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02-02 13:11张绍轩
今古文创 2024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程小骄  贝金兰

【摘要】在如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东海水晶雕刻艺术,它代表着雕刻文化的传承,包含着一种独特雕刻技艺的经验与特点。文化传承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所在,而非物质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因此,如何促进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和创新发展,是最需要解决的命题之一。本文基于中华文化视角中雕刻文化的具体传承机制,分析东海水晶雕刻艺术面临的传承与发展困境,探索传承和发展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有效路径,为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27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1641008Z)。

一、引言

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主要流布于江苏东海县,利用天然水晶丰富的包裹体特点,采用借景、借色、借形、虚实兼并和圆雕、浮雕、透雕、反雕、阴雕、阳雕等雕刻手法,结合使用局部喷砂、镶嵌点缀及光线调配等技艺,通过与各种材质结合,不断传承其文化内涵与外延,创作出各种不同艺术效果的作品。

水晶雕刻工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始于西汉,距今约两千年以上,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然水晶视为稀有特种非金属矿产品,作为国防战备物资,对水晶的管理、开采、收购,水晶雕刻基本停滞。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东海水晶雕刻艺术工艺品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东海水晶雕刻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21年5月24日,东海水晶雕刻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令人遗憾的是,东海水晶雕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却并不高,且面临的传承困境同样明显,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全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为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梳理和分析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探索传承与发展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有效路径,为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真正走进世界视野,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局面添砖加瓦。

二、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与文化

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与雕刻文化密不可分。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作品蕴含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2]

(一)东海水晶雕刻艺术

水晶雕刻是继石雕、玉雕之后又一传统雕刻技术,雕刻手法与石雕、玉雕较为相似。在源远流长的雕刻文化中,木雕、石雕、玉雕最先起源于河姆渡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是中国文化中最先出现雕刻艺术,水晶雕刻与玉雕更是殊途同归。天然水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小到人物的头发、衣褶,大到人物的神态、表情,都需要雕刻艺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细化的雕琢,才能做到层次分明、整体和谐。

20世纪70年代,东海县大贤庄遗址出土了“水晶砾石刮石器”,距今约一万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水晶雕刻制品。汉代,东海县曲阳古城和新沂花厅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18颗鼓形水晶珠,造型别致,反映了两千年前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样式水准。1978年考古部门对连云港海州小焦山进行挖掘,在戴胜墓出土汉代两只水晶小饰品,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把它视作装饰品加以佩戴。[3]

(二)东海水晶雕刻文化

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水晶雕刻文化,水晶雕刻文化的不断升温,奠定了东海成为“文化晶都”的地位。2009年在江苏省所有建制县中,东海县唯一捧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桂冠。“务实、包容、创新、开拓” 的新时期 “东海精神”更加诠释了水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晶雕作品契合佛家文化理念。天然水晶晶莹剔透、纯净无瑕,与佛家提倡的“空”“透”理念契合。佛家文化向来强调“净”“静”,东海水晶雕刻艺人在创造水晶雕刻艺术作品时心无杂念、清静无为,与佛家文化理念吻合。优秀的晶雕作品能让人心神宁静、心态平和,因此,人们总喜欢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区域摆放雕刻精致的水晶雕刻作品,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陶冶情操。

2.晶雕作品注重吉祥文化渗透。在古代,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注重将吉祥文化注入玉石之中,到了现代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其寓意。其实不光玉石雕刻作品注重寓意,水晶雕刻作品也一样。水晶雕刻艺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将爱情、长寿、幸福、富贵、如意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融入水晶雕刻作品中,寓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晶雕作品融入古诗词文化意境。古代诗词人对水晶喜爱可见一斑。曾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人们认为这里的“玉英”是指“水晶”;亦有司马相如以“水玉磊珂”形容水晶外表之华丽。水晶雕刻历史悠久,在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皆有大量篇章赞咏。李白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苏轼有“水晶盘莹玉鳞赪”,范成大有“水晶帘箔万花钿,听彻南楼晓箭”等,这些古诗词既描绘了水晶的自然之态,也充分展现了晶雕作品文化的精髓。

三、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東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与发展态势

青年人是时代的未来,但是在如今的时代,水晶雕刻在现代青年人的视野中还是没有占据一席之地。经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在连云港市的青年人对于水晶雕刻艺术的了解远不如中老年一辈。调查数据显示,52.86%的人对东海水晶雕刻艺术有所了解,47.14%的人不了解;48.1%的人认为东海水晶雕刻的产生是因为连云港东海县丰富的水晶资源,51.9%认为东海水晶雕刻的产生与东海县的水晶资源无关。

从历史的角度看,水晶雕刻技艺是在三大雕刻技艺之后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发展历程明显短于木雕、石雕、玉雕,在2021年5月24日,水晶雕刻(东海水晶雕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34。[4]2021年9月18日,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获得“水晶雕刻(东海水晶雕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5]

从中国(世界)首枚“东海水晶”邮票全国首创发行,到东海成功举办十五届水晶节,与水晶雕刻艺术相关的活动不断上演,同时,以水晶为题材的影视、戏剧、诗歌、散文、美术、书法创作更是如火如荼。

(二)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价值已获得全面认可,然而,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冲击下,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1.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人才匮乏。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人才。然而,目前江苏东海县水晶产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从事水晶工艺品创作及雕刻人才约7000人,但其中拥有精湛技术的从业者很少,雕刻技术精湛的青年人更是凤毛麟角。[6]

2.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播力度不够。为促进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播,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自1991年开始,东海连续举办了15届水晶节,2023年将举办第16届水晶节,有效促进了经贸合作、推动了文化交流,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2011年创办了《东海水晶》杂志社,并于2017年与《中国宝石》出版发行商合作宣传东海水晶,提升了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但总体来说,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其传播的广度和力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东海水晶雕刻艺术创新不足。由于受到制作方式的限制,东海水晶雕刻主要以私人家庭小作坊和工作室的形式存在,生产和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东海水晶雕刻作品一直沿用中国传统图案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神话故事、谚语等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创新,难以满足如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尽管近年来创作取材的外沿在扩大,如陈列在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二楼精品展厅里的晶雕作品“高昂发展的龙头”,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并将本土元素穿插其中,深得人们喜爱,但这样的作品数量极少,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四、传承与发展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有效路径

(一)借力互联网传承和传播东海水晶雕刻艺术

21世纪,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再完全适用于今日。互联网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压力,但也蕴藏着更多机遇。当代青年接触社会最多的方式便是通过互联网,而青年也是这个时代的庞大群体,他们是直播、短视频的最大受众群体。结合互联网传播东海水晶雕刻艺术更有助于让青年了解东海水晶雕刻文化,让更多的年青人关注和重视东海水晶雕刻艺术,有助于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宣传,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媒体融合带来无边界开放,产生了各式美学之变,东海水晶雕刻艺术宣传人员需学习媒体知识,用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与各式媒体联动宣传,并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到更多热爱东海水晶雕刻文化的群体,吸引更多人来传承东海水晶雕刻艺术。

(二)发挥政府力量推动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发展

东海水晶雕刻艺术本质上是技艺,以传承人的时间、物质为支撑。东海水晶雕刻技艺传承多为师徒制,师傅要将水晶雕刻技艺系统地传授给徒弟,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徒弟來说,学徒期间经济上的回报是相对较少的,这也是当前很多年青人不愿意学习水晶雕刻技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东海水晶雕刻艺术要传承,还要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来说就是追求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机械化。然而创新与机械复制又使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不可避免地面对本身的灵韵与纯正性和机械工业的泛滥之间的矛盾,技艺性的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保留着人们交流发展的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因此,各级政府应平衡好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人的付出成本与回馈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意蕴与机械化的空泛之间的关系,以支持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和持续发展。

(三)注重学校教育培养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传承人

积极拓展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渠道,打破现有的单一师徒制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培育人才的功能,让东海水晶雕刻艺术自然走进校园。在幼儿园、中小学学习阶段,可以在美术等课堂上介绍东海水晶雕刻艺术,也可邀请孩子实地参观东海水晶博物馆,让孩子感受水晶雕刻艺术的美和神奇,将水晶雕刻的种子撒在孩子的心底。在职业教育阶段,政府可以鼓励中等专科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专门人才,如1996年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水晶雕刻专业,二十多年来,为培养地方水晶雕刻人才做出了不懈努力,但因为市场因素,该专业在2020年左右被取消了。因此,政府在鼓励学校开设相关专业的同时,需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大学教育阶段,建议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水晶雕刻艺术,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提高相关专业(如雕刻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学生成为水晶雕刻传承人的可能性。

(四)挖掘文化元素促进东海水晶雕刻高质量发展

水晶因其晶莹透明、温润素净而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是吉祥之象征。水晶文化历史悠久,古人曾赋予它一串极富美感的雅称:水玉、水精、水碧等,还认为它可以带来幸福和长寿。历来人们也相信水晶代表灵性和智慧。接触水晶能够提高灵性,增长智慧。20世纪90年代,曾在东海从事过多年水晶雕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水晶雕刻第一人仵应文创作了水晶《三教九流图》,雕刻技法多变互应,文化内涵丰富,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7]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

作为新生代水晶文化创意艺术家,东海县淞圣水晶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单江红将传统的佛像、仕女动物题材融入水晶创作中,赋予水晶更朴实醇厚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如今许多雕刻大师纷纷投入到水晶雕刻创作队伍中来,他们正在不断发掘水晶文化内涵,致力于构筑东海水晶民族文化品牌。将国学文化优势转化为水晶文化创意成果产品,既有天然水晶外在的华美,也有厚重的国学文化内涵。富含国学文化元素的东海水晶是最好的载体,这样水晶雕刻艺术品会逐步转化为品牌优势,从而推动东海水晶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开发科技用途拓宽东海水晶雕刻发展领域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下改变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态势和工作路径,东海水晶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本草纲目》中记载,天然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等,还可以美发美颜,具有极其重要的医疗功能。另外,水晶具有特殊光学性质,水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普及水晶治疗法,推广水晶在医疗之中的应用是个重大的突破口。不同水晶颜色对于人的身体有不一样的好处。水晶能够除火、吸收阳性、阴性能量,启发灵性,帮助冥想。天然水晶具有“压电效应”,即与人体摩擦可以产生微弱的电磁场,具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将水晶融入医疗发展会让更多人关注到水晶和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今天设计者们还在根据水晶独特功能进行产品创意。例如水晶纽扣是否可以做手机上蓝牙耳机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发,树脂水晶眼镜的制作也在进一步思考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水晶发展融入现代科技中去将更有利于东海水晶做大做强,面向世界。大胆革新,与时俱进,紧跟时尚潮流,结合现代科技打造高档次、多样化的水晶雕刻产品,拓宽水晶雕刻发展领域,进一步弘扬东海水晶雕刻艺术。

五、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8]因此,非遗传承在今天有着深刻的意义。水晶雕刻艺术的存在贯穿中华发展千年,其传承与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只有博古通今,运用现代科技联合发展,调动好社会各界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为东海水晶文化的弘扬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周燕弟,荆翡.美蕴港城 妙手拾遗[M].沈陽:辽宁美术出版社,2018:63-65.

[2]郑燕.浅谈天然水晶雕刻艺术品的文化打造[J].天工,2019,(03):66-67.

[3]张守忠,胡利民.世界水晶之都——东海[J].江苏地方志,2019,(06):87-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10/content_5616457.htm,2021-6-10.

[5]第十二届中国·东海国际水晶节[J].宝藏,2013,(11):4.

[6]孙睿.筑梦雕琢之路[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0-12-02.

[7]徐勤飞.创新·标杆·名片——评读《中国东海水晶志》[J].江苏地方志,2019,(06):93.

[8]胡凤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张绍轩,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程小骄,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贝金兰,通讯作者,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