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改革谋略

2024-02-13 00:00:00单琴慧
湘潮 2024年1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重温邓小平的改革谋略,对于走好新时代改革开放之路,推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坚如磐石的改革定力

邓小平对于自己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说了一句坚定有力的话:“我的主要用处就是不动摇。”纵观邓小平的一生,信念坚定是其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从长征路上的跟着毛泽东走到后来的“三落三起”,他曾经风趣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有资格获得金牌。”反映到改革开放这件事上,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风吹浪打、急流险滩,邓小平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改革定力。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不动摇”的坚定态度。他说:“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

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很多的波折。曾经有人认为改革是“离经叛道”,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也有人认为改革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还有人用旧中国的租界问题影射特区,认为颜色变了,回到了资本主义。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到深圳特区视察,听完相关汇报后,他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讲的问题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因为问题太复杂了,对有些问题要研究研究。”视察完后,邓小平说:“我都看清楚了。”他后来在北京表示:“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在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他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之后,“特区不能办”的议论基本上没有了。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邓小平坚如钢铁般的改革意志,没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定力,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就会有返航、抛锚、搁浅,甚至倾覆的危险。

提纲挈领的改革策略

粉碎“四人帮”,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强调“要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的禁锢,当时社会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邓小平深知抓改革开放必须先从解放思想入手,果断把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作为突破口。他提出要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倡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发人深省地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与此同时,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等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实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政治准备。“文革”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邓小平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回答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标志着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已经胜利完成,为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除了抓解放思想,邓小平还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抓关键领域的突破。比如,1977年复出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科教,领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这实际上是抓住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当时,教育战线存在的问题很多,一些同志思想上仍有很多顾虑,怕跟着犯“错误”。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鼓励他们要敢字当头,敢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于市场经济、证券、股市这些有争议的东西,邓小平强调“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1985年至1987年,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面对质疑,他反驳道:“虚胖子能打仗?”在军队整顿中,他强调要“紧张快干”“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在推进党和国家领导人任期制度改革时,邓小平知道,强迫老干部退休会遇到广泛的抵制,他引入了过渡性的“中顾委”制度,为同意退休的人提供优厚的待遇,完成了这些之后,才开始建立法定退休年龄的正常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国内稳定以及国际关系方面同时遭遇严重困难。面对这一困局,邓小平向世界打出了一张王牌——浦东开发开放。他认为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这些重大改革事项既是关键领域,也涉及深刻复杂的利益调整,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提纲挈领的改革效果也显而易见。

蹄疾步稳的改革担当

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同志:“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一怕就不能搞改革了。”“什么都怕,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改革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改革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他也明确指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邓小平要求改革要慎重,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不能蛮干,不能太急,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这又体现了邓小平求实的一面。

在实际工作中,邓小平注重先试点再铺开的蹄疾步稳工作方法,试点鼓励胆子大一些、步子快一些,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根据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决定改革措施的步骤和力度。邓小平提倡的胆子大、步子快绝不是凭空想象的,一些看似冒险的突破,都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深入细致的分析基础上,他形象地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不足的加点劲,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他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他的这些论述体现了强烈的改革担当。

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的改革路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风采集中体现在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也体现在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抓大事上。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我们学习邓小平,首先要从大局的高度来领会他的领导艺术和改革智慧。

在领导改革开放中,邓小平还非常注重见微知著、周密细致地处理具体工作,这是他小处着手、举重若轻的一面。比如,他提出修建职工住宅时要安装好水管、煤气管道,还要考虑职工的洗澡问题;对搞好黄山旅游提了不少非常具体的建议,包括“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搞一套黄山风景明信片”等。对于一些重大决策,邓小平往往要先将一笔又一笔大大小小的“账”精心算好以后才作出。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决心做的一件大事。为办好这件大事,他在谋划思考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同时,还十分关注一些“小细节”。一是取消“单位同意”这道隐形报考门槛。当时教育部定的招生原则是“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单位同意”会影响很多人的报考,要求把这一条去掉。二是放宽年龄、婚姻限制。1977年的招生文件原本规定:“考生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针对这一条,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些制定政策的人一定要为大多数人着想,“文革”十年有多少学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所以要特别关注1966、1967、1968年这三届的高中生、初中生,他们的基础最好,有工作的可以带工资上学。这条政策为那些大龄知识青年开绿灯,让他们可以安心完成学业。三是为有志青年打破身份枷锁。1977年的招生文件,对政治条件规定得很细,罗列了许多由“阶级斗争为纲”派生出来的“左”的条条框框。邓小平要求删除这些规定,指出政治审查就是要给那些被所谓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所牵连和影响的有志青年打破枷锁,让他们有个好好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成长的机会,以后的招工、征兵和提干都应如此。最后招生政审条件得到修改,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如果不是邓小平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力,就看不到细节中的乾坤,恢复高考改革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尊重群众发明权的改革气度

邓小平曾多次说:“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并不是说这场伟大的改革是他在办公室里构思好,下发给全国人民去执行的,这位“总设计师”没有凭空“设计”过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举措。他特别注重走好改革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寻找灵感,在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1978年至1993年间,邓小平外出调研18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许多重要决策是先后在20多个省市调研中形成或提出的。

在改革实践中,邓小平非常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他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农村社队企业也是中国基层的一大创造。国有企业在改革初期曾经试过的承包制,就是受到农民承包土地的启发。这些例子都表明,蕴藏在群众中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这也给了我们以深刻启示,只有站稳了人民立场,才能真正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42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