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飞
桑皮纸,又称“汉皮纸”,是以桑树皮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纸,起源于汉代,被誉为“活着的文明”和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在高平永禄,村民们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桑皮纸制作工艺。整整72道工序,他们坚守的不只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记忆,还有那上千年的古老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平市北城街街道永禄村,去看看桑皮纸的前世今生。
相传用桑皮造纸的技术,比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还要早100多年。到现在算算,怎么着也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高平市栽植桑树历史悠久,是北方最大的蚕桑基地,从永禄村发掘出的造纸遗址推测,永禄纸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高平市永禄村的造纸在最繁荣的时候,80%居民以此为生,所以当地把桑皮纸也叫“永禄纸”。
“有女不嫁永禄村,每日起来站墙根。”当地流传的这句话,讲述的就是当年永禄村桑皮纸业的盛况。因“永禄纸”最后一道工序是贴在墙面上晾晒,一年四季,劳作不止,十分辛苦,故坊间有此民谣流传。据记载,当时永禄村家家都会造纸,户户以纸为业。桑皮纸历来为书画、糊窗、打顶、包装之佳品,在清同治年间曾是高平历年进贡的主要贡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印制钞票的币纸,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盛誉。
在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永禄村传统的纯桑皮、无污染的手工造纸业传承延续数百年依然经久不衰,不仅源自它不可替代的品质,还有它源于天然纯朴的生产工艺。
桑皮纸的制作过程全部为手工操作,工艺复杂,步骤繁多。“选取直径5厘米以上的桑树枝,裁枝剥皮,先后经过晾晒、浸泡、清洗、堆沤、蒸煮、拣皮、锤捣、分丝、剪切、清洗、脱色、抄纸、揭帘和晒纸等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如此下来,一张桑皮纸需要半年才能制作而成。”桑皮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志宁介绍。
捞纸也叫抄纸,是造纸工艺中最为辛苦和技术要求极高的一个关键环节。“捞纸是一项技术活儿,要用心感受力度,用耳倾听纸浆池里水的流动,以此判断纸浆沉淀的快慢、厚薄。”王志宁现场展示了捞纸技艺,只见他将竹帘平整地放置在捞纸架上缓缓浸入纸浆池里,上下摆动两下,双手一抖,纸浆缓缓流过竹帘,平稳地将捞纸架提出水面,帘上瞬间沉淀了一层薄厚均匀的纸浆,反手一扣,一张桑皮纸就诞生了。
作为书画用纸,“永禄纸”的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纯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再加上经久不脆、耐老化、不变色、不虫蛀、寿命长、易存放等特点,素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的美誉,颇受书画家喜爱。
近些年,永禄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复兴这门工艺,保持历史鲜活。“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发古法造纸研学旅游体验、纸乡民俗等活动,结合旅游和研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这门古老技艺。”面对国家对非遗文化的大力支持,王志宁表示信心大于压力,他们将在推动桑皮纸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做一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