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果 于冬冬 陆龙华 廖晨 子瑾 谢亮 杨德荣 李云驹
摘要 以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的15个辣椒品种为试材,筛选、培育适于石屏县乃至云南省栽培且能在窗口期上市的辣椒品种,同时筛选5种辣椒常见病害的最佳防治方法。通过对引进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等进行调查,同时对5种辣椒常见病害(辣椒褐斑病、辣椒病毒病、辣椒白粉病、辣椒疫病和辣椒根腐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15个引种品种引种成功,均可在同一时间、同一栽培密度下栽培,并得出规范化栽培模式。结合田间管理难易程度、成本投入、病害发生程度及产量等因素,15个辣椒引种品种推荐种植综合排序为YTH-12>YTH-10>YTH-9>YTH-4>YTH-6>YTH-7>YTH-15>YTH-1>YTH-3>YTH-13>YTH-2>YTH-8>YTH-11>YTH-5>YTH-14。5%亚胺唑WP 600倍液处理、2%香菇多糖水剂1 500倍液+壳聚糖800倍液处理、40%氟硅唑乳油7 000倍液处理、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250倍液处理及20%二氯异氰尿酸钠悬浮剂300倍液淋根处理分别为辣椒褐斑病、辣椒病毒病、辣椒白粉病、辣椒疫病和辣椒根腐病的最佳防治方法。试验结果为辣椒引种、规范化种植、病害防治及今后的推广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 辣椒;引种;田间防效;窗口期;栽培技术;土壤改良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034-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t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15 Pepper Varieties in Yunnan
XIE Xue-guo ,YU Dong-dong,LU Long-hua et al
(Yunnan Yuntianhua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Kunming,Yunnan 650600)
Abstract Taking 15 pepper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the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test materials, screening, cultivating pepper varietie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Shiping County and even Yunnan Province and could be marketed at the window period, and screening the b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5 common diseases of pepper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otanical traits and agronomic traits of the introduced varieties, five common diseases of pepper (pepper brown spot disease, capsicum virus disease, paprika powdery mildew, cayenne pepper blight and pepper root rot) were tested in the field.The successful domestication of the 15 introduced varieties could be cultivated at the same time and at the same cultivation density, and the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mode was obtained. Combined with factor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field management, cost input, disease occurrence and yield, the recommended planting of 15 pepper introduced varieties was comprehensively ranked as follows: YTH-12>YTH-10>YTH-9>YTH-4>YTH-6>YTH-7>YTH-15>YTH-1>YTH-3>YTH-13>YTH-2>YTH-8>YTH-11>YTH-5>YTH-14.The treatment of 5% imidazole WP 600 times liquid, 2% mushroom polysaccharide water double liquid 1 500 times liquid + chitosan 800 times liquid treatment, 40% fluorosilazazole emulsion 7 000 times liquid treatment, 52.5% oxazone·cream urea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s 1 250 times liquid treatment and 20% dichloroisocyanurate sodium suspension 300 times liquid leaching root treatment were the bes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pepper brown spot disease, capsicum virus disease, paprika powdery mildew, pepper blight and pepper root rot, respectively.The test results provided a strong basis for pepper introduction,standardized planting, disease control and future promotion.
Key words Chili peppers;Introduction;Field efficacy;Window period;Cultivation techniques;Soil improvement
基金项目 云南现代农业绿色关键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202102AE-090053)。
作者简介 谢雪果(1997—),女,云南大理人,硕士,从事蔬菜栽培技术研究。
*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现代农业设施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06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别名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辣茄等,是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茄科辣椒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鲜食辣椒和加工辣椒总种植面积约为371.9万 hm,总产量约为4 228.3万 t;我国2019年辣椒种植面积约为84.7万 hm,总产量达1 933.3万 t,居全球首位,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辣椒因富含多种重要的营养成分如辣椒素类、辣椒素酯类、维生素、类胡萝卜素、酚类化合物及各种微量元素,因此在农药研发、军事防御、食品加工、医学药理、临床研究等方面被广泛使用。研究表明,辣椒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缓慢,专用品种和熟性配套品种研发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异地引种栽培试验及驯化栽培工作不到位,导致本地辣椒的销售半径较小,市场体系培育不足,生产较为被动。而且目前辣椒产品安全和产区环境存在一定问题,如辣椒产区种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加之多年连作,致使辣椒病害不断发生且愈发严重,如土传性病害青枯病、根腐病和疫病及病毒病、白粉病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加之种植户长期连作,导致品种发生退化,辣椒减产,产品品质、商品性均难以达到当前市场要求,因此引入新品种及新品种的规范化栽培及提纯复壮至关重要。故该试验以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的15个辣椒品种为试材进行引种试验,并以其中5个品种为试材,针对辣椒常见病害(辣椒褐斑病、辣椒病毒病、辣椒白粉病、辣椒疫病和辣椒根腐病)进行调查与防治,进一步分析其田间防效,分别筛选出5种病害的最佳防治方法。此外,15个辣椒品种在原产地播种期为7月1日至8月30日,采收期为10月1日至翌年1月30日。而该引种试验对15个辣椒品种统一育苗栽培,播期为3—4月,采收期为7—9月,抓准产品上市的窗口期。笔者旨在探索辣椒引种标准化种植模式,在原产地窗口期生产达到绿色标准的产品,同时得出5种辣椒常见病害最佳防治方法,对辣椒新品种标准化引种及病害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辣椒品种共有15个(YTH-1、YTH-2、YTH-3、YTH-4、YTH-5、YTH-6、YTH-7、YTH-8、YTH-9、YTH-10、YTH-11、YTH-12、YTH-13、YTH-14和YTH-15),来源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内(102°25′41″E、23°46′43″N),属亚热带气候;地形半山半坎;海拔1 431.8 m(宝秀镇最高点 2 329.3 m,最低点790.3 m),多年平均气温18 ℃,1月平均气温10 ℃,极端最低气温2.4 ℃;7月平均气温26 ℃,极端最高气温 33 ℃;年平均降水量962 mm;年均无霜期312 d;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干旱、冰雹等,年均发生1次。
在试验区按照“W”型随机取10个初始土样,混样后对pH 、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有机硅、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及电导率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为pH 6.44,有机质18.9 g/kg,有效磷11.802 mg/kg,速效钾129.295 mg/kg,水解性氮86.778 mg/kg,有机硅202.08 mg/kg,交换性钙 6.6 cmol/kg,交换性镁1.3 cmol/kg,电导率 21 mS/m。
1.3 试验设计
在云天化现代农业石屏蔬菜基地选择一块约3.2 hm的地块作为试验地(102° 25′16″E、23°46′44″N),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5个辣椒品种(YTH-1~YTH-15),设4次重复,共60个小区。根据15个辣椒品种在原产地的病害发生规律,YTH-3、YTH-4、YTH-6、YTH-7及YTH-8 共5个辣椒品种依次容易发生辣椒褐斑病、辣椒病毒病、辣椒白粉病、辣椒疫病、辣椒根腐病5种病害,故对每个易感品种进行对应病害的田间防效调查,5个品种分别设5个小区,其中1个小区为CK,共25个小区。依次对5种病害进行监测、防治,每隔7 d 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其他品种进行统防。共设85个小区,小区长23 m,宽2 m。
辣椒褐斑病处理:TT1,25%氟吗啉·唑菌酯SC 1 250倍液;TT2,50%甲基硫菌灵WP 800倍液;TT3,5%亚胺唑WP 600倍液;TT4,5%亚胺唑WP 1 000倍液;CK,喷清水。施用方法为叶面喷施。
辣椒病毒病处理:TT1,2%香菇多糖水剂1 500倍液+壳聚糖800倍液;TT2,2%香菇多糖水劑1 500倍液+壳聚糖1 000倍液;TT3,2%香菇多糖水剂1 000倍液+壳聚糖800倍液;TT4,20%吗胍·乙酸铜WP 500倍液;CK,喷清水。壳聚糖(甲壳寡聚糖含量≥5%,由湛江市博泰生物化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施用方法为叶面喷施。
辣椒白粉病处理:TT1,40%氟硅唑乳油9 000倍液;TT2,40%氟硅唑乳油7 000倍液;TT3,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TT4,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8 000倍液;CK,喷清水。施用方法为叶面喷施。
辣椒疫病处理:TT1,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倍液;TT2,500 g/L氟啶胺悬浮剂1 500倍液;TT3,0.5%小檗碱水剂250倍液;TT4,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250倍液;CK,喷清水。施用方法为叶面喷施。
辣椒根腐病处理:TT1,20%二氯异氰尿酸钠悬浮剂300倍液(淋根);TT2,20%二氯异氰尿酸钠悬浮剂400倍液(淋根);TT3,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淋根);TT4,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根);CK,淋清水。施用方法为淋根。
1.4 试验方法
1.4.1 育苗。
催芽后种子露白30%~40%开始播种。2022年4月1日进行点种,点种后将育苗盘内营养土的湿度保持在60%~80%,4月8日出苗,齐苗后进入育苗管理阶段。4月23日达到出圃标准(4叶1心或5叶1心)出圃定植前5 d进行炼苗,白天开棚降温至20 ℃左右,晚上降温至10 ℃左右,逐步打开遮阳网,使之与露地条件相接近。同时喷施0.1%尿素溶液+0.1%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移栽定植成活率。试验用肥料品种的技术要求见表1。
1.4.2 移栽。
(1)土壤改良。整地时进行土壤改良,首先将上茬残渣、杂草全部清理干净,然后犁耙深翻,深翻后暴晒5 d左右,均匀撒施土壤改良剂,配方:
矿物源有机肥15 000 kg/hm+生物质有机肥15 000 kg/hm+普钙600 kg/hm+10%噻唑膦颗粒剂15 kg/hm+0.5%噻虫胺颗粒剂15 kg/hm+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2.5 kg/hm。土壤改良剂撒施后,用旋耕机将土壤改良剂与表层土混合均匀。
(2)作畦及铺设地膜。
按照畦宽2 m(包沟),畦高(30±10)cm进行作畦,然后在畦上铺设平行的2条滴灌带,滴灌带距离畦边(30±5)cm,并将滴灌带连接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支管上。滴灌带铺设完成后,盖上反光地膜。
(3)定植。
每畦栽植2行,种植密度约25 005株/hm,株距(40±2)cm。移栽定植时,用小锄头等农具在畦面上打穴塘,塘距40 cm,深15 cm,带坨移栽。定植后辣椒的缓苗期约为5 d,缓苗期需浇水1~2次。过缓苗期后即成活。
1.4.3 大田管理。辣椒对大量元素的需肥规律按照N∶PO∶KO=1∶0.5∶0.7执行,结合基肥(底肥)施入的N、PO、KO的含量及辣椒的需肥规律,将追肥分为幼苗期、开花结果期,各个时期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见表2。对辣椒常见的病害进行防治。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1 植物学特性。
于2022年7月11日进行,每个品种随机选取10株,调查其株型、叶形、茎茸毛、花梗朝向、果肩形状、果顶形状、花萼形态、果形、茎色、叶色、花药颜色、青熟果色、老熟果色等指标。
1.5.2 生长及丰产特性。
于2022年7月13日进行,每个品种随机选取5株,对株高、茎粗、第一朵花节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鲜椒小区产量及折合产量等进行测定及计算。
1.5.3 田间防效。
对田间防效试验小区进行辣椒褐斑病(YTH-3)、辣椒病毒病(YTH-4)、辣椒白粉病(YTH-6)、辣椒疫病(YTH-7)和辣椒根腐病(YTH-8)病情调查、分级,每小区取4个重复分析其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治效果。
1.6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10、SPSS 26.0 和 Origin 202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15个辣椒品种在引种地的植物学特性表现
由表3可知,辣椒品种(共15个)植物学特性的共同特点为株型都为开展型,花梗朝向皆为下垂。其他植物学特性不同,其中YTH-1、YTH-2、YTH-3共3个辣椒品种的果实形状为短羊角形;YTH-4的果实形状为长羊角形;YTH-5的果实形状为短锥形;YTH-6的果实形状为螺旋形;YTH-7、YTH-9、YTH-10、YTH-11及YTH-12共5个辣椒品种的果实形状为短牛角形;YTH-8的果实形状为长指形;YTH-13、YTH-14、YTH-15共3个辣椒品种的果实形状为线形。
YTH-1、YTH-2、YTH-3、YTH-6、YTH-8、YTH-9、YTH-13、YTH-14和YTH-15共9个辣椒品种的主茎色为绿带紫条纹;剩余辣椒品种的主茎色为绿色。YTH-2和YTH-3共2个辣椒品种的主茎绒毛分布为密;YTH-6、YTH-11和YTH-13共主3个辣椒品种的茎绒毛分布为中;YTH-7和YTH-12 2个辣椒品种的主茎无绒毛分布,其余8个辣椒品种的主茎绒毛分布则为稀疏。YTH-5果实的果肩形狀为凹陷;其余14个辣椒品种的果实果肩形状为凸。YTH-4和YTH-7共2个辣椒品种的果实果顶形状为部分凹,部分凸,即有的果实果顶形状为凸,有的果实果顶形状为凹;YTH-5和YTH-6共2个辣椒品种的果实果顶形状为凹陷带尖;其余11个辣椒品种的果实果顶形状为细尖。
对果实颜色进行调查发现,YTH-2果实的青熟果色为深绿色;YTH-5、YTH-9和YTH-10共3个辣椒品种果实的青熟果色为浅绿色;YTH-6果实的青熟果色为黄绿色,其余10个辣椒品种果实的青熟果色则为绿色。YTH-5果实的成熟果色为黑红色;YTH-7、YTH-10、YTH-11和YTH-14共4个辣椒品种果实的成熟果色为深红色;YTH-13果实的成熟果色为橘红色;其余9个辣椒品种果实的成熟果色则为鲜红色。
2.2 15个辣椒品种在引种地的植株生长表现
15个辣椒品种的株高为0.56~1.08 m(图1A),各辣椒品种株高排序为YTH-2>YTH-3>YTH-1>YTH-6>YTH-4>YTH-12>YTH-8>YTH-14>YTH-9>YTH-7=YTH-13>YTH-11>YTH-15>YTH-5>YTH-10。其中YTH-1、YTH-2和YTH-3共3個品种的株高均大于1 m,其余12个品种的株高小于1 m,YTH-2株高最高,为1.08 m,与YTH-3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YTH-10植株最矮,为0.56 m,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由于辣椒属于浅根系作物,且盛果期地上部生物量剧增,加之植株过高则易倒伏,栽培过程中需搭建围栏。
15个辣椒品种的茎粗为14.44~19.05 mm(图1B),各辣椒品种茎粗排序为YTH-8>YTH-14>YTH-1>YTH-15>YTH-3>YTH-11>YTH-4>YTH-12>YTH-2>YTH-10>YTH-13>YTH-7>YTH-9>YTH-5>YTH-6。其中YTH-8主茎最粗,为19.05 mm,与其他14个品种相比差异显著。
15个辣椒品种的第一朵花节位高为0.14~0.36 m(图1C),各辣椒品种第一朵花节位高排序为YTH-3>YTH-1>YTH-2>YTH-8>YTH-10>YTH-12>YTH-4>YTH-9>YTH-15>YTH-13>YTH-7>YTH-14>YTH-11=YTH-6>YTH-5。其中YTH-3第一朵花节位最高,为0.36 m,与其他14个品种相比差异显著,说明此辣椒品种结果位较高;YTH-5第一朵花节位最矮,为0.14 m,与其他14个品种相比差异显著。结合图1A、C可知,大部分辣椒品种第一朵花节位高与株高呈正相关关系。
2.3 15个辣椒品种在引种地的果实生长及产量表现
15个辣椒品种的果实纵径为8.90~23.69 cm(图2A),其中YTH-14果实纵径最大,为23.69 cm;YTH-3果实纵径最小,为8.90 cm,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高166.18%,差异显著。15个辣椒品种的果实横径在1.29~8.47 cm(图2B),其中YTH-5果实横径最大,为8.47 cm,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YTH-1果实横径最小,为1.29 cm,前者较后者高556.59%,差异显著。由于15个品种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差异较大导致各品种间果形指数也有差异,15个辣椒品种果形指数在2.33~14.52(图2C),各辣椒品种果形指数排序为YTH-13>YTH-14>YTH-15>YTH-6>YTH-8>YTH-4>YTH-1>YTH-2>YTH-3>YTH-11>YTH-12>YTH-10>YTH-7>YTH-9>YTH-5。
15个辣椒品种的果肉厚度在1.67~5.70 mm(图2D),YTH-5果肉最厚,为5.70 mm;YTH-6果肉最薄,为1.67 mm,前者比后者高241.32%,差异显著。15个辣椒品种的单果重在8.30~258.12 g(图2E),各品种单果重排序为YTH-5>YTH-9>YTH-11>YTH-10>YTH-7>YTH-4>YTH-12>YTH-14>YTH-15>YTH-6>YTH-8>YTH-13>YTH-2>YTH-1>YTH-3。YTH-5单果最重,为258.12 g,与其他14个相比品种差异显著,比排序第二的YTH-9单果重60.75 g高324.89%。15个辣椒品种的产量在18 585.90~52 500.00 kg/hm(图2F),YTH-10产量最高,为52 500.00 kg/hm,YTH-14产量最低,为18 585.90 kg/hm。结合图2E、F,大部分辣椒品种单果重和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2.4 5种病害田间防效
2.4.1 辣椒褐斑病。
由表4可知,连续处理3次后,TT3处理辣椒褐斑病病情指数最低,其次是TT1,病情指数分别为1.60、1.70,TT3、TT1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对照处理病情指数最高,为7.95。TT3处理下辣椒褐斑病相对防治效果最好,为79.91%,其次是TT1,相对防治效果为78.57%,2个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上,5%亚胺唑WP 600倍液的处理对YTH-3品种辣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25%氟吗啉·唑菌酯SC 1 250倍液处理。
2.4.2 辣椒病毒病。
由表5可知,TT1处理辣椒病毒病发病率最低,为4.75%,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所以TT1处理下辣椒病毒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最好,为80.81%,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4种处理对辣椒病毒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排序为TT1>TT3>TT2>TT4。由此可知,2%香菇多糖水剂1 500倍液+壳聚糖800倍液处理对YTH-4品种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2%香菇多糖水剂1 000倍液+壳聚糖800倍液处理。
2.4.3 辣椒白粉病。
由表6可知,5种处理辣椒白粉病的病情指数排序为TT2<TT3<TT1<TT4<CK,TT2处理下辣椒白粉病病情指数最低,为2.55,其次是TT3处理,病情指数为2.82,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不同处理下辣椒白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排序为TT2>TT3>TT1>TT4,说明TT2处理下辣椒白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最好,为80.29%,其次是TT3,为7817%,与TT1和TT4处理差异显著。综上,40%氟硅唑乳油7 000倍液处理对YTH-6品种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处理。
2.4.4 辣椒疫病。
由表7可知,TT4处理下辣椒疫病病情指数最低,为2.82,其次是TT3处理,病情指数为3.68。TT4处理辣椒疫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最好,为79.99%,其次是TT3,为73.90%,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上,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250倍液处理对YTH-7品种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0.5%小檗碱水剂250倍液处理。
2.4.5 辣椒根腐病。
由表8可知,5种处理下辣椒根腐病的发病率排序为TT1<TT3<TT2<TT4<CK,TT1处理下辣椒根腐病发病率最低,为6.30%,其次是TT3处理,发病率为6.90%,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不同处理下辣椒根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排序为TT1>TT3>TT2>TT4,TT1处理下辣椒根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最好,为79.14%,其次是TT3,为77.15%,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上,20%二氯异氰尿酸钠悬浮剂300倍液淋根处理对YTH-8品种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淋根处理。
3 讨论
辣椒病毒病症状类型主要以斑驳花叶,顶部叶片皱缩卷曲,黄花及矮缩(丛枝)为主,可导致蔬菜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前人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多以氨基寡糖素药剂为主开展,该试验以不同浓度的香菇多糖水剂及壳聚糖的组合防治为主,结果表明,2%香菇多糖水剂1 500倍液+壳聚糖800倍液处理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2%香菇多糖水剂1 000倍液+壳聚糖800倍液处理。辣椒白粉病在所有辣椒种植区都有发生,发病后分生孢子梗从叶背气孔伸出,顶部长出分生孢子,形成密生白粉,菌丝体迅速破坏叶肉内叶绿体等亚细胞器,阻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大量叶片功能提前衰竭,变黄、脱落。马明研究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95.65%,该试验选用的药剂处理,以40%氟硅唑乳油7 000倍液处理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相对防治效果为80.29%,两者处理间隔期及药剂选择不一致,后期可开展相关研究。辣椒疫病由Phytophthora capsici L.疫霉菌引起,首次由 Leonian于 1922 年在新墨西哥州发现,是辣椒生产上最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在适宜条件下极易发病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试验结果表明,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250倍液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但防治效果仅达79.99%。
辣椒根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在每个蔬菜种植区都有发生。在严重的情况下,辣椒根部会腐烂甚至死亡,导致辣椒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该试验对辣椒根腐病进行防治及调查,结果表明,20%二氯异氰尿酸钠悬浮剂300倍液淋根处理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辣椒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界有丝分裂孢子类群,尾孢属辣椒灰星尾孢霉[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主要危害成熟叶片,叶尖、叶缘及叶面均可产生病斑。偶尔也可危害茎部。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导致辣椒光合能力减弱,产量降低。孙俊等通过杀菌剂对辣椒褐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辣椒褐斑病菌对40%氟硅唑EC和12.5%腈菌唑最为敏感,对50%异菌脲FW及70%甲基硫菌灵FW 40%最不敏感。该研究结果表明,50%甲基硫菌灵WP 800倍液处理的病情指数最高,相对防治效果最差,与之有相似之处,同时该研究结果表明,5%亚胺唑WP 600倍液对辣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其他处理好,孙俊等选用的9种杀菌剂不包括5%亚胺唑,有待进一步探究辣椒褐斑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与田间防效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产量、成本投入的高低、病害防治及田间管理的难易程度是判断引种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该试验对产量进行统计发现15个辣椒品种的产量为18 585.9~52 500.0 kg/hm,其整體排序为YTH-10>YTH-12>YTH-9>YTH-4>YTH-7>YTH-6>YTH-15>YTH-1>YTH-3>YTH-2>YTH-13>YTH-8>YTH-11>YTH-5>YTH-14。在综合考虑栽培过程中产量表现、栽培管理难易程度、成本投入、病害发生程度等因素,15个引种品种综合排序为YTH-12>YTH-10>YTH-9>YTH-4>YTH-6>YTH-7>YTH-15>YTH-1>YTH-3>YTH-13>YTH-2>YTH-8>YTH-11>YTH-5>YTH-14,作为推广选择的依据。该试验结果表明,15个辣椒品种都能够适应石屏的生态条件(气温、日照、纬度、海拔、土壤、植被、降水分布等),且15个品种可以用同一种种植密度和栽培模式进行栽培,同时得出种植技术标准,可进一步将引进品种及种植技术标准一同进行种植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国琴.辣椒雄性不育花器官败育特征的研究及辣椒CaCP26的cDNA克隆和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袁雷,杨涛,张国儒,等.辣椒果实中辣椒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瓜菜,2021,34(11):1-9.
[3]周著.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联合药物预防性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
[4]薛淼.调味辣椒鸡油的研制及辣椒素对鸡油抗氧化效果研究[D].天津:天津农学院,2019.
[5]吕慧.干旱和盐及其双重胁迫对辣椒素及相关物质的影响[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1.
[6]王楠艺,付文婷,吴迪,等.辣椒品质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6):21-27.
[7]XIA L L,TI C P,LI B L,et 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active nitrogen releases during the life-cycles of staple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ir mitigation potential[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56:116-125.
[8]佘小漫,何自福.作物青枯病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82-89.
[9]李小杰,邵欣欣,白静科,等.临颍县辣椒大田病害调查及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J].中国瓜菜,2021,34(12):10-15.
[10]李颖,王恒明,徐小万,等.华南地区辣椒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1):60-69.
[11]段丽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云南省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1825-1827.
[12]刘晓会,段发远.4种药剂对凤冈县辣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J].农技服务,2021,38(3):39-40.
[13]龚明霞,赵虎,王萌,等.广西辣椒病毒病调查及病原种类初步鉴定[J].中国蔬菜,2020(4):74-79.
[14]张玉慧.4种不同杀菌剂防治辣椒白粉病的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3):28-30.
[15]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辣椒疫病测报调查规范:DB51/T 608—2006[S].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 88部分杀菌剂防治大豆根腐病药效试验:GB/T 17980.88—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7]徐和金.茄果类蔬菜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226-228.
[18]程睿君,原晨虹,成巨龙,等.一株抗辣椒疫霉的根际细菌CRJ-9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42(1):83-89.
[19]严婉荣,赵志祥,肖彤斌,等.海南辣椒、樱桃番茄病毒病调查及病原dot-ELISA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21,48(1):119-125.
[20]成妍,马蓉丽,焦彦生,等.几种生物农药防治制干辣椒病毒病效果试验[J].北方园艺,2017(19):25-28.
[21]周开云,江健,杨学辉,等.米辣1号辣椒病毒病的药剂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1):77-78,82.
[22]DE SOUZA V L,CAF-FILHO A C.Resistance to Leveillula taurica in the genus Capsicum[J].Plant pathology,2003,52(5):613-619.
[23]王春明,洪流,郑果,等.5种杀菌剂对温室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9(2):33-34.
[24]焦明歧,徐庆明.贵州省平坝县辣椒主要病害及防治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4):51-53.
[25]王萌,范詠梅,李璐,等.辣椒白粉病病株田间分布型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83-86.
[26]马明.新疆焉耆垦区加工辣椒3种主要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及其防治药剂筛选[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27]LEONIAN L H.Stem and fruit blight of pepper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apsici sp.nov[J].Phytopathology,1992,12:401-408.
[28]李晓宇.解淀粉芽孢杆菌LXY-6-2筛选、鉴定、诱变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辣椒根腐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9]王科,刘芳,蔡磊.中国农业植物病原菌物常见种属名录[J].菌物学报,2022,41(3):361-386.
[30]孙俊,刘志恒,黄欣阳,等.辣椒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9,35(5):109-113.
[31]孙俊,刘志恒,杨红,等.辣椒褐斑病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J].农药,2009,48(12):9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