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爬山”岂能无痛

2024-02-02 22:30:15彭馨可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天梯扶梯爬山

彭馨可

近日,多处景区出现“别样风景”:一道道“天梯”纵贯山峦,自动将络绎不绝的游客送上山巅。表面上看,扶梯代步让体力不佳的游客轻松实现“无痛爬山”,饱览美景,是一剂贴心的良方。但我认为,“无痛爬山”虽有益处,但仍应谨慎对待,不宜盲目推广。天梯捷径直通山巅的方式,貌似“无痛”,其实有着不少痛点。

首先,“无痛爬山”,“无痛”了游客,却“刺痛”了自然。

登山步道往往曲折,一方面是因为要避开树木山石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便利攀登并享受到曲径通幽之趣。但是登山扶梯是直上直下的,施工时必然要砍伐大量草木,要平整地基,如此便会对山体及自然生态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此外,建造大型扶梯时,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运输工具。在阵阵轰鸣声中,一座座崭新的扶梯建起,但随之倒下的是许多原本自然生长的树木,嘈杂的环境也会影响山中生物的生存。为了游客省力就大兴土木破坏环境,实在得不偿失。真爱自然,就要以呵护环境为第一位;真的需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就应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而不是“乘扶梯直上九万里”。

其次,“无痛爬山”,图一时之方便,却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游客中想省力的绝非少数。人群涌向窄窄的扶梯,脆弱的支架需撑起千钧之力。如果景区对扶梯质量把控不严,偷工减料,以侥幸之心应对潜在的风险,一旦发生塌陷,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如果扶梯过长太陡峭,若是有一人跌倒,便极易引发多米诺效应,造成严重的踩踏事故。看似为“弱势群体”打造了“无痛登山”这一贴心服务,但是不少景区接待能力有限,配套设施也不齐全,面对涌入“登山扶梯”的“滚滚洪流”,有可能引导组织不力,后期服务缺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此外,“无痛爬山”的过度推广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精神背道而驰。用脚爬山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锻炼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还能磨炼人的意志和耐力,是有利身心健康的全民健身运动。但如果所有的景区,无论山陡峭抑或平缓,都为“取悦大众”而建造扶梯,打造登山舒适圈,那么原本打算用脚登山的人也会放弃,转而走上“无痛”的捷径。这不是我的想当然,更不是危言耸听。君不见地铁站里,窄小的扶梯上挤满了乘客,而宽阔的步梯上看不到几个人在走。过度取悦客人,背离了服务行业的初心,走进了消费逐利主义的死胡同。因此,景区扶梯建设应该受到严格把控,不宜随意给山体铺设扶梯。已经建了扶梯的景区,应通过差别收费等方式鼓励游客选择步行山道,防止游客被动陷入“舒适圈”。我们倡导旅游服务“有温度”,但我们拒绝对游客娇惯“无尺度”;我們提倡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但我们拒绝“媚俗化”“消费化”陷阱。“山有棱,才能壁立千仞”,唯有用脚丈量,才是真正的观景游览。邓小平七八十岁时仍坚持步行上黄山,这份体力与毅力的双重胜利,感染了多少人。

诚然,“无痛爬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轻松地看到山上的景色,体现景区对老人、残障人士、孕妇等不便行动的群体的人文关怀,是由“让游客玩”向“让游客玩好”的积极转变。可一旦滥用,就可能导致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运用不当。我们应当以发展、全面和谨慎的目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多一份斟酌与考量。

总之,谨慎对待“无痛爬山”,方能真正利民。(指导教师:黄翠)

【简评】本文标题“‘无痛爬山’岂能无痛”,即作者的观点,旗帜鲜明,态度明晰。具体行文时,作者以“破坏山体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有悖全民健身精神”等为立足点,论述了“无痛爬山”的三大痛点,且层层深入,所论发人深省。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深刻,表达到位,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猜你喜欢
天梯扶梯爬山
拆梯人和扶梯人
百丈天梯上层云
南风(2021年35期)2021-12-03 11:55:28
玩“火”男人蔡国强的还乡“天梯”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10
尼阿多天梯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6
安全乘扶梯
难忘那次爬山
爬山
爬山
乘扶梯
好孩子画报(2016年6期)2016-05-14 09:54:26
有趣的爬山
小主人报(2016年3期)2016-02-28 20: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