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受到读者和影视制作人的喜爱。将科幻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不仅可以通过视觉和音效效果展现出小说中丰富的科幻世界,还可以吸引更多观众进入科幻领域。然而,科幻影视改编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电视剧版《三体》的播出颠覆了大众对中国科幻影视剧以往的认知,使它直接站上了豆瓣口碑剧集榜的前列,让圈内的从业者看到了中国科幻影视剧的新起点和新成就。因此,本文以电视剧《三体》为例,探索科幻影视改编的难点和挑战,分析电视剧《三体》在改编过程中的创新,为今后的科幻影视改编提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三体》;科幻影视改编;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08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28
科幻小说的改编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1910年,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首次改编。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它的改编作品甚至达到了近500部,使得科幻小说改编成为影视改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1]。2019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成為当年最火爆的现象级电影,被认为是打开了中国科幻之门,让中国科幻“未来可期”。除此之外,目前中国影视界中,科幻影视改编的作品,不管是被群嘲的《上海堡垒》,还是喜剧片《疯狂外星人》,都没有呈现出非常好的效果。刘慈欣的《三体》系列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瑰宝,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国内外都非常高。这部作品的改编一直备受关注,并成为广大读者和科幻爱好者热议的话题之一。近年来,《三体》的改编尝试在科幻影视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首先是动画版《三体》,虽然动画改编的收视可能不如其他热门题材,但为《三体》的影视化尝试打下了基础,随后电视剧版《三体》在万众期待中播出,取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这意味着中国影视剧在科幻领域的突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对其改编在科幻影视改编方面所做的尝试进行探索,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三体》影视改编为何难以实现
(一)不懂科幻
《三体》影视改编之所以难以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缺乏对科幻文化的理解和感情。中国科幻文学在历史上经历了起伏,尤其在限制时期科幻文学发展受到阻碍。这导致了在中国影视界处于主导地位的人群普遍对科幻文化缺乏深入理解和情感[2]。缺乏对科幻元素和科幻受众心理的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内人士需要加深对科幻文学和科幻影视的理解,研究科幻元素和科幻受众,更好地开发具有科幻特色的作品。
中国电影院校教育的取向。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类型片(包括科幻片)往往受到排斥,导演群体对类型片持有偏见。科幻片作为一种强类型片也受到了影响。然而,科幻片本身需要符合类型片的框架,以便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实现商业成功。要拍摄好科幻片,需要接受其类型,并深入研究这种类型,而不是试图拍摄所谓的“反类型”作品[3]。
尽管《三体》影视改编面临诸多难题,但也有成功的科幻影视作品可以作为借鉴。例如,《流浪地球》的电影化就实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并获得了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导演郭帆本身对科幻题材怀有内心的热爱,并且尊重科幻片的类型规律,不断学习国际同行的制作经验。这种叙事方式可以降低观众的阻碍,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欣赏科幻作品。
(二)实际改编的困难
在科幻领域的大背景之外,回到《三体》的原著本身,改编这部作品也确实存在许多难点。这些难点并非仅限于拍摄或者视觉呈现方面的技术困难,而更多地涉及编剧技巧上的挑战。
改编作品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保留原作基础上,将其转化为适应不同媒介和现代观众的形式。首先,他们需要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在维持对原著忠诚的同时,加入新元素或者创造出独特的风格。改编者需要在尊重原著和展现个人创意之间取得平衡。同时,角色的塑造对于科幻影视改编来说至关重要,一个角色是否饱满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深度。改编者需要决定哪些角色需要保留,哪些需要调整,并且如何选择合适的演员来扮演这些角色。这需要对原著的理解以及对扮演者的综合考量,以确保角色的魅力能够准确传达。此外,由于不同媒介形式的差异(如小说到电影、电视剧到舞台剧等),故事结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改编者需要思考如何将原作的情节和主题转化为适合新媒介的形式,并且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4]。
《三体》原著中还存在许多抽象的概念,如三体人的外貌和歌者文明的具体设定缺乏详细描述。虽然这种抽象性在小说中对读者而言可能是一种优势,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但在影视作品中,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因为避开这些关键问题是无法接受的。改编者在将原著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二、《三体》的影视改编探索
(一)出色的改编技法
1.极高的原著还原度
在所有关于电视剧《三体》的好评中,你都能看到影响观众判断的重要因素,是剧版对原著的还原。某种程度上,电视剧版《三体》的很多优缺点,都与剧组人员的改编态度相关。《三体》剧版几乎在用一种朝圣的态度,来改编这部作品。剧中人物的台词、行为、重要场景的刻画、剧情的高潮点设置和整体故事的走向,都在一比一复刻着原著中的设计。
除了近一比一对原著的复刻,电视剧《三体》的剧组人员在影视化的过程中,还融入了大量更符合时代背景的细节,同样是改编刘慈欣作品的《流浪地球》中,这一点也可见一斑,当然两者有所区别,《流浪地球》的细节刻画是为了表现出一个可信的未来的世界。但《三体》中的细节并非为了“未来感”,而是为了还原2007这个早已过去的年份下的“现实感”。例如,在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远景和大全景的镜头,听到“北京奥运会正在热烈筹备中”这类的新闻播报,这些都没有在原著中被描写出来,但剧版通过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细节的添加,呈现那个时代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再比如你能在一些稍纵即逝的镜头中,看到尚未详细完成的如今负有盛名的建筑物。偶尔地,也能看见史强用刚刚上市的“诺基亚”手机玩小游戏。叶文洁给孩子们看的动画是当时风靡全国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添加大量细节来达到还原故事背景的做法,是一种“笨方法”,尤其当这个故事背景是在过去,因为大家过去的时代是大家走过的,总会有人记得当年的这样那样的细节,就算剧组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将当年的每个信息都还原出来,当观众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就会导致他们出戏,说出不符合现实的话来。所以对细节的追求几乎是一个“无底洞”,电视剧版《三体》在细节方面做出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但仍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例如,比如《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出现虽然给人一种过去的熟悉感,但这部动画2006年9月5日开播,播出89集后停播[5],2007年3月28日复播后完播来推算,当时电视台播放的应当不是这部动画了。当然,这些细节上的小问题并不能影响它整体的优秀,《三体》对过去岁月的呈现,还是能让人相信整个故事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海量的经过严谨推敲的细节,仍然使本剧呈现出来的2007年有着很强的说服力,这些细节共同地支撑着剧集中的故事,为其赋予更厚重的质感。
2.出色的人物塑造
虽然刘慈欣在今天基本已经是大众认知中的“中国科幻第一人”,但在他作品中那层出不穷且震撼人心的点子与毫无拘束的想象力下,人物刻画的扁平与情感描写的薄弱,都是一直以来存在问题。在《三体》原著中,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对叶文洁的奇特经历和情感转变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但是,汪淼和史强却被当作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只完成了最简单的戏剧作用,完全没有体现出角色独特的魅力,而在剧版,对两人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个人语言特色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不同的载体应当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刘慈欣可以把每个人都当作自己小说中的工具,因为他可以通过不断地向人物外部抛出足够多的信息来掩盖这些缺点。但电视剧作为连贯的视觉化表达艺术,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人物立不住,故事也会相应崩塌。整体上而言,《三体》剧版对于人物的刻画是远超小说的,尤其是对汪淼和史强这两个角色。张鲁一通过极为到位的表情控制与情绪演绎,赋予了汪淼这个角色许多原著中不具备的丰满色彩,他非常出色且到位地诠释了汪淼这位学者,在面对“物理学不存在了”这个宏大命题时,从怀疑到恐惧,从恐惧到绝望,在“宇宙闪烁”下完全崩溃,进而万念俱灰的全过程[6]。到这里,汪淼这个角色是完全立住了。他不再只是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真正成为那个史强在几百年后都值得怀念的人。
与汪淼相比,剧里的史强是一个更大的惊喜。于和伟的演绎是令人惊叹的。他非常出色地把握住了史强这名角色最让人感到有魅力的地方——粗中带细,有着无比强大的坚定内心,又具备深刻的洞察力,每时每刻都给人安全感。从剧版史强与汪淼的初见面开始,于和伟所饰演的史强,就一直在以蛮横的、“混不吝”的话语,在“精明”地引导着汪淼的行动。而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于和伟又很巧妙地将这种功利性极强的伪装一点点卸下,最后在史强与汪淼于卤煮馆中的一次对话中,将他的真诚与坚定完全展现了出来。汪淼与史强之间关系的细微变化,从原著中几大情节的粗略转换,变成了剧版中的行云流水的自然[7]。这些让人感到角色身上有着强烈人物弧光的情节在剧版《三体》中有很多。
3.舒畅的故事情节填充
原著《三体》与大多数小说在叙事上的节奏不同,它的情节几乎不是一条线,可以说是非常跳跃,大多数剧情信息都集中在对叶文洁对红岸岁月的回忆中,以及通过“三体游戏”展现三体世界等重要信息,“现实的”当下的剧情非常少,甚至是不完整的,剧情带着读者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现实以外的地方,但明显对电视剧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叙事节奏。所以电视剧《三体》在这方面做了改变,让现实的当下的故事情节得到补充,给整个故事一个舒畅的节奏。在对汪淼和史强这两个角色现实生活的形象塑造的同时,也强化了现实的剧情线,使得现实中的情节成为主干,以它为基础,继而串联起过去的故事和三体游戏。
(二)先进的数字技术:想象到影像
随着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电影收获了不少票房,在画面特效的制作上,明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宇宙航行、地球离开太阳系等壮观场景都能被成功地呈现。但国产电视剧中却鲜有这些大制作出现。一些好剧虽可以说富有想象力,但却因为没有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画面粗糙,常常讓人出戏。而在剧版《三体》中,这种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创作团队精益求精的要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许多原著中充满想象力的场景都以影像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让观众仿佛真进入了三体的科幻世界,感受极致的震撼。如CG、动作捕捉、面部捕捉等特技得到了深入的应用[8]。剧中呈现了三体行星的宏伟景观,包括引人注目的巨型水晶结构和复杂的地形,展示了三体文明的独特之处。连三体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也被塑造出来,让玩家沉浸式探索并理解三体星球的文明,令观众耳目一新。这些科幻画面旨在营造独特的科幻氛围,展示原著中所描绘的宇宙奇观、未来技术和外星文明的想象力,给观众带来震撼和视觉享受。
(三)更深层次的主题提炼
对哲学的深入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触发,是剧版《三体》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它以扩展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探索人类的存在、科技进步和环境问题等主题,来达到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和人类自身困境的深思的目的[9]。在《三体》中,地球面临毁灭的危机,这与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也在剧中被多次提及,且成为“降临派”和“拯救派”的立场的主要冲突。借助两个派别争论的剧情来探讨这些问题。此外,《三体》中三体人企图通过使人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来打败人类,正是揭示了当代人类面临许多存在主义困境,如人的自由意志、个人的探索和对宇宙的无限探索等问题。《三体》通过宏大的故事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引导观众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而非简单给出答案。史强一句“虫子从来就没有被消灭”再次强调人类的脆弱性和困境,以及对挑战和未知的正面回应。它提醒观众在思考人类前进的道路时要持有清醒而谦逊的态度[10]。
几乎没有人会真正拒绝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科幻影视改编近些年的热度,也侧面表现了大家对优秀改编的期待和渴望。观众会抵触的是差强人意的改编,比如口碑不佳的动画版《三体》。而电视只有有意识地这样去创作,扩写人物、改编情节,才能让一部与“小说”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的“电视剧”,有更丰满的角色与更舒适的故事节奏。剧版《三体》拥有的以上闪光点,让本来就等待科幻影视精品剧出现的中国观众看到了新的希望。这种既不脱离原著又进行合理影视化的改编,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孔亮.大脑成像让广播剧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科幻小说《三体》的改编说起[J].中国广播,2020,(08):40-43.
[2]知力记者.科幻是一种生活方式——刘慈欣、王晋康、超侠名家访谈[J].知识就是力量,2018,(11):46-47.
[3]路遥.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经典化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8,(9).
[4]潘天波.微媒介与新消费主义:一种身体的想象[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7):145-150.
[5]陈旭光,张明浩.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意义、功能及其实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 42(05):93-98.
[6]周涌.影视剧作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7.
[7]陈海龙.面向未来的文学和人类学:科幻文学——现实、虚构、想象三元合一[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8]白帆.论科幻文学的影视化转型——以《流浪地球》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9]王惠.《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J].电影文学,2019,(16).
[10]王雪明,刘奕.中国百年科幻小说译介: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15,(6).
作者简介:
梁燕,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领域(电视编导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