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仪礼》的儒家观

2024-02-04 13:40付英琦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关键词:仪礼中华文化礼仪

【摘要】《仪礼》的存在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财富,身为三礼的一员,成书于轴心时代的儒家经典,为后世中国礼义的规范化展示出了它独特的一面。《仪礼》从冠、昏、相见、乡饮酒、乡射、燕等等礼仪记录中全方位地概括了西周以德治人的社会风气,对比夏商朝代以暴治人是巨大进步。

【关键词】礼仪;中华文化;礼仪规范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21

在人类社会初期,治国曾以暴力为本,在夏商时代尤为显著。直至周朝开创性地提出以礼治国的理念,才使得中国逐渐走向文明社会。这其中《仪礼》作为记载西周礼乐规范的重要典籍,为后世国人了解西周制礼作乐的创举提供了巨大帮助。

《仪礼》所包含的礼制规范包含了一个人的人生中各个方面的阐述。一个人的出生,代表着上一代人昏礼的结束,下一代人礼制的开始。首先人生中第一个大礼,即士冠礼。代表着一个人承担责任的开始,身为社会的一分子,是否行过冠礼成了人是否成熟的标准。《仪礼》云:“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有贵者也。”社会上所有人都实行同一个冠礼,也同样代表着天下没有生来就不同的、尊贵的人,是所有人通用的标准,旨在让人类社会脱离禽兽制度。《礼记》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与禽兽相比,人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工作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与禽兽饿了便吃困了便睡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同为三礼的《周礼》和《礼记》不同,《仪礼》内容晦涩难懂、文章古奥典雅,专载仪式。而《周礼》专载官制,从天官冢宰开始,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结束,共六种官制,分而治天下。《礼记》则是贯通《仪礼》与《周礼》的桥梁,是对人生价值、涵养心性、人与自然相处等问题的阐发。儒家仁礼文化的核心便是修己、治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关键的一部分。以《仪礼·乡射礼》为例,无论是司射、樂工、众宾、司正还是主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作用。对于参加射礼的众宾来说,射礼就是展示自身技艺并不断得到加强的阶段,无论职位高低,输受罚、赢受奖是仪礼成文的规章制度,可见平等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

儒家同样重视的便是礼乐,在《乐记》中记载:“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无乐不成,乐若无礼则同样无法展示出乐本身的优美之处。不仅仅是礼,乐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贯穿《仪礼》的重要组成,在饮酒礼、射礼等中,无不存在乐的关键配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对于乐工细致入微的描写便可感知该制度下对乐的重视,乡饮酒礼通过礼与乐之间的配合,为国家招贤纳士。

人有精神思想,人类精神蓬勃发展的动力便来自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以及人类内心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的形成主要是来自社会风气的熏陶和教职人员的引导。礼的主旨是从内而外地向着“人”转变。这里的人是指道德层面的人,“成人”便可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礼不能脱离实际,每个仪式势必对应着一个意义。林放曾问过孔子礼的本质,孔子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其中便很好地解释了礼的意义,礼的存在并非仅仅让人记住外在的形式,内心的真实情感更为重要,与其丧礼办的周全,则不如内心尽哀。礼将属于理念范畴的德加以分解,将其分层、分级导入操作层面,是显性化的道德,王国维说“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乃是不刊之论。

在外交政策方面,《聘礼》为中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外交礼仪,具有执玉、郊劳、辞玉、受玉、私觌、问卿、还玉等一系列的仪节。“聘礼。君与卿图事,遂命使者。使者再拜稽首,辞。君不许,乃退。既图事,戒上介,亦如之。宰命司马戒众介,众介皆逆命,不辞。”从任命使者开始,处处体现了中国人对外交方面的重视,对当代中国用西式外交礼仪的现状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的解决方法。

《仪礼》的中心在于厘清人物关系、宫室位置、器物摆放等基础设施之上,揭示仪式的流动过程,也就是当代人所说的“仪式感”。孟子言五伦,《中庸》重五达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仪礼》开其先河也。”昏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赢以彰显男女有别。燕礼“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雀巢》《采蘩》《采蘋》。大师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由楹内、东楹之东,告于公,乃降复位。”以联络与下属之间的感情。

谈到《仪礼》就不得不谈到儒家,谈到儒家就不得不谈到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孔子都处于恢复周代礼义的追求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礼”是孔子对儒学感悟的核心理念。“仁”字最早发现在春秋时期,在说文中解释道:“仁,亲也。从人,从仁”本义为对人亲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由此可见,此时的人指与人相互亲爱,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在《仪礼》中处处有体现:“夕,夫人归礼。既致饔,旬而稍,宰夫始归乘禽,日如其饔饩之数,士中日则二双。凡献,执一双,委其余于面。禽羞,俶献。”便展示了使者与夫人之间的礼尚往来。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则是儒家一直倡导的优秀传统,《仪礼》的内容不仅仅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领域。

射箭体育。周朝的射箭知识,从弓箭拿取,到决、拾等配件的使用方法,倘若从别处获取知识那是极为困难的。《乡射礼》从主人戒宾开始,到射礼结束,完完全全的为人们展示出了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解读,和君子之争的形象表现。从戒宾始即展示了中国人的高尚品德和崇高气节。“乡射之礼。主人戒宾。宾出迎,再拜。主人答再拜,乃请。宾礼辞,许。主人再拜,宾答再拜。主人退,宾送,再拜。无介。”主人在乡射礼开始准备时去到宾的家里去告请。宾出门迎接,行再拜之礼。主人以再拜之礼相答,然后邀请宾参加射礼。宾推辞一次后,接受邀请。主人行再拜之礼致谢,宾再拜相答。主人告退回射宫,宾行再拜之礼相送。乡射礼不设辅宾的陪客。以上的你来我往中,彰显出体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理念,为中国人的体育建设提供了方向。

婚姻嫁娶。同样为当代中国普遍实行西方婚礼的现状提供了一条道路。“昏礼。下达,纳彩用雁。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又几。使者玄端至。摈者出请事,入告。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当阿,东面致命。主人昨阶上北面再拜。授于楹间,南面。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婚礼的时候,男家请媒氏到女家下达提亲之意,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派使者献上采择之礼,用雁作为礼品。举行纳彩的仪式,主人要在室户西边为神设席,席头朝西,席的右边放着供神凭依的几。男家的使者身穿玄端服,来到女家大门外。女家的摈者出大门请问使者为何事而来,然后入门禀告主人。主人穿着和宾一样的服装,到门外迎接,向宾行再拜之礼,宾不答拜。主、宾拱手行礼后入大门。走到庙门前,主、宾再次拱手行礼后入门。其后,主、宾三次拱手行礼,走到阶前,主、宾三次互相谦让。于是主人先从东阶上堂,以为宾的先导,上堂后面朝西而立。宾从西阶上堂,在屋正脊之下处站立,面朝东,致纳采辞。主人在昨阶之上,面朝北行再拜之礼,再在两楹之间接受宾的礼物,宾主都面朝南。礼毕宾下堂,出庙门。主人走下昨阶,将雁交给家臣中的长老。婚礼以纳彩开始,男女方互相交互往来,并非后世所说男尊女卑的婚姻状况,同样为后来的婚礼提供了积极的范本。

朋友交往。见《士相见礼》“挚,冬用雉,夏用腒。”对于不同的季节所带的礼物也不同。人与人之间,真诚为重。“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曾子对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总结。《士相见礼》虽讲述士与士之间的交往,后续也增加了大夫与士、大夫与大夫、士大夫与君主之间的交往,但总体是主人与宾客身份的交往。无论身份高低,进入主家皆为客。主人尽地主之谊,客人谦虚谨慎。人的社会性在士相见礼得到展现。《仪礼》在民间盛行数千年,教化民众、敦厚人伦,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开始,因政府经费紧缺方才停止。

儒家对道德的陈述,由历史上多为儒家学者共同成就。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基本方向,此后由孟子、荀子等后人逐渐完善。儒家重点在善性道德,是可以统筹人与人之间互相交际的行为框架。“修身及家,平均天下”儒家学说整体以修身放在第一位的道德,一切制度形成的根本都在于自身端正。将道德放在首位并发扬光大的人,才具有成为圣人的特征。圣人乃是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到了至高水平的体现。“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道德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身体不完备,甚至连人都不能算上。

《仪礼》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礼学经典,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 《仪礼》材料来源甚古,而且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应有尽有,就像描绘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幅画卷,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其次,此书事无巨细地记载了古代宫室、旌旗、服装、饮食、丧葬制度,以及各种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等,考古学家每每要用它与考古遗址及文物相印证、阐发。

第三,这部书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古代词汇,语言学家经常依靠它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材料。

第四,这本书包含了许多关于古代宗法制度、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信息。例如,丧服篇,对宗室制度的形式和细节做了最详细、最权威的阐述,这是宗室制度理论形式。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特点。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殷、周为源头。殷王朝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其物质文明令人惊叹。不幸的是,殷族思想相对落后,以鬼统治人类,《礼记·表记》说“股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谓一语中的。今天所见的十几万片殷代甲骨多是贞卜之辞,便是明证。周人在继承了殷人文化的同时,在统治社会发展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越,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行为的一切,全部纳入了礼乐的范畴,在道德观念和制度层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使社会从鬼神治理走向礼乐治理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礼记·表记》用“周人尊礼”来概括周代文化的特点,高度符合。这是周朝人超越殷商人之处,也是周人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从学术上看,礼仪包括礼仪和礼节两个方面。礼仪是指仪式的表现过程和物质形式,包括人物、仪式、礼器、服饰、辞令、场所等。礼仪是用来操作的,它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处处按礼仪行事,否则不能称之为礼仪。礼义是指制作礼仪的人文内涵,设计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深刻的含义。礼仪是礼仪的灵魂和精神内核,礼仪是礼义的外在形式和展现。没有礼仪的仪式是没有意义的繁文缛节,近乎游戏。因此,古人非常重视礼义,《礼记·郊特牲》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孔子也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玉帛、钟鼓不过是行礼的器具,礼的可贵,在于它的深刻而又广泛的礼义。礼器和仪节可以随时势的发展而有所更改变化,但作为礼的内核的礼义,却是历久弥新,生机盎然。例如,被称为“冠礼”的成年礼,原本是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儒家对这种旧俗进行改造,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使之变成文明时代的成年教育仪式。到宋代,冠礼的礼法已有较大变化,但它强调一个男子成年后对家庭、社会责任的自我认知感。进入近代社会后,冠礼被废除了,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相当多的青年人没有成年后的责任意识,对家庭、对社会没有肩负责任的使命感。最终,人们终于再次注意到古人设计和推广冠礼的远见卓识,也出现了不少有识之士转而到《仪礼》一书中寻找智慧。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黄昏时抢夺的习俗在氏族时代盛行。进入文明时代后,逼婚现象几乎消失,但黄昏结婚的传统在社会上依然流行。儒家悄悄地对此进行了改革,将黄昏时分解释为阴阳交汇,将亲吻解释为阳到阴,将婚姻的含义解释为两个姓氏的婚姻,从而保留了婚姻的外部习俗,但将其升级为新时代的婚姻仪式。

“礼”存在的意义即为修身,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从夏商的以暴治国以来,中国人民发现了不约束自己的后果,所以周朝开始才从道德层面开始对人们加以约束,周公制礼作乐看成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创举。以《丧服》为例,首先按照死者距离自己的远近亲疏分成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从斩衰开始便有了服丧的要求,身体和头部要穿用麻做的首绖和腰绖,粗糙的丧杖和绞带。斩的意思就是让衣服边侧的断口露着,不去缝合它,用来表示内心的悲痛。首经的粗细约等于一握,麻的根端在左耳上,绕过额、颈,麻的末端压在根上,将首经的粗细减去五分之一,就是斩衰的腰经。齐衰之服的首经,粗细与斩衰腰经的一样,再减去五分之一,就是齐衰的腰经。大功丧服又次一等,首经与齐衰之服的腰经一样粗细,再减去五分之一,则是大功的腰经。小功衰服又次一等,首经的粗细,等于大功腰经,再减去五分之一,才是小功腰绖的长度。缌麻是五种丧服当中最轻的一种,其首绖的粗细与小功的腰绖相等,减去五分之一则是缌麻的腰绖。而服重丧必有苴杖,用桐木制成,有以身体原因而用杖的,有以嫡子身份服丧而用杖的。也有因为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能用杖的。总之,丧礼完整了记载了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实行规格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核。除《丧服》外,《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等一種规制中,无不体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完整的记载了各种礼制的实施规范,为现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寻找展示出了独特的见解。

《仪礼》是礼的本经,故又称《礼经》,在“三礼”中,成书最早,而且首先取得经的地位。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它对中国人民的启示的巨大的。在中国5000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仪礼》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时至今日,我们理应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善待古昔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彭林.仪礼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彭林. 《周礼》《礼记》《仪礼》与儒家的人文关怀[J].孔子研究,2022,(6):5-14.

[3]刘芸迪.《仪礼》札记三则[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101-104.

[4]彭林.仪礼“两次转型说”理念下的复原探索[J].孔子研究,2021,(6):5-22.

[5]樊华杰.《仪礼》乡饮酒礼研究下载[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

付英琦,男,汉族,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猜你喜欢
仪礼中华文化礼仪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