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五纪》研究综述

2024-02-02 13:11辛思佳
今古文创 2024年3期

【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一)》于2021年12月由中西书局出版,仅收录《五纪》一篇,学者们从文字释读、思想内涵、研究价值等方面对《五纪》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这些成果,按照其研究方向大致分为文字的隶定与考释、文本内容与思想内涵研究两大类。本文将尝试对学界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对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华简;《五纪》;出土文献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17

2021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一)》正式公布,仅收录《五纪》一篇。《五纪》全篇共有130支简,现存4463字,全篇基本完整。简文以洪灾泛滥,天纪失序开篇,讲述后帝修历五纪、确立天地神祇司掌、规范万貌德行和人事行用,以构建一个庞大复杂的天人系统,并最终实现天下治理目标。《五纪》始论历数,终归人事,结构严整,层次丰富,对于古代天文历数、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先秦思想史、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一)》研究成果发布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一些古文字论坛中引发了激烈讨论。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的论文共有二十多篇,发表在武汉大学简帛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文字学相关学术网站的文章及帖文更多。在整理报告的基础上,学者们在字词释读、思想内涵、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成果颇多。

一、文字隶定与考释

文字考释是研究出土文献的基础工作,是准确把握文献内容思想的前提。清华简《五纪》出版时整理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文字的隶定和注释,解决了许多疑难字词问题,但因为简文本身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再加上简文自身的残断,所以仍存在一些文字释读和训诂的问题。许多学者就整理报告中存在的字词释读问题展开讨论,切磋琢磨,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综合这些研究成果,下面就简文中对于文字釋读存在较大争议的疑难字词进行梳理。

简2“偁(称)  (攘)以  (图)”中“  ”字,此句也见于简102。对此字的考释多有异说,整理者将“  ”读为“攘”,但并不确信,在注释中给出了另一种释读意见:读作“让”,谓让德谦退,继而谋事。网友gefei赞同释为“让”,但训为谴让、责让,发生灾祸不详,先自罪自省而后图之。《清华简第十一辑整理报告补正》中,侯瑞华从声韵角度出发,结合文献例证,认为“  ”当读为“量”。网友“好好学习”也从声韵角度训释,认为应读为“良”为佳,“称良”即称举贤良。子居从文意出发,提出“  ”当读为“禳”,是禳灾之祭名。刘信芳赞同子居的看法。网友“心包”将“  ”读为“党”,认为“称党以图”指简文出现的后帝等人聚在一起商量谋划。侯乃峰从文义出发,提出将“  ”径读为“襄助”之“襄”,将此句理解为举用襄助者以谋事。陈民镇撰文指出以上各家观点都有缺憾,应将“  ”读为“曩”,曩昔也,认为“称曩以图”是“援古以图”的另一种表述,反映《五纪》篇的崇古倾向。

简3“又(有)港(洪)乃圼(弥)”中的“圼”字。整理者将“圼”读为“弥”,训为平定,止息。整理者没有给出该释读意见的证据,网友ee猜测整理者是从声韵角度分析,“圼”从“日”得声,与“弥”“弭”音都相近,ee认为此处读“弭”比“弥”更符合典籍用字习惯。“好好学习”认同从音韵分析读“弥”,但“弥”为及物动词,用在句尾不符合语法,“好好学习”认为“圼”应读为“匿”,如此在音韵和语法层面都畅通无阻。王宁结合文义考虑,“圼”字上面的“日”疑是“曰”的誤写,此字从土曰声,当是“汩”的或体,或作“淈”,“有洪乃汩”谓洪水乃得治理。苏建洲认为“弥”的声纽与韵部都与“圼”从“日”声不近,且文献中未见“圼”与“尔”或“弥”相通用例,苏建洲结合《说文》记载的古音及其他出土文献“圼”与“镇”相通例证,指出此句应读为“有洪乃镇”。张雨丝、林志鹏同样认为整理者释读意见声纽相隔甚远,他们提出将“圼”读为“尼”,尼者,定也,止也,“有洪乃尼”指洪水平息。侯乃峰就上述两组学者对声纽提出的质疑给予了回应,他赞同整理者意见,认为“圼”读为“弥”是毋庸置疑的。截至此处,虽然诸位学者对“圼”字的释读存在分歧,但对“又港”理解为“洪水”则无异辞。2021年新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二)》为解决此句释读问题提供了新材料,鲍彦东、薛孟佳的文章《清华简〈参不韦〉“唯昔方有洪”新解》详细说明了其中的“有洪”指共工氏,而非洪水。在此基础上,王宁提出应将“圼”读为“灭”,此句犹言共工之灭。苏建洲则坚持其释读为“镇”的意见,句意则改换为镇压共工。

简19“  (仁)为四正:东冘、南冘、西冘、北冘”中的“冘”。此段简文中首次出现的“东冘、南冘、西冘、北冘”统称为四冘,在简26—27、简38、简82—83、简97等处多次出现,“冘”是《五纪》篇的关键疑难字形,如何释读此字关系着对简文全篇的理解,学界存在着多种释读意见。整理者将“冘”读为“仲”。黄德宽结合了“四冘”在简文中的作用,与传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比较分析,证明了“四冘”就是文献中常见的“四仲”,二者只是同音借字,所指无二。程浩认为“四冘”是“四辅”之讹,一方面隶定为“冘”的形体“  ”在楚文字中多做偏旁,极少单独使用,郭店简“辅”字形体右部所从与《五纪》中“冘”字形十分接近;另一方面,将“四冘”解为“四辅”可与本篇的黄帝故事呼应,文义通顺。程薇认同程浩的释读,并在程浩释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五纪》篇的“冘”字是具有齐系文字特征的“甫”字异体。王宁结合声韵分析,提出“冘”是“尹”的通假字,“四尹”亦可能为“四辅”。贾连翔将“冘”读为“方”,早期文字“冘”“方”形近造成了讹混。子居认为“   ”从丿从用,应隶定为“甪”字,读为“陆”。“心包”认为所谓的“冘”或为“秭”字右旁之字,在诸文辞中读为“次”或“佽”。侯乃峰从“冘”造字本义入手,以为“冘”字本从“壬”,将“冘”读为“任”,“四任”意即四方被任用之管理者。

简94 “会   (气)为   (狂),   (悍)   (气)为疡”中“   ”字。“   ”是个新见字,简文字形为“  ”,整理者释“  ”为“旱”,从日从干,读为“悍”,猛烈义。石小力发现“  ”字形与其他出土文献中“号”字的形体基本相同,主张将“   ”改释为“号”。ee分析“  ”从口从干,可读为“干”,干冒之义,与“会”文意相成。网友“质量复位”赞同ee的观点,训“   ”为“逆”“乱”,“干气”即逆乱之气。苏建洲认为“  ”字下部形体应为“木”,读为“某”。潘灯观察到“  ”形与周金文史梅兄簋中的“梅”字形体

“  ”的下部所从“  ”形非常相似,应为一字,“   ”形一般释“某”或“呆”,读为“梅”,结合后文“疡”,在《五纪》简中“   ”应读为“霉”。王宁辨析了上述各家的意见,从字的形体考虑,提出“   ”字应释“侃”,读为“衍”的新说,此句的意思是说疾利的暑热之气中于人体,会聚于体内则成狂疾,散布于体表则成疡病。侯乃峰分析“   ”字形,认为其下部应为“兮”字,结合文义推测此字读为“苛”,“苛气”可理解为“恶气”,后世文献中也存在着“苛气”的用例。

二、文本内容及思想内涵研究

《五纪》内容庞杂,其思想来源不仅有阴阳家、儒家因素,还有其他学派如黄老道家的影响,同时涉及了天文学、古史传说、兵法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对于此篇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战国时期思想史、科技史、古文献学发展演变的情况。下文对《五纪》篇文本内容及思想内涵方面的研究略作概述。

(一)《五纪》的齐系文字因素

《五纪》篇的文字构形和用字习惯颇为复杂,存在一些不同于典型楚文字的用字情况。李松儒指出《五纪》有些特异的字形和一般认为是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与郭店简《唐虞之道》很相近,甚至可以说是一派字体,并举出“于”“者”“虖”“后”四例。苏建洲在李松儒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五纪》中“   ”“事”“黄”等齐系文字字例。子居又点出《五纪》“地”字书写具有齐系文字特点。

陈民镇的《略说清华简〈五纪〉的齐系文字因素》综各家之说,详细归纳列举了《五纪》中典型的齐系文字现象,对其成因做了全面的分析。陈民镇指出,《五纪》用字比较混乱,应该是由于底本的原因,《五纪》的楚地抄本系建立在外来底本的基础上,《五纪》主要以楚文字书写,但仍可见齐系文字、三晋文字的残留。《五纪》的非常规写法并不集中于简文中的某一节,而是散布于全篇,这是因为《五纪》在楚地流传的过程中,抄手抄写过程中将他系文字替换为楚文字,但又未能完全替换。虽然清华简《五纪》为一人所抄,但其所据的底本或已经过不同人的抄写与转化,因此尽管清华简楚文字特征明顯,但仍难免留下他系文字的踪迹。

陈民镇认为无论从文字特点还是文本内容来看,《五纪》很可能来自齐地。结合先前出版的清华简整理报告来看,清华简与齐系文字、三晋文字关系密切。可见,清华简构成并不纯粹,不宜一概而论。源自三晋与齐鲁的文献皆在楚地流传,当时学术的传布与交流是超乎想象的。

(二)《五纪》与《尚书·洪范》的关系

《五纪》讲述后帝在洪水泛滥、天纪失序的情况下,通过修历“五纪”建立了维系“礼”“义”“爱”“仁”“忠”的世间常法。“五纪”一词始见于《尚书·洪范》,清华简《五纪》篇与《洪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字释读过程中,藉由与《洪范》对读,疑难文字的训释常能获得新解。朱岩《清华简〈五纪〉与〈尚书·洪范〉关系考述》详细论述了清华简《五纪》与《洪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定二者是具有传承关系的同质文献,《洪范》中的“五纪”“庶征”和文体风格都影响了清华简《五纪》,清华简《五纪》继承并延伸发展了《洪范》。朱岩将二者的区别总结为三点:“由于先民纪时方法的发展,二者的‘五纪’所指和顺序有差异;《洪范》中的‘庶征’系统在《五纪》中发展为更加丰富细致的‘征验’系统,《洪范》中的隐喻手段,到《五纪》中衍变为对天地人神关系的直接匹配,性质发生了变化;《五纪》的叙事特征比《洪范》显著,体现出更为强烈的‘为故事以证其义’的文体风格。”

(三)《五纪》中的阴阳家思想

关于《五纪》的学派归属,最早进行探讨的是程浩,其文《清华简〈五纪〉中的黄帝故事》指出《五纪》篇体现出了多元思想的融会贯通,有一种融合诸说、百家杂糅的趋势。《五纪》既反复称道儒家重视的礼、义、爱、忠等概念,也不讳言五行、鬼神和方技数术,篇终又以黄帝故事结尾,并不能简单将其归为某一家派。在《清华简〈五纪〉思想观念发微》一文中,程浩对《五纪》中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认为该篇是融合了阴阳之学对儒家思想的改造,披着阴阳家的外衣,实际上宣扬的仍是儒家“忠诚信义”的道德教化。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使其顺应统治的需要。

陈民镇《试论清华简〈五纪〉的德目》指出,尽管《五纪》的德目与儒家有相契之处,但《五纪》篇的出发点是让人顺从天道,与儒家差异较大,更接近于阴阳家。他认为《五纪》的骨架应是阴阳之学,只是借用了儒家的德性概念。在《清华简〈五纪〉蕴含阴阳家思想》一文中,陈民镇梳理了《五纪》阴阳家的渊源,并重申《五纪》的思想虽然庞杂,但与阴阳家思想有更多共性。袁青《清华简〈五纪〉思想探微》则指出《五纪》中虽出现阴阳思想,但阴阳、五行并未合流形成成熟的阴阳五行思想,《五纪》应早于阴阳家的出现。袁青认为《五纪》是一篇黄帝书,与黄老学有密切联系,可能是黄老学的来源之一。

三、结语

总体而言,清华简《五纪》篇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五纪》篇思想内涵的讨论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将简文与其他出土文献联系分析的工作仍待进一步加强。鉴于以上对现有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今后研究应当在充分利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其他清华简研究成果,加强对文字的考释工作,使其尽可能贴近文献的内容思想;还需结合传世文献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全面深入地研究《五纪》对先秦思想史、科技史、学术史的重要价值。

注释:

文中所引网友观点均来源于武汉大学简帛网论坛(http://m.bsm.org.cn/forum/forum.php)。

参考文献:

[1]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一)[M].上海:中西书局,2021.

[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十一辑整理报告补正[EB].https://www.ctwx.tsinghua.edu.cn/info/1081/

2749.htm,2021-12-16.

[3]程少轩.清华简《五纪》表下肢之字补释[A]//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年会现场论文集[C].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22:9.

[4]程薇.清华简《五纪》“冘”“甫”续辩[A]//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年会现场论文集[C].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22:14-22.

[5]赵平安.清华简《五纪》与齐“徙盐之玺”[A]//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年会现场论文集[C].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22:176-181.

[6]陈民镇.略说清华简《五纪》的齐系文字因素[J].北方论丛,2022,(04).

[7]黄德宽.清华简《五纪》篇建构的天人系统[J].学术界,2022,(02).

[8]程浩.清华简《五纪》中的阵法、儀仗与军舞战歌[J].学术界,2022,(02).

[9]程浩.清华简《五纪》思想观念发微[J].出土文献,

2021,(04).

[10]黄德宽.清华简《五纪》篇“四冘”说[J].出土文献,2021,(04).

[11]贾连翔.清华简《五纪》的“骸”及相关字的再讨论[J].出土文献,2021,(04).

[12]石小力.清华简《五纪》的“壇”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禅”[J].出土文献,2021,(04).

[13]马楠.清华简《五纪》篇初识[J].文物,2021,(09).

[14]石小力.清华简《五纪》中的二十八宿初探[J].文物,2021,(09).

[15]贾连翔.清华简《五纪》中的“行象”之则与“天人”关系[J].文物,2021,(09).

[16]程浩.清华简《五纪》中的黄帝故事[J].文物,2021,(09).

[17]陈民镇.清华简《五纪》“洪水章”试读[J].国学学刊,2022,(03).

[18]陈民镇.清华简《五纪》蕴含阴阳家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14.

[19]陈民镇.试论清华简《五纪》的德目[J].江淮论坛,2022,(03):19-26.

[20]石小力.清华简《五纪》新用字现象举例[J].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2022,(01).

[21]朱岩.清华简《五纪》与《尚书·洪范》关系考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6(02).

作者简介:

辛思佳,汉族,安徽宿州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