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婴 万文瑞 黄逸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数字中国”成为国家战略,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中国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进入“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已从1.0时代走到2.0时代、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启新征程。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部署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2022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要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要求和思路一体化推进建设与应用。
由此可见,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美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广轻艺设学院”),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以“双高”建设契机,以课程创新为抓手,立足教育数字化,从课程内容建设、数字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变革、产教融合深化、美育服务社会等五个方面,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手段。
一、优化美育课程内容建设
新时代学校美育要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其中职业教育要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改革是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的中心环节,需要以系统化思维优化现有美育课程建设。
广轻艺设学院坚持“科教融汇”,组建了专门的美育教科研团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相关课题,着重研究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体系结构、素养目标、主要内容和学科融合,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美育课程改革策略,从体现美育精神、密切生活联系、重视实践操作、发展综合素养、倡导创新思维五个方面对美育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进而通过试点应用、总结优化,形成教学方案,建立教学范式。该课程方案立足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和课程思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为重点,强调美育的“场景化”和“生活化”,突出美育元素與现代空间环境和社会活动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美育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文化自信。例如,课程身边的岭南文化符号,学生以小组合作、实证研究、总结报告、成果展示等方式完成,既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材积累,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广轻艺设学院还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系列美育教材的编写,使科研和教改成果得以固化和推广。例如,依托国家项目《新中国插图艺术史》研究成果组织编写的《插画设计》教材,先入选“十二五”“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二、开发美育数字教学资源
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固化教学改革成果,支撑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常态应用的重要手段。
广轻艺设学院承担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广东省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广东省职业教育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此为契机,广轻艺设学院大力推进美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库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以“能学、辅教”为目标,汇集美育素材,开发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个性组课的需求。资源以原创为主,与美育课程内容相匹配、全覆盖,方便用户检索;资源种类包括:教学素材、课件、微课、作业和优秀案例集、学生作品集、实训项目集等;在形态上,重点开发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资源。资源库着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挖掘和提炼美育元素,其中在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设计元素、符号和标识时,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图像识别等最新技术。资源库建设采用了师生共建、边建边用、迭代优化的方式,并由专业制作公司给予技术支持,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了一个开放、多样、共享、可持续进化的美育课程资源生态系统。一个高质量的美育教学资源库,能够有效支撑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服务,实现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学习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常态。高职院校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数字化转型,构建具备开放、个性、交互、智能等特征的学习系统与环境,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广轻艺设学院通过一系列美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美育教学资源库、美育互动教学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线上,精心设计了结构化、体系化、模块化美育课程资源,教师能够实现灵活备课,学生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线上课程的答疑解惑、线上辅导,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保障线上教学正常有序运行。在课堂中,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积极探索以“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推动教与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借助教育云平台及线上会议、微信、短视频等在线工具,通过展示、讨论和分享,实现了教师协同教研和学生互动学习。为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需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将部分理论课程和基础课程移至线上,增加线下的实践课和研讨课;在考核中增加线上学习成果的评分比例,如在线练习、参与度等。此外,还利用互联网和VR、AR技术,立体化、数字化展现教学成果和学生作品,使更多的人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界限,感受艺术之美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是简单地增加线上学习环节,而是需要从平台建设、课程设置、学习评价、教师发展与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四、构建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师生协同发展机制。
广轻艺设学院坚持“创意促进产业升级”的理念,积极对接全国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企业共同组建产教科联合中心,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双方在师资、技术、设备、场地等资源的互融互通、共建共享。制订项目制课程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精设计、懂科技、通商道、厚人文”人才的目标,建立“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教学过程等同于设计流程,课程作品转化为流通商品,将真实项目、教学过程、作品转化融为一体,使美育教学场所从封闭的学校内部扩展到外部行业、企业之中。发起成立粤港澳数字创意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与广东省广告集团共建“湾区广告产业学院”,与杰出校友许鸿飞共建国际文化创意学院,与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共建美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立广轻腾讯云数字创意设计产业学院,与阿里巴巴召开“广轻·阿里”产教融合研讨会,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成立的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数字创意谷”,已为近300家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市场竞争力提升助力,目前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轻工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典范。其中不少师生的设计作品独具本土文化特色,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五、促进高校美育服务社会
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主动服务于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广轻艺设学院坚持“美育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将美育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探索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新形式。广轻艺设学院开展了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漆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岭南文创工作坊、广东省旗袍文化研究院等多个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基地面向本校及周边中小学校、社区普及推广非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项目,推动高校美育资源由“局部利用”转变为“全面共享”,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构建“大美育”文化格局,积极开展与家庭、城市、农村合作联动的美育活动,引导师生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实践活动。例如,参与组织“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巡展”活动,通过村民与雕塑艺术的接触、体验、交流、互动,把艺术的美和欢乐带给村民,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鄉村文化振兴;策划并发起“一村一品”文化创意协作计划,联合一百余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的设计力量,为打造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提供专业服务,以文创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将艺术疗法引入美育的研究与探索,推动“美育+艺术疗法”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有效帮助疫情中的民众自我调整、适应变化。
近年来,广轻艺设学院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创新举措,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激发设计灵感,进一步提升美育素养与工匠精神。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报到率、就业率稳步提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在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铸造了一支高水平“双师型”美育教学团队。学院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省级高水平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学院的校企合作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提供了创新模式和示范案例。
参考文献:
[1]丁伟.新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2.
[2]孙海婴.新中国插图艺术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3]陈磊.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20(12).
[4]谢志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美育改革创新的策略探讨——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2).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