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0年9月,他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总书记提到的李保国,1958年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工作后不久,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李保国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很穷,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学的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李保国和课题组同事选择将当时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用愚公移山精神,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他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认为爆破整地在改善土质方面大有可为。整改后,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在此基础上,李保国开始引导农民种板栗。经李保国和同事们指导,通过当地群众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景象,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前南峪村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从前南峪村开始,李保国就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为引领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全身心投入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的足迹遍布河北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易县、平山县等太行山扶贫基地的现场,一年中有200多天奔波在扶贫一线。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内丘县岗底村,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他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他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10万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30多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李保国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学会了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无论何时何地,对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对慕名咨询的农民,他从来不怠慢。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农民咨询,他从不敷衍,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农民朋友的,他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作为大学教师,李保国不管多忙,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有1000多名本科生听过他的课。有人劝他:“你光带研究生搞科研就超工作量了,本科生的课麻烦,象征性地上几次,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就行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让学生热爱农林专业。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授课中。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李保国都与学生一同做试验、一同上山下园、一同住通铺,师生手把手、肩并肩地教学。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30多年来,李保国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经过几十年的奔波工作,李保国患上了糖尿病、疲劳性冠心病等疾病,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李保国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李保国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李保国“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李保国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楷模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学三年级时,他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的偏僻山村,艰苦的学习条件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求。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到地质队参加工作。由于身体条件好,反应机敏,学习成绩优秀,他被挑选为物探操作员,首次接触航空地球物理。
1977年恢复高考后,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生长在南方的黄大年,上学携带的衣物完全无法抵御东北的严寒。有老师看到他被子单薄,没有棉裤,亲手为他缝制棉裤,还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谊深厚,黄大年很快融入新的大家庭。4年的学习时光,黄大年惜时如金,路灯下、走廊里,经常会看到黄大年读书的身影。本科毕业时,黄大年在同学的纪念册上写下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留言。
毕业后,黄大年留在母校任教,随后通过不断努力,又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1991年,33岁的黄大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被选送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30个公派出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毕业后,黄大年返回原单位工作,后经过学校同意,再次前往英国,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12月,已是国际知名科学家的黄大年,放弃了英国的高薪工作和优渥生活,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妻子一起回到祖国,在母校吉林大学任教。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回来?黄大年回答:“叶落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更有价值,更能实现报国梦想。”
回国以后,黄大年带领科研团队辛勤奉献、顽强攻关,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为攻克航空重力梯度仪项目,几个月的时间,黄大年跑遍了十几个与航空重力梯度仪研究相关的科研院所。摸清“家底”后,他就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通宵达旦设计科研思路,带团队、赶进度、指导技术。回国后,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等重大项目,为祖国巡天探地、潜海铺路锻造利器。
作为首席科学家,黄大年管理着一个全国团队,他借鉴欧洲大公司的相关管理经验,在总目标下,合理安排相关负责人具体任务,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为此,他引入了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明确完成时间,大家都要在上面更新自己的进度,每晚11点,黄大年都要登录检查。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拼。“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这样说。正是在这样的顽强拼搏下,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6月,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正式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中国从此进入深地时代。2022年,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的国家。此外,黄大年主导的其他重大项目也频出硕果,重载荷无人机、空地井立体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是当下的科研,还有中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医治无效在长春去世。2017年7月,黄大年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同年9月,被追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别奖”。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4年9月,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仁东:“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仁东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1963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1978年至1987年,南仁东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3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息。从事射电天体物理研究的南仁东意识到,这是发展中国射电天文学的一个极好机会。他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那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南仁东却用自己的全部学识、智慧和生命换来了它。
1994年,南仁东放弃了国外的高薪职位回到国内,立志要建设中国新一代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天文学家走在世界射电天文的最前列。他提出将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并且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无数次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先后比较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最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找到了理想的建设位置。2007年,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在南仁东的努力下,这项“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终于开始变为现实。
制造大型射电望远镜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学科通力合作。南仁东带领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提出了三项自主创新: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在FAST施工现场,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索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这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仁东提出用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在经历近百次失败后,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索,建成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在他的助理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2015年,也就是FAST项目后期,70岁的南仁东被确诊肺癌晚期。手术结束后三个多月,他放心不下,忍着病痛返回施工现场。由于声带受损,那时南仁东的声音已经变得非常沙哑,在接受采访时,他几乎用尽全身力气般吐出一字一句:“回首往事,有苦有甜。挫折的时候,你肯定特别沮丧苦恼。怎么办,最后靠大家的努力,克服困难匍匐前行。FAST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不是我个人,我们甚至于说这是一代人的努力……‘中国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在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的重重困境下,在从提出想法到项目落成的22年间,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2016年9月,在“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时,身体已十分虚弱的南仁东坚持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代表中国先进技术的工程落成。从壮年走到暮年,南仁东以不懈的坚持,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
随着中国“天眼”落成,这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不仅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更让中国科学家进入了人类天体观测的第一梯队,越来越多的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如今,“中国天眼”成果频出,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
2017年9月15日晚,在“中国天眼”启用将满一年时,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2岁。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并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陈景润、李保国、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