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2024-02-03 13:33:52朱剑
江西教育C 2024年1期

朱剑

摘   要:口语表达既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说的内容、说的方法,还要合理地选择表达内容及表达方法。本文提出,要基于整体性原则,建构体系化的训练;基于互动性原则,凸显具有即时性的交互;基于实践原则,强化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社会需要   交际素养   相互交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口语交际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形成现代社会公民最基本的交际意识。在口语交际中,学生既要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也要在清晰的思路中做出判断(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说怎样的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口语表达、阅读、写作同视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了传统教材内容的范畴限制,将互动和交际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基于整体性原则,建构体系化的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以科学方法为基础,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展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全面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口语能力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训练的路径和方式也较为复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应设置不同的层级和维度,在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层进阶,推动教学的进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统筹把握口语交际的维度,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横向展开的方式,确定各学段的教学重点。比如,针对第一学段学生,教师可以从口语交际的基础和前提入手,关注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和具体目标,明确口语交际的策略和训练要素,从而构建出系统化、层级化的训练体系,把不同的训练点合理有序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鲜明的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地从“说的方式”入手,要强化口语交际中“听”和“说”的交融,保证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针对第二学段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简要复述对方表达的整体大意。针对第三学段学生,教师可以对聆听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认真且有耐心,提升转述的精準性和简洁性。

通过这样的规划和构建,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让学生在有规划、有层级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于互动性原则,凸显即时性的交互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口语交际”的重点放置在“口语”上。对学生而言,口语交际的难点在于具有互动性的“交际”上。这种交际不仅包括双方的彼此互动,还包括所有生命主体在信息和情感上的多维互动。因此,教师要走出思维的桎梏,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扩展为“基本的听说意识”“合适的交流意识”“恰当的待人接物意识”以及“与他人协同合作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彼此交流、相互交融,是主观意识的必然状态。这一过程,依赖于吸收信息的“听”和输出信息的“说”。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下,表达者将有价值的信息转化成语言编码,高效而快速地输出;而聆听者则需要在心领神会之下,通过转化,将信息先储存在自我意识之中,再做出即时回应。两者之间的交互,主要取决于对信息编码的构建和解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倾听状态与表达状态,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交际状态。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要求学生针对教材中罗列的三种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说一说在遇到类似经历时自己是如何做的。很明显,在这一要求中有两个较为鲜明的“交际”价值点:一是针对具体的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需要学生从“说”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二是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遭遇,自己又是怎么做的,需要学生具体描述自己的经历,罗列自己的做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梳理遭遇的具体内容,还要提炼出做法的要点,进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以教材提供的第三个素材为例: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板块:首先,从“说”的角度出发,基于素材内容,组织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爸爸“和孩子一起下象棋”“周末带孩子看电影”“爬山”等事例,提炼出这位爸爸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陪伴孩子”的主题。其次,紧扣父母“陪伴”带来的好处,对这位爸爸的行为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再次,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交流模式,具体分析这样做的好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自己真实的感受。最后,从“听”的角度表达对这位爸爸做法的建议,同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让自己不再是一个机械的聆听者和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一个评判者。

这样一来,教学过程就不再局限于学生“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而是将“说”与“听”进行融合,让表达者和聆听者相互交融,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表达素养。

三、基于实践性原则,强化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语文教学,教师不能停留在所谓的概念认知层面,要将语文知识、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认知等多个维度统整起来,在鲜活可感的情境中,进行具有交互性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身心浸润于真实的场景,不断巩固学生的表达能力、迁移运用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增强口语交际的意识,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内在的语言习惯和意识都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紧扣编者设定的交际要素,创设鲜活典型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借助评价的方式进行反馈。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口语交际:转述”为例,编者要求学生在“转述”时能够弄清楚转述的要点,关注转述过程中人称的变化。虽然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但是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此,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动物森林”召开动物大会,虎王要求小兔作为通信员,将会议的要求以转述的方式通知每一个动物,但小兔几次转述都发生了错误,导致会议几次延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让学生认识到转述的重要性,在反思小兔转述错误原因的过程中,关注重要信息。其次,师生共同研究,明晰错误的根本原因。最后,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如转述篮球比赛地点更换的通知等。

总之,口语交际是一项要求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言语实践活动,教师要遵循口语交际的整体性原则、交互性原则以及实践性原则,遴选与之匹配的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习元素的开发[J].亚太教育,2022(12):151-153.

[2]查花蕾,易进.小学低段独白类口语交际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5):43-45.◆(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新河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