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 及“面”: 探析《清明上河图》中城市街道的图像学内涵

2024-02-02 15:53吴琼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图像学清明上河图

【摘要】《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和审美价值。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康定斯基提出的点线面理论,以及潘诺夫斯基所奠定的图像学阐释方法,并以康氏点线面理论为线索,通过观察分析影响公共空间聚集性的因素,再从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阐释《清明上河图》中城市公共空间所体现的图像学内蕴。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点线面理论;图像学;城市公共空间;聚集性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31

一、康定斯基与抽象艺术

康定斯基深受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野兽派风格的影响,他的作品逐渐失去形体桎梏,但并未于喧闹中迷失秩序,他倾向于在点线面的构成中寻找符合原始情感的抒情方式。

(一)内容决定形式

1895年康定斯基在法国印象派展览会上看到莫奈的《草垛》,这种清新浪漫的艺术“美”促使他决心离弃法学叩开艺术的大门。在多个国家游历过后,他意识到有一种无形却强烈的内心愿望,这种愿望可以决定创作内容的形式。康定斯基并未完全抛弃具象元素,但那只是通向“内在必然”的过渡。他意欲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传达感情和意识①。

(二)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

如果说上述内容从宏观上阐述了康定斯基核心理论的浅层表意,那么点线面理论则是从形式构成方面对抽象艺术进行的深层剖析。柏林的自由生活为其提供了编著《点、线、面》的外在契机。康定斯基把几何上的点看作最独特的沉默和表达的结合②,认为点具有单纯性和弹性,一切事物可以由此派生亦可借此收敛;而线则是受到压力的点的运动,线的平行与相交构成了平面形状,康定斯基甚或使用类似通感的艺术修辞挖掘出线的诗性、色彩以及色彩在乐器音色中的对应,并进一步将点、线、面放入宏大的交响结构中。

二、潘诺夫斯基与图像学

潘诺夫斯基广泛涉猎,他对于哲学、社会结构、科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而得出的合理性描述,借由他完美融合的英德语言传统予以表达。潘诺夫斯基对于图像学的研究打破了各个学科的孤立分野,形成了一套科学而独到的阐释理论。

(一)图像学的理论溯源

潘諾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发端始于对黑格尔历史主义观点的认同,并受到康德先验论的程序影响:图像学的第三阶段即是由潜藏于作品的、先验的时代精神而构建③。布克哈特研究事物侧重于以文本为支点进行横向共时的扩散型研究,这种扩散型来源于他对一系列史实的跨界研判。布克哈特的整体性眼光避免了个体研究的断章取义,同样也为潘氏发展图像学理论做出了重要指导。狄尔泰精神科学的相关论述使得潘诺夫斯基发展出历史梗概的合理体系,即认为理性考古研究与综合性审美阐释相辅相成,应在客观历史结晶中回溯时代,获得非概念性的审美观念,以揭示微观散点与宏观构图间的普遍联系。

(二)图像学的方法概述

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方法囊括为三个阐释维度:一是前图像志描述阶段,基于可由经验体察的客观形态事实与日益深厚的对于表现意义的速效审视,这二者构成了图像学阐释方法的第一性;二是图像志分析阶段,此阶段仰赖于观者对文本的悉心观察与相关文献的掌握,灵敏感知约定俗成的主题内容,全面表述华丽形式下的深层寓意;三是图像学分析阶段,图像学分析阶段涉及更深层次的研究,不仅研究文本所演绎的故事及其内蕴,而且深入剖析促使其诞生的往昔时代以及漂浮在该时代中的种种因素: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匹配的各项制度与设施。

三、由点及面:《清明上河图》中城市街道的图像学研究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名画之一,利用散点透视法真实展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盛况和各阶级人民的生活图景。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街道与人的行为关系最为密切,街道贯通城市交通系统、建筑构造和人群交往④,这里选取《清明上河图》中最能直观展现汴京城民俗生活的城市街道,以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为引导线索,进行局部的图像学分析。

(一)点的印象——图像层次(自然意义)

康定斯基指出要确定点的具体含义,一要看点的尺寸和面的尺寸关系;二要看在同一平面中点与其他形式的尺寸比例⑤。在《清明上河图》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如图1),从现实意义来说,建筑为点构成了整个城市街道立面,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别了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汴京市民们在各个空间中穿梭,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一个个原本相对孤立的空间“点”被一条横向的街道“线”带活了,这些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互动场所,从而使人成为城市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建筑、街道三者成就了城市“面”。从历史发展意义上来说,每一件独立的事物都有其渊源,要通过一个“点”的研究,逐渐深入到风俗文化层面、政治经济层面,由表及里地进行拓展研究。

汴梁城市公共空间按照场所的经营性质和社会职能划分为餐饮住宿类公共空间、休闲娱乐类公共空间、贩售类公共空间、医疗类公共空间、监察类公共空间。这条街道虽然只是汴京城中的缩影,但其街道具有十字路口、拐角,街道空间形态不单一,店铺类型不雷同,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线的演变——故事层次(程式意义)

深入观察汴京城街道,可以看到贩售类店铺有5家,餐饮住宿类店铺有2家,医疗类店铺有2家,监察类政府机构有2个,休闲娱乐类商铺有1家。这些多元化的商铺数量以及熙攘的人群反映了宋朝城市的繁华,但这些店面在公共空间吸引人群的能力有明显差别,而城市公共空间的聚集能力是考察一个公共空间是否具有高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处还要考察哪些因素可以促成高度聚集的城市公共空间。

1.旗帘幌招——店铺宣传的聚集性

图中最显眼的店面就是正中的孙羊店正店(如图2),其“彩楼欢门”富丽繁华足有三层楼高,十分惹眼,所谓“彩楼欢门”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详细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 ⑥全图有很多店面都有彩楼欢门的影子且并不限于酒楼,这说明彩楼欢门并非酒楼专有,只是酒楼的规制比较豪华、有彩球装饰,来到汴京的外地人通过彩楼欢门便可得知店面属性,这种宣传方式既可招揽顾客又可作为城市空间装饰。店铺前有“正店”“香醪”的灯箱广告,这充分说明宋时已有早期夜市的存在,由于生意火爆或出于經济效益,以此为宣传方式延长营业时间。店铺门口有一个鲜花摊,有两个女人在挑花,宋朝时期人人爱花,尤其临近端午节时家家都要买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等用来烘托节日气氛。卖花人选择在酒店周围贩卖非常明智,一来这里来往行人较多比较热闹;二来人群效应可能还会吸引更多人进入酒店。

2.十字路口——街巷转折的聚集性

在十字路口周围有王员外家旅店外的“香饮子”店、孙家肉铺、街边凉棚、“解”字店铺。这四处空间中有三处形成了聚集效果(如图3),孙家肉铺旁边有一个“斤六十足”的牌子,这家店铺也是旁边孙家正店在经营的。斜对角的“解”字店铺也有一群人在相互交流,对“解”字的解释有诸多版本,可信度最高的为典当铺,即解库。对面的刘员外旅店旁有一家香饮子店,香饮子类似于今天的罐装饮料,但是宋代的饮子是由水果、香料、药材等熬制成的,既解渴又养生。这个十字路口是这条横向街道的第一个转折处,从而延伸出了另一条纵向街道,两条街道的交汇之处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处于这一节点的店面容易被人看到,尤其是宋时的街道还出现了具有“侵街”性质的凉棚、香饮子店、肉铺,这样几乎完全透明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们更有吸引力。十字路口的中心处也形成了聚集人群,人们在这个节点相遇并交谈,这样的店面空间排布使得城市中分散的行人与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形成了“点”与“面”的对比。

(三)面的构成——寓意层次(内在意义)

宋时城市街道格局的形成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和文化情况有关,这样的城市街道格局也创造了不同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街市景象,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经济效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重视商业——经济的空前发展

首先,宋朝不用武力方式解决民族纷争,这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宋朝版图较唐朝来说小,兵力贫弱,因此惧怕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牵制,宋朝统治者转而将眼光放到发展自身经济文化上,南方有良好的农耕条件,因此宋朝尤其注重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武力虚弱又一直崇文抑武,导致北方少数民族来犯时只能用大量财力换取和平。其次,宋朝努力维系内部和谐。宋朝坚持长期募兵,宋朝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给士兵们优厚的待遇,有效化解了多次官民矛盾,使得宋朝从未发生过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再次,宋朝重视商业,制订种种政策鼓励商业发展,同时在土地政策上进行改革,不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土地合法的集中经营,于是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转而流向城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打破旧制——政府转变城市管理模式

唐朝时期施行严格的里坊制城市管理模式,城内市坊分离,并规定夜晚不能出坊。唐朝日渐式微,这种管理模式就遭到了人民的抵制,人们开始破坏坊墙,宵禁制度也由此松弛。这种城市管理模式一直到了经济繁荣的宋朝才得以废黜,“厢市制”逐渐代替“坊市制”,拆除坊墙,新建牌坊,打破了以往市与坊分离的状况,居住区和贸易区合并,店铺出现前铺后居的新形式,出现了瓦子等娱乐场所,夜晚废除宵禁,使得宋朝街巷灯火通明,各种商业活动仍旧进行。由于宋朝对市场管理的松弛,导致“侵街”现象发生,店铺开始随意扩张规模,在店铺以外私设凉棚、饮子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的“侵街”现象使得街道趋向蜿蜒,却也为人与人间的交往提供了空间,并成为独属于宋朝的街市气象。

3.崇文抑武——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宋朝订立“以文化成天下”的基本国策,创办太学,宋朝进行科举制度改革,为避免徇私舞弊,废除公荐制,即禁止由大臣向皇帝推荐考生;施行殿试制度,由皇帝决定人才的选用;实行权知制度,在考试前临时委派考官,并施行锁院,防止其与外界串通;对试卷施行糊名誊录制度。这样的制度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同时因为科举制度不限制考生身份地位,且录取人数放宽,由此培养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大臣,民间亦醉心诗词歌赋、偏爱风雅,使宋词空前繁盛。同时,宋朝统治者提倡崇儒、崇佛、崇道,并力主三者结合,这样就促进了宋代理学的产生。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产生于宋时,并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合理应用。

四、结语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由点到面的图像学分析,可以窥见影响宋朝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样,在世界的宏观构图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并非单独演变,从变化的点中,能够感知到整个时代微妙的变化。《清明上河图》亦是时代作用的产物,政治清明与经济的空前繁荣使文化艺术有所附丽,才有艺术家用日复一日地不懈创作定格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昌盛,使得后人能以此为研究文本进行符合记载的逻辑推演,深入阐释并力求反推出一个能够印证于所有史实的汴京。这亦是一个由面到点又从点到面的循环过程。图像学存在的意义应在于此:时代赋予艺术犀利鲜明或隐晦神秘的影射力,而后人需要依据文献进行观察、分析、研判,用富有准确性、创新性、审美性的阐释内容作为孕育该作品的宏大时代的优雅自白。

注释:

①徐翎:《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师》,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②⑤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王蓓译:《艺术家自我修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8页。

③罗小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④杨茂川、何隽:《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

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参考文献:

[1]徐翎.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师[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60.

[2]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家自我修养[M].王蓓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88,92.

[3]罗小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5.

[4]瓦西里·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艺[M].裔萼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27.

[5]杨茂川,何隽.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1.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7.

[7]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7.

[8]刘涤宇.北宋东京的街市空间界面探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03):111-119.

[9]王正刚.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商铺建筑的特点[J].装饰,2014,(03):98-99.

[10]张晓鹏,申建红,郑钧,包志毅.《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1):13-16.

[11]朱金,潘嘉虹,朱晓峰.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J].城市规划,2013,37(05):47-53.

作者简介:

吴琼,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互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图像学清明上河图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