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2024-02-05 12:30:18徐艳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天麻高血压病病患者

徐艳奎

(吉林省辽源市同心医院中医内科,吉林 辽源 136200)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病患者通常伴有心脏、脑、肾等器官受损的临床综合征[1,2]。其致病因素较多,目前认为多与基因遗传因素有关,约50%的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史,长期不良压抑心理、不合理膳食结构、肥胖、糖尿病等也会引起高血压病。同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40 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最高。高血压病主要治疗目标为应用降压药物来维持血压水平稳定,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病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患者的病死率。除了长期坚持西药治疗外,随着中药学领域的发展,中药在高血压病治疗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3,4]。鉴于此,文章对此展开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入组患者共100 例,均来源于吉林省辽源市同心医院,接治时间均在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将予以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50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9 例和21 例;年龄40~69 岁,均龄(53.63±2.53)岁。将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的50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8 例和22 例;年龄41~68岁,均龄(53.61±2.55)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在未服治疗高血压病药物的情况下,不在同一天测定3 次血压均达到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就可以确诊为高血压病。理想血压:收缩压<120 mm Hg 和舒张压<80 mm Hg。正常血压:收缩压<130 mm Hg 和舒张压<85 mm Hg。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 mm Hg或舒张压85~89 mm Hg。高血压:1 级:收缩压140~159 mm Hg 或舒张压90~99 mm Hg;2 级:收缩压160~179 mm Hg 或舒张压100~109 mm Hg;3 级: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10 mm Hg。

1.2.2 中医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可,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同时严格控制患者的钠盐、脂肪的摄入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等。对照组患者采取非洛地平缓释片(Ⅱ)(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773)治疗,口服,每日2 次,每次5 mg。观察组患者采取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主要组成:茯苓15 g,天麻10 g,枳实10 g,炙甘草6 g,法半夏10 g,竹茹10 g,陈皮12 g。对于痰热者可加连翘10 g,黄连10 g;对于痰湿者可加薏苡仁15 g,豆蔻10 g,车前子9 g;对于痰阻者可加当归6 g,赤芍10 g,川牛膝10 g;对于头晕、头痛者可加石决明9 g,钩藤15 g,珍珠母10 g 等。每日1 剂,水煎至450 mL,分早晚2 次温服,每次服225 mL。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1 个月,观察效果。

1.4 观察指标(1)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分别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并作出比较。(2)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胃肠道不适、困乏等不良反应。(3)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主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饮食状态、睡眠状态、运动状态、社交功能6 个维度进行评测。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将本项目所涉数据精准录入SPSS 22.0软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施以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00%(3/50)、20.00%(10/50),观察组呈更低水平(P<0.05)。见表1。

表1 2组高血压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各项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呈更高水平(P<0.05)。见表2。

表2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0 50时间治疗前治疗前50 50治疗后治疗后心理状态6.26±0.58 6.27±0.55 0.088 0.930 8.55±1.08 8.08±0.32 2.950 0.004生理状态6.39±0.85 6.41±0.75 0.125 0.901 8.54±1.03 8.02±0.27 3.453 0.001饮食状态6.36±0.66 6.35±0.71 0.073 0.942 8.62±1.02 8.06±0.28 3.744 0睡眠状态6.47±0.65 6.46±0.68 0.075 0.940 8.47±1.07 8.07±0.35 2.512 0.014运动状态6.38±0.53 6.40±0.56 0.183 0.855 8.42±1.06 8.04±0.32 2.427 0.017社交功能6.43±0.65 6.39±0.63 0.312 0.755 8.45±1.05 8.09±0.31 2.325 0.022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前2 组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均有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水平更低(P<0.05)。见表3。

表3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 Hg)

表3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 Hg)

组别例数舒张压治疗前104.38±6.83 104.43±7.03 0.036 0.971治疗后76.53±5.01 85.41±5.21 8.687 0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0 50收缩压治疗前159.35±11.17 158.97±11.12 0.170 0.865治疗后125.61±11.12 143.37±11.31 7.178 0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我国患病率第一的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病、慢性病,其治疗贯穿患者一生。目前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水平,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进程,有效预防或延迟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障碍等心脑血管并发症[5,6]。中医学有关于高血压病症状的记载多见于“头痛”“中风”“眩晕”“肝风”“肝阳”等的论述中。中医认为其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使脑髓空虚、脉络失养;或清阳不展,清浊难分;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精汁不畅;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等。故应调和阴阳、畅达气血,升者以降、降者以升、寒者以温、热者以寒,平脉辨证,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使阴阳气血和调,则高血压病诸症自可痊愈[7,8]。

文章所用的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理气化痰息风、和胃利胆以及健脾祛湿之功,对于临床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等具有一定的效果。方中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时具有益脾和胃、渗湿利水、宁心安神之功效。天麻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效。枳实味苦、辛、酸,性温,具有消积食、健脾胃、止便溏、破气散痞、润肠通便之功效[9,10]。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药性的作用。半夏味辛、微苦,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理气宽胸以及消痞散结之功效,有很好的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竹茹味甘,性微寒,具有涤痰开郁、清热止呕之功效。陈皮中含有挥发油成分,能够有效促进肠道废物的排出、增强患者的食欲,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同时还具有降低血压、提神、润肠通便、强健血管壁的作用。不同症状辨证,痰热者加服连翘、黄连,具有清心热、泻火解毒、散结消瘰的作用;痰湿者加服薏苡仁、豆蔻、车前子,具有理气宽中、健脾祛湿、消肿利水、清热排脓之功效;痰阻者加服当归、赤芍、川牛膝,具有补益心血、祛风利湿、润肠通便、活血祛瘀之功效;头晕、头痛者加服石决明、钩藤、珍珠母,具有清肝潜阳、安神、止痛之功效。以上诸药协同有调节阴阳、息风化痰、滋阴清热、健脑去湿等功效,有助于辅助调理血压[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2 组治疗后血压水平均有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提升;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压水平更低、生活质量更高,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一种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药物,可以有效维持患者血压水平的稳定,不良反应少,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天麻高血压病病患者
神奇的天麻
大自然探索(2024年1期)2024-02-29 09:10:34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14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6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