国人民的斗争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就利用其影响和关系,直接呼吁国际援助团体和世界人民对中国解放区和中国人民进行援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白求恩、柯棣华等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来到解放区。
解放战争爆发前,宋庆龄利用上海、北京两地去解放区的飞机、船只和中共地下交通线向解放区运去大批物资,其中包括许多医疗设备。
1946年12月17日,周恩来致信宋庆龄,信中表达了对宋庆龄所做工作的感谢:“我们回到延安已将一月,延安的朋友们都惦念着您,感谢您为解放区人民所做的工作。”周恩来在信中分析了国际形势及解放战争的形势:“如果内战继续下去,蒋介石的武力再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消耗,解放区人民的武力将有可能与蒋介石的武力渐渐地处于平衡的地位。到那时,我们会看到在蒋介石统治区,爱国的民主运动更加发展,经济的财政的危机更加严重,人民的武装抵抗运动也会更加在许多地区扩大,再加上上述的国际有利局势——新的民主高潮就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因此,中国人民只要坚持和平民主独立的方针,渡过这一历史上的困难时期,光明胜利的前途一定会到来。”周恩来的信无疑是对宋庆龄努力的声援与鼓舞。
宋庆龄发布《致海外朋友》这封信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阶段,宋庆龄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她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即将开始新的生活。她在信中写道:“这是中国的以至全世界的一个决定性的时期。我们正要开始过一种人类互相尊重的生活。这是全世界普通男女渴求的一种生活。但是有些人却在我们面前把通向体面的、民主的和能够生存下去的大门砰然关掉。他们把刚刚反对过的法西斯的手法接过来,企图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奴役来代替那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这一撮人应该知道,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团结的企求是无法否定的。”
为争取解放区救援物资、反对不合理分配开展不懈的斗争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品质,宋庆龄在复杂多变的时局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经验。为了支援解放区,当时中国福利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其他团体所提供的救济资金中,为在抗日战争中出力最大、损失最重的解放区军民争得应得的一份。为此,中国福利基金会同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事处密切合作,为反对不合理分配开展了不懈的斗争。宋庆龄反复强调:“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援助理所当然应归中国人民所有。”
为此,宋庆龄曾设家宴邀请“联总”专管药品和医疗器材的美国医生鲍锡克。席间她介绍了各解放区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希望他能主持公道,对送往解放区的药品在数量上应该多些,在质量上还应好些。时任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主席的董必武曾这样评价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中国福利会在宋庆龄先生的领导下,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是有着卓越的贡献的。”
深耕儿童救助、教育事业,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力量
宋庆龄在信中说:“由于长期战争造成的恶果,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援助。因此我们按照这样的宗旨去做,即哪里需要援助,哪里的人民在自力解决困难,我们的援助就到那里。对任何一部分地方也不例外。我们反对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对救济和恢复的工作设置障碍,并与它斗争。”
为了动员工人阶级的儿童,教育他们认识群众力量的价值和作用,并以这个力量做基础,把革命的真理灌输到整个人群中去,1946年至1947年间,宋庆龄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工人居住比较集中的穷困地区创办了3个儿童福利站、1个儿童剧团,并建立了儿童工作组。儿童福利站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儿童读书识字,另外还有保健、营养、医疗等工作。福利站采用陶行知“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逐步把失学儿童组织到识字班里开展教育,使受惠儿童数量不断增加。
在耕耘儿童教育事业的同时,中国福利基金会还帮助解放区组建国际和平医院,成立了白求恩医学院,办了许多短期训练班;帮助贫困艺术家;为10所文化教育机构和13所贫苦儿童义务学校提供了资助。
宋庆龄在多年后总结道:“这些活动绝非‘慈善事业’,它们表现出解放区倡导的那种互助精神,这种精神灌注在我们所举办的事业中,但是采取的做法却适应了当时上海黑暗反动统治的环境。在这些事业中工作的人员,有忠诚的革命者。甚至在孩子里,也有不少成了‘地下少先队’成员,他们从小就学着在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就是这样,中国福利基金会和它的前身保卫中国同盟采用各种方法为人民的胜利、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力量,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渠道助力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面临着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外界无法了解到广大解放区的真实情况。宋庆龄介绍斯诺、爱泼斯坦等一批外国记者进入解放区采访报道。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等纪实性报道轰动世界,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宋庆龄还领导创办了《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刊登了很多边区和战场的实地报道,并第一时间报道了皖南事变,为揭露国民党的反动面目仗义执言。中国福利基金会开始工作后,宋庆龄多次发表谈话并写信,吁请国际人士支持中国福利基金会,给中国人民以更多的援助。这些谈话和对国际社会的公开信,以及她通过其他渠道和方式对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真实情况的反映,为中国共产党突破新闻封锁,开展国际交流创造了机会。
重读这封信,就是重读从1938年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到1949年中国福利基金会迎接上海解放的历史,宋庆龄这样回顾这段光辉的历史:“它为了加速反动势力的死亡、助长新生事物的成长尽了自己的一分力量。尽管这分力量有限,但因为它汇合在人民革命的洪流中,因而发挥了作用,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