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研究

2024-02-13 03:41:32高彩琴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教学模式

高彩琴

前言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成功闭幕后,由500 余名来自全国各地60 多所高校的思政课任课教师,共同组建备课小组,立足于思政课改革事宜进行深层次探讨,以“开门办思政”为准则,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兴趣,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此举措的落实与大数据时代产生了高度契合,指引各校教师结合教改成果,制订可行性教学计划,在创新转型中培养更优秀的青年学子。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积极推进个性化教学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若一味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执行思政教育任务,显然与时代进步趋势不符。较为关键的是,教学改革举措的落实,能够进一步推进个性化教学。往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仅能以“一对多”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而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予了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机会。教师可以直接借助大数据平台知晓每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习惯、知识储备量等信息,增加教学广度,从某种程度上加深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因此,个性化教学服务的体现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实施依据。

2.实现课程超前教育

基于大数据进行教学改革,能够达到课程超前教育的效果。思政课的开展实则是为了在尚未发生风险事件之前,对学生的思想偏差予以纠正,引导学生保持端正的政治立场,成为有功于国家社会的优秀人才。而大数据本身带有预判推测功能,它能够依托计算机设备,对事件发展趋势进行预判,便于教师以超前教学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如教师通过查阅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留言及人际交往痕迹,提前知晓学生的思政动态,进而采取防范手段,保障教育工作质量。

3.展现持久的教育效能

大数据除了上述功能外,还具有实时更新特征,而依托大数据实施教学改革,还能深度展现持久性教育效能,学生将凭借在思政课上学习的知识、感悟,为未来行为处事提供关键性引导。教学改革成果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持久效能,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政课教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根本要求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遵循一定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守道德水准。大数据时代下,思政课教学工作虽然需要为学生打造充满新鲜感的课堂,但依然应当坚持“守正”,即保持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在课程学习中,保持道德水准的提升与爱国情怀的培育,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与法治思维的优秀青年。在思政课守正创新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增添多少新颖内容,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课教学根本,这也是最基础的“守正要求”与“创新底线”。

强化“以生为本”。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改革,应当有效强化“以生为本”的观念,这一点也是改革前后比较显著的差异。以往教师倾向于个人观点在课堂上的体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改革后,需要深刻展现“以生为本”的价值观,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主动性,进而促进思政课知识的内化吸收,最终引导学生经过思政课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

坚持五育并举。教师在全新的教学场景中,需要始终将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道德水平作为重点培育目标。随着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也将在多重尝试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传递理想信念。从“五四”运动中青年的表现能够知晓,理想信念对青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今在新时代,教师在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创新型思政课教育格局时,更要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明确的理想信念,以期在思想教育中促进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层面上拥有端正的态度。因此,理想信念的有效传递也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根本要求。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实践措施

1.融合党史观教育,坚持立德树人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需要充分融合党史观教育内容,借此坚守立德树人立场,汲取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按照传统思政课教学步骤,教师常以文本呈现知识的方式给予学生教学指导,对于学生自觉自律意识的要求过于严苛,若学生无法自行参与学习,主动跟随教学进度记忆知识,将影响教学成效。而大数据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党史观教育方式渗透党史观教育理念,这样便于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事实上,之所以要推进党史观教育,是为了深化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思想,这些都可以通过党史观教育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创新思政课时,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汲取红色文化相关教学资源,进而在红色文化感知中,培育爱国情怀与忠诚度,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当前的美好生活得益于革命先驱的奋斗与奉献。

比如教师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上搜索与建党、建国相关的影片及电视剧,考虑到大学生对于此种音视频内容的兴趣度远高于文字,故此可以将其整理为党史观教育资源上传到教育平台上,引导学生在视听结合的场景中,加深对党史知识的印象。比如剪辑《觉醒年代》中邓中夏牺牲以及《数风流人物》《建国大业》等相关片段,经过学生对整个建党建国历程的梳理,产生强烈的爱党爱国意识。党史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应当加强红色文化的渗透,进而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便在未来发展中产生不因私利侵害国家利益的正确观念。

2.推进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应用

(1)混合教学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要想贴合创新理念切实优化教学效果,还需要积极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新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避免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场景中产生排斥情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推动了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其中较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包含混合教学模式,是以一种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方式,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教学生动性的效果。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往往很难产生高涨热情,甚至无法对思政课内容产生深刻见解,仅停留在表层知识学习中。若能将线下教学活动与线上教学场景进行融合,即可在混合教学模式的辅助下,引领教师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学架构,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混合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改革中的应用,最成功的典型是清华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慕课课程,且校内涉及的四节思政课程均已应用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学生无需将学习眼光单一地投放在线下教学环境中,而是可以直接通过“学堂在线”模块,对单项知识点有序地进行学习,且每个知识点时长仅有七分钟或是一刻钟。学生在参与混合式教学课程时,能够在知识点量化分析中,加深对所学思政课程知识的记忆。另外,在线下也积极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讨班,经过对线上课程内容的深层次互动,可优化新型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效果,促使思政课在大数据时代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

(2)开放教育模式

在以新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改革任务时,教师还可以同时采用开放教育模式。往日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思政课程教学指导时,学生多局限于课堂,且依托教材汲取思政相关知识,而今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以开放教育模式,推进教改计划的实施。

首先,教师需要积极转变固有教学理念,以大数据教学思维展现开放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大数据技术作为现代化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思路,此时,应当督促教师善用大数据思维坚持立德树人,包括在开放教育过程中,分析如何将大数据技术用在开放教育场景中。随着教师深度掌握大数据技术实操技巧,即可在思政教育环节,与大数据技术建立密切联系。在开放教育模式应用初期,教师教学思想的深化较为关键;其次,教师应当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包括为学生设置个人学习档案、新建思政教学资源库、设计数据共享小组等,这些带有开放式、公开化特征的教学步骤,均能助力开放教育模式的实施,学生也能在开放教育模式实践阶段,深刻感知大数据的现实意义;最后,教师在依靠大数据平台实现开放教育有效推广时,能够通过转变学生学习者身份的方式,让学生实现从“单一学习”向“共享学习”的转化。在以往单纯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在开放教育模式的导向下,加强对思政知识的深入思考。基于此,开放教育模式实践应用夯实了大数据平台建设基础,深化开放教育理念,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3)数据分析模式

思政课教学创新环节,教师也可以主张以数据分析模式开展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在以大数据技术履行育人职责时,可以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法,而后在不同方法导向下,发挥出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最常见的是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大数据平台输入与思政课相关的关键词,在搜索引擎功能的辅助下,可以快速获取有用知识,这种方法被称为语义引擎法。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分析方式,将思政课文本知识转化为音、视频,包括上述提到的线上资源片段视频等,均可按照可视化分析方式,确定大数据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此外,在思政课讲解中,可以在课堂上,以数据分析手段,将道德标准、政治见解进行对照分析后给出客观结果,用于指引学生在大数据教学中寻求真理。

3.丰富大学生课程评价考核方法

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样考核方法衡量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对每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专项评价,由此督促学生参照评价结果有方向性地改进个人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思政课教学相关内容,对学生日常考核成绩进行汇总,之后以大数据分析工具从中得出不同时间段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进而判断学生是否经过思政教育有所进步。在考核中较为重要的是审美价值、学习能力、三观反馈结果,既要考虑考核指标的层次性与丰富性,又要扩大考核范围,促使当代大学生依据大数据的考核分析信息,产生清晰的个人改进思路,从而实现思政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全过程了解与引导。

4.提升师生大数据分析能力

要做到思政课守正创新,还要加强师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从教师层面分析,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学习慕课制作、问卷星操作以及线上平台运行技巧,充分展现大数据对思政课的辅助作用,必要时可以由校领导牵头开展教师大数据技能培训活动。从学生层面阐述,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需要从丰富的数据资源中汲取与当代青年相匹配的思政观念,杜绝私利主义、虚荣主义的侵害,保证利用大数据获取满意的教改成果。

5.结合大数据拓宽资源开发渠道

(1)典籍学习深化道德品质

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中国人最可贵的品质在于温良。而优秀品质的传承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基础要素。思政课教师凭借大数据技术开展教改工作时,理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重点培养,以期学生在学成后,能够成为一名品德高尚且思想端正的优秀青年。以往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常以书本知识作为教育载体进行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讲解,虽然确实能够引领学生从中获得文化知识学习的体验感,但教育范围有限,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很难直接从书本学习中明晰道德品质养成的方向。为了在创新后的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道德品质内涵,还应当研究典籍学习的创新路径。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可知,他们对于热门话题、热播节目的热情往往较为高涨,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设一堂与思想教育、文化学习相关的知识总结反思课,便于学生在此次课程感知中,实现道德品质的觉醒与提升。

教师可以依托以典籍解读为基础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作为当前网络热度持续上涨的一档节目,能够促使学生在充满沉浸感的典籍学习中,习得先贤的美好品质。比如在“李时珍”一期中,学生能够围绕《本草纲目》创作历程的艰辛,对李时珍行医难、写书难、刊刻难的过程形成深刻感悟,进而在“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志向中,学习医者李时珍坚韧奋进的品质。此种以典籍文化为深入学习目标,依托大数据获取丰富教学资源的方式,是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既能实现对前人品质的传承发展,又能督促学生在新颖的思政课堂中形成与新时代契合的新想法。因此,思政课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对传统典籍文化的深层次分析。

(2)开设线上讨论实践活动

在思政课创新阶段,教师还可以结合大数据,以线上讨论、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线上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班级同学相互沟通的机会,还能为全国各地区大学生创造一个集体参与课程讨论的实践渠道,最终在线上讨论中达到“互补互助”的教学效果。同时,依托大数据拓宽资源开发渠道,亦能帮助高校节省投入成本,仅以大数据软件就能开设在线讨论课程。经过多名学生的深入探讨,总结出与新时代观念相匹配的观点,之后在相互学习中实现个人思想的完善与思政学习能力的卓越提升。一方面,在教学资源开发中,教师可以直接设置思政网课,以灵活的教学时间与一对一指导,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开通线上思政讲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对线上思政学习内容进行筛选,而教师则在旁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如为学生推荐《思想强国》思政讲坛等,此课程重点阐述了“三个历史决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专题内容。线上资源的合理开发,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时事新闻的机会,也能增加思政教学的层次性与丰富性,避免学生在任课教师单一的讲解分析中产生局限观念。对线上资源的学习以及对知名学者思想的理解,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进程,便于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思想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践行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目标,需要先行掌握“坚守道德”“开拓出新”的根本要求,而后从融合党史观教育、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丰富评价考核方法、加强数据分析能力、拓宽资源开发渠道等方面着手,在改善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增添课程教学新意,为其提供充满针对性、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指导服务,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受教需求,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