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学养·书人合一
——闵荫南先生的书法艺术人生

2024-02-01 13:16:14李枝荣
新疆艺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章草新疆书法

□ 李枝荣

书法家闵荫南先生

闵荫南先生是一位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文化名家,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是新时代文化润疆的实践者,在新疆书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闵荫南1998 年被聘为新疆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新疆书画研究院院长,新疆国画院执行院长,新疆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评委会主任,现任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名誉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2004 年,闵荫南先生荣获新疆首届最高文艺奖项“天山文艺奖”,并连续三届获书法事业贡献奖。闵荫南先生的书法艺术在新疆乃至全国皆是集大成者。著名书画家、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教授极为欣赏闵荫南的书法绘画,他赞扬说:“荫南立志习书,久成大器,书法绘画有文人气、书卷气。”

一、转益多师:闵荫南的学书历程

(一)耕读世家的启蒙:种下书法种子

书法家的成就往往与他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齐鲁大地自古乃文明礼仪之地,山东滕州因历史上滕文公“行仁政、施善教”政绩显著,被誉为“善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使滕州的鲍沟镇先后走出了王学仲、马世晓、闵荫南三位享誉当代的书画大家。1939 年10 月5 日,闵荫南出生于山东滕县(现为滕州市)闵楼村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祖父闵松亭先生为清末最后一次科举的秀才,先生设私塾收徒授课,直到终老。闵荫南的父亲闵庆洲,字芳坡,古文学力深厚,台湾戚继光纪念碑的碑文就是由芳坡先生题写。芳坡先生书法独钟小楷,其书法作品在台湾书展中曾获银奖。闵荫南幼承庭训,在家人的一片诵读声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闵荫南儿时在长辈的指教下描红、写仿,以描摹唐楷为主,学习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为多。闵荫南先生的儒雅和书画作品的书卷气当来自他的童年,来自他童年扎实的文化功底,来自他的书香世家。

《酒颂图》(中国画)闵荫南

(二)名师指点与浓厚文化氛围:打牢书画基础

1956 年,闵荫南以薛城中学第一名的成绩保送曲阜师范学校。闵荫南先生是幸运的,在曲阜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受教于当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四位理事之一、山东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孔端甫先生。孔端甫对闵荫南的书法和国画多加指教,令他受益良多。

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闵荫南被分派到兖州文庙小学(现兖州六中)教学。闵荫南在孔子故里求学教书,古老的石刻、碑林,古旧书店的法书、名帖、拓片,殷实人家厅堂悬挂的字画,无一不显示着孔孟之乡凝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闵荫南每到一处往往独自徘徊,醉心其间。这一时期,闵荫南学写“二王”,也学写唐宋名帖,尤对临习《兰亭序》和《圣教序》下力最多。由于贫困,没有宣纸,他就把毛边纸裁成条订成线装本,将自己打好方格的纸垫在下方,临习不辍,还把感觉写得好的小楷挑出来粘贴成册,留下来的有上百本,有的还送给朋友和学生。

(三)笔墨荒芜与苦其心志:重燃书法希望

1966 年,闵荫南偕新婚之妻,落脚于天山深处的艾维尔沟煤矿——一座用手挖肩拉的原始方式开采的小煤矿。一介文弱书生成为重体力劳动的煤矿工人,闵荫南在井下用镐挖煤,每天要从矿井中拉运出12 车煤,他咬牙完成每天额定的任务。闲暇之余,闵荫南坚持练习书法,因为字写得好,他得到机会书写大会会标,他就这样抓住一切机会,才练就了书法功底。艰难困苦的环境锤炼了闵荫南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

1976 年,闵荫南重回学校教书。矿区的新华书店里也有了新字帖出售,有了时间,有了临习的范本,闵荫南再次看到了当书法家的希望。为了追回宝贵的十年光阴,闵荫南练习书法更加勤奋。“在学校期间,教务繁忙,白天根本没有时间研习书画。我的书画时间是从晚上10 点到次日凌晨2点,共4个小时。直到今天,我还坚持着这个习惯。”在20 世纪90 年代,闵荫南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1976 年至1984 年,闵荫南学习书法多从实用着眼,一本《兰亭序》累计临习不下百遍,后来临《兰亭序》几乎是背临了。

闵荫南在矿区声名日益隆盛,当时的新疆文坛耆宿王孟扬先生也注意到闵荫南的才学,1985年新疆酝酿成立书法家协会时,王孟扬老先生去信介绍闵荫南入会。可惜闵荫南身居大山之中,又教务繁忙,未能前往。

(四)眼界大开与潜心研究:追寻书法本质

1984 年起,闵荫南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古人的经典作品和理论著述,看到了古人灿烂辉煌的墨迹和缜密深邃的书学思想。1986 年,闵荫南调入新疆煤炭建设工程公司子弟学校(现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一中)任校长,离开了容身20 年的第二故乡艾维尔沟。闵荫南来到乌鲁木齐后眼界大开,书法有了长足进步,走上了探索、追寻书法艺术之路。

1986 年,新疆书法家协会成立,不久举办了“中山杯”书法大赛,闵荫南先生投稿参赛。当时翁伯祥、龙清廉等先生任评委,他们工作非常严谨,从淘汰的作品中检查是否有“遗珠”时,龙清廉先生发现了闵荫南这个“新人”的作品,并评为二等奖。这是闵荫南首次参加自治区级的书法比赛,获奖对闵荫南而言是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提高自己书艺的信心。

闵荫南先生谦逊好学,除了向古人学习外,还虚心向今人请教。每次参观书法展,闵荫南都特别留心观摩别人作品的运笔、结构、章法、气韵等,从各方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1986 年,闵荫南有幸拜会了王孟扬先生,王孟扬先生热情的鼓励和指导,使闵荫南受到很大教益。

从1988 年起,闵荫南对书法艺术开始了执着的追求,可谓耽于斯,癖于斯。临帖的范围扩大了,投入的精力增多了,书法鉴赏水平与创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 世纪90 年代初,闵荫南在新疆各类书法展览中先后获得6 个一等奖,其获奖作品有小楷、行书、章草等不同书体。1992年5 月,小行书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1994 年5 月,经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审核,正式批准闵荫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6 年5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疆书法家协会授予闵荫南“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

二、以学养书:书法的精神承载至高无上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承载着施行教化、传播文明的使命,也是个人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闵荫南先生认为学养的深浅决定一个书法家最终的成就,如果书法只止乎技,失去精神凭依,必流于虚诞,必须让书法根植在学养、情操、志趣、抱负上。

(一)知行合一,厚植学养

为提升学养,丰富书法艺术的内涵,闵荫南每日必读古文、诵古人诗词,写作品时很少去翻阅文本,古人诗文皆凭记忆书写。闵荫南先生写文章也能用文言文,其《五修族谱序》《回望》诗集前言、家族墓地芳林落成前言皆用文言写就,用典妥帖。闵荫南先生富有文史知识,常有诗词分享道友,曾经印行《回望——芦花别馆诗选》,其中诗词含蓄蕴藉,情真意切。闵荫南先生的自作诗书法入选了中日自作诗书法展二十周年纪念大展。

闵荫南的文人画根植于书法和学养,山水、人物、花鸟,信手拈来,看似不经意,实则老辣中铮铮有金石气,加之言简意赅的雅款与题跋,更是个性独具,卓然不群,是读史读书心会之作,内涵丰富,引人入胜。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美术》杂志社原主编叶毓中先生评价:“闵荫南先生是一位能书善画的艺术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广博学识、磅礴气势、深厚功底,以及扑面而来的新意,形成了他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他在创作中,追求超形意味,在亦庄亦谐的形式中托物兴怀,拓展了文人画的雅谑与内涵,庄严之中见谐趣。”

(二)载学载思,书论独到

闵荫南先生所写书法论文《略说书法的精神承载》入选第五届中日诗书论坛。《行草书学习漫笔》《书法形成的三要素》《书法与诗歌的合璧之美》《一首题竹诗给我们的启示》等论文在刊物公开发表。先生认为,书法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又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礼乐观念的艺术表现。书法里的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无不讲求位置的恰当有序、刚柔相济、骨肉停匀。行气则有旋律美,有节奏感。书法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气质、学养、风格,在本质上有更为至大至高的精神承载。书法折射出人间万物的规律、生命的现象和人生的感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丰富的理论和生动的实践,闵荫南先生被请到北京为第二期全国书法与文化高级研修班讲授《漫谈书法的文质彬彬之美》,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闵荫南先生先后在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新疆教育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院校,以及阔然书院、齐育波扬书画院等培训机构讲学授课,并通过《新疆日报》、新疆广播电视台、天山网等新闻媒体阐发艺术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书学理论和艺术思想自成体系。

(三)广泛交往,传播文化

闵荫南先生喜欢收藏,到洛阳参加笔会,他用作品换碑帖拓片,由此他把《太子升仙碑》《熹平石经》等罕有拓片带到了新疆。因闵荫南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先生多被官方及群众社团聘为艺术顾问、担任名誉职务。先生常常作为书画展览嘉宾发言,讲话或长或短,应时应景,直抒己见,多有新意。2022 年,闵荫南先生被聘为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名誉院长。传道授业方面,已有30 余人拜闵荫南先生为师,成为新疆书画界的特殊现象。先生对弟子的要求是“做好人、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强调修养品行、涵养性情;读好书,强调阅读经典、以文化人;写好字,强调与古为徒、别开生面。先生尤其强调要临习古代经典法帖,可转益多师,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字。先生注重言传身教,营造出一种追求风清气正、德艺双馨、技道并进、相互砥砺的师门学习氛围。

(四)心存大义,情怀浓厚

闵荫南先生始终心存民族大义、家国情怀。1977 年,闵荫南从井下调到井上,到煤矿子弟小学教书,三年后任该校校长,后又任新疆煤炭建设工程公司子弟学校校长,直到1997 年退休。公生正,廉生威。先生任校长的18 年间,恪尽职守,满腔心血哺育矿友子弟,成绩卓然。闵荫南先生常说,书画家要有公益之心、公益之行,要担当社会责任。

闵荫南先生既是一位书画家,还是一位收藏家。他兴趣爱好广泛,所得甚富。先生于壁画、雕塑、根雕也有造诣,于古陶、玉石收藏鉴赏颇有所得。1991 年11 月举办了闵荫南根雕作品展。2018 年至2023 年,先生把大半生收集珍藏的432件名人字画、珍贵碑帖拓片、古陶、古碑、根雕作品、个人书画等分两批无偿捐赠给滕州市政府永久收藏,滕州市博物馆设立闵荫南先生艺术厅,专门展示这些捐赠物品。2022 年5 月,先生又将收藏的50 幅碑帖拓片捐赠给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供全校师生学习研究。闵荫南先生还积极向抗震救灾、防洪抢险的部队官兵,以及边防战士捐赠作品,为扶弱助残、乡村振兴事业奉献爱心。

三、熔铸百家:书法艺术特色鲜明

闵荫南的书法古拙而散淡,甜中含苦,柔中藏刚,将内在的真纯之气与外在的生活底蕴和艺术功力贯穿起来,成为一种体现真、善、美的艺术。

(一)清丽高古、深沉简远的行书

《陆游诗》(篆书)闵荫南

从某种意义上讲,行书是最能体现文人思想和气质的书体,是文人追求自然、自由人生境界的绝佳载体。自“二王”以降,历代文人墨客于行书探索颇多,或直取“二王”,或熔铸北碑,或崇尚典雅,或着意苍浑……闵荫南先生行书于历代书法长河中涵泳优游,已然有自家风采。闵荫南先生的行书取法“二王”一脉,尤于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用功最深。有成就的书法家绝不会囿于一家一体,先生又上下遍临汉魏六朝及唐宋名帖名迹,颇得其中精髓。后学以为先生行书得简、清、雅、朴四字之妙。“简”自章草(章务检而便)、东晋王珣《伯远帖》而来,气息简远,潇洒自然;“清”从右军法书出,犹穆如清风,清气如兰;“雅”即正,不狂怪荒率,雅怀高致,初看平淡,细品大雅,体现儒家境界;“朴”则饱食西域书迹,大朴不雕,意巧笔拙,气象浑然。如在新疆临书临印展中,先生曾临颜真卿《祭侄文稿》以及米芾部分作品,都不囿于原帖,于平实中见其精神。闵荫南先生还曾书写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这幅作品时行时草,行距大、字距疏、字间少连缀,用笔劲爽沉着,转折顿挫分明,笔意稍纵,时以尖锋起笔,而藏锋处圆润,结体有张有弛,似奇反正,力求能透出清雅古淡的气息。这些显然都是受了文徵明书法的影响而又内化之。先生广采博收,还研摹明清文人笔札,以及赵之谦、杨维桢、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的书法,遗貌取神,化为己有。

闵荫南先生的书风清丽高古、深沉简远,这与先生的宽广眼界、高旷胸襟分不开。在临习经典的同时,他还从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深入研究敦煌书法和楼兰残纸,使自己的书法向拙朴纯真的境界迈进,向美之极致迈进。一点一画,良多意趣。先生受敦煌写经和楼兰残纸影响的小行书天真烂漫,质朴率性。另外,先生亦擅长擘窠大字,乌鲁木齐市许多牌匾榜题以及石刻等均可明证。

一般人很难深入认识到闵荫南先生行书的高妙之处,笔者随侍先生多年,知先生行书看似平淡,不逞强使气,实则其中加入不少章草率意之意趣,一派文人气息,提按顿挫劲挺之姿一任自然,这在当今书界是少见的。

(二)体势生动、入古出新的草书

草书最能反映人的性情。章草草法严谨,深具法度,笔画虽极其省变精炼,但不能随意连笔草写,依然要“下笔有由”“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清代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序》中所言的“急就之体,盖出于篆”说明了章草的本源。章草的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大小参差,仪态美观,风格奇特。闵荫南先生书法成就最高者当数章草,其具有闵荫南先生鲜明的个人风格。

闵荫南先生在篆、隶上下过功夫,因此写章草有根底,能得心应手。早年先生对于张芝、皇象章草多有临习,后又对宋克的《急就章》用功颇深,盖明其流变。闵荫南先生是研究型学者,他曾按照偏旁部首、结体类型,分门别类地研究其特点和技法,又将其放到书法史中来整体观照,这令他熟知每一个字不同的写法和风格流变。在熟练掌握基本造型的情况下,脱离宋克,溯源汉魏,不刻板描摹,而是“沉着痛快”,风神凛凛,以意为之,抒己性情。对于形式要求,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内容的作品也绝不重复,而是艺术的再造和突破。先生最爱书写的一段是《急就章》的结尾部分:“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熟)成。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此段文字最能体现外无边患之忧,内有贤相循吏之治的大汉气象。

苏轼《题王逸少帖》(草书)闵荫南

先生在学习章草时,还对汉武帝《求贤诏》等反复集字,可以写出多篇意象完全不同的章草作品。其章草之美,有理亦有趣、有法亦有味。如“雁尾”是章草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注重“摄敛”。先生精研“雁尾”造型,并不使它满纸飞扬,而是气到意到趣味到。尤其有些作品在章草和草书之间,或温雅敦厚,或使转连绵,草情章味,值得人品味良久。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先生有大量章草作品发表于报刊,可见先生对章草喜爱和用功之深。先生章草书法作品在1995 年4 月“农行杯”新疆书法展上荣获一等奖,章草《论语》刊登在2001 年1 月24 日《书法导报》之《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作品选》中。2004年3 月,先生章草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章草书法作品能两次入选国展,可见其实力。

闵荫南先生曾感慨地说:“我习章草有年矣,时时进一步又退下一步。尚有时日,不能怠惰。”先生富有个性的章草是他孜孜以求师法古人、学习今人的集中体现。先生之章草,还得益于河西简牍和楼兰简牍,取其生动和天真旨趣。先生还常拟简牍之形式进行创作,别有趣味。近年来,闵荫南先生借鉴当代高二适、王遽常、谢瑞阶等章草名家,逐步形成爽利却又沉稳、高古而又新颖的章草风格。

20 世纪90 年代,章草对于书坛还是一个极少为人取法的书体,纵观全国书坛,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如沙孟海、谢瑞阶、刘自椟、陈巨锁。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取法都没有指向西域简书和残纸。现在的书坛已经有较多的年轻人在学习章草,但在20 世纪末,闵荫南先生无疑是章草的先行者。他的章草书好就好在把握了“章务检而便”(孙过庭语)这一核心要旨。他慧眼如炬,从零星的西域残纸和简牍中寻找到鲜活的表现手法。在许多同辈书家面临结壳的时候,仅此一点就使他的书法还在不断地出新、变法。这样的艺术家是多么难能可贵!

闵荫南先生经常提起高二适诗句:“我本主草出自章,张芝皇象皆典常。”闵荫南先生的草书出于章草,又对王羲之《十七帖》、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及颜真卿行草有所涉猎,还得祝枝山之妙用。一次,闵荫南先生发微信说:“从陈伯阳处借阅怀素草书千字文放大选字帖,其高妙之处令我对古人益生敬畏之心。今之习书之人下古人远甚,且莫以大家自许。借书要还,抓紧时间通临了。”闵荫南草书深得《十七帖》神韵,又富含祝枝山草书的禅意,单字沉稳,字组连绵,很好地处理了形质与性情的关系。其草书字字顾盼呼应,笔笔神韵相接,行笔饱满,体势生动,用笔既有拙笔又有巧笔,墨色燥润相间,变化和谐统一,典雅平和,于自然随意间见其性情。闵荫南先生大约在75 岁之后,或是受简牍书的影响,或是受颜真卿《刘中使帖》的影响,他开始在行草书中用长笔竖画,畅快淋漓,直抒胸臆,洒脱自如。

(三)意趣盎然、朴拙灵秀的篆书

闵荫南先生的篆书取法散氏盘、石鼓、商周金文及清人邓石如。先生篆书大作品较少,小作品居多,但都很精彩。先生八秩寿展览中所写陆游《梅花》诗,有汉代砖铭石刻味道,结体篆中略有隶味,线条淳厚苍润,提按过渡自然,极具书写意趣,朴拙中充溢着灵秀,个别笔画参以商周金文的肥笔,墨色变化有现代意味。《新疆首届著名老书家十二人书法展览作品集》所载其篆书《春秋左传注疏文》,取法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金文,字形方中见圆,字势正欹不一,线条坚实强劲,一股郁勃雄秀之气扑面而来,“子、公、十、山、丁”部分字取肥笔,增加了厚度和承载,章法竖有列、横无行,墨色上略有枯润变化,丰富自然。

闵荫南先生篆书面貌大异于别家,辨识度很高。他的篆书造型宽博、自由、奇瑰,不拘一格,把秦篆的圆和汉篆的方有机结合,其化圆为方更显质朴。如果不是对造型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是绝难达到的。他的篆书是大写意,所以,除对篆书极为熟练外,长期的大写意中国画创作也对他的篆书起到了补益作用。他的篆书是大篆,但线条是秦相李斯的化裁。他善提笔运线,“如锥画沙”,这正应了董香光“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一语,使得篆书线条快捷而爽朗,瘦劲而挺拔。先生“通小学”,对于文字变化了然于胸,故其写篆书信手拈来。因先生还善篆刻,所以,篆书书写大有篆刻章法布局的美感。窃以为先生是秉承了弘一大师艺术观:“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观之则可。不惟写字,刻印亦然。”

《春光明媚》(国画)闵荫南

闵荫南先生的篆刻也颇具自家风貌,所刻自用印章颇为写意,应朋友嘱托所治之印却较为工稳。他的闲章“文以达心”取体金文,疏朗雄健;他的闲章“延年”借形瓦当,古朴秀雅。先生还有不少肖形印,也别有趣味,如印上两鸟临水,一鱼跃出,妙趣横生。

(四)高古绝尘、质朴自然的隶书

闵荫南先生的隶书得益于《张迁碑》《礼器碑》和《爨宝子碑》,并在这些碑刻上下过很大功夫。他通过双钩临摹、归类梳理把握结字和用笔规律,通过得其形进而通其神,再而师法其高古的精神气质。闵荫南先生曾以《爨宝子碑》意味的隶书题字于石蟾先生的葡萄图中。先生隶书结字扁平开张,蚕头雁尾并不明显,恰是西汉《莱子侯刻石》的感觉,书法苍简古拙,笔力劲健,筋丰力足,情趣饱满,率真痛快,高古绝尘。其隶书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借鉴秦简,结体长方,取隶书之形势,用篆书之笔意,简洁纯净;先生的《弘一法师语录》隶书作品亦篆亦隶,似借鉴侯马盟书和简帛书,用笔犀利简率,提按有致,书风真率自然,清丽高古。先生隶书作品,不管得益于《张迁碑》《礼器碑》,抑或其他碑,都只取其精神和气息,所见者或融篆法,或融楷则,甚或融甲骨,或融草意,或融汉瓦,或融砖铭……但凡取法无不寄情写兴,左右逢源,可谓“亦质亦妍,亦新亦旧”。其最大特点是一书一品,没有固化模式,这也是一代大家名师的可贵之处。

(五)气象正大、散淡古朴的小楷

闵荫南先生楷书筑基于颜真卿《多宝塔》和《颜勤礼碑》,其大楷基本为典型的颜体风貌。最有成就者为其小楷,小楷作品于1999 年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闵荫南先生的小楷上溯钟繇,下逮王宠,点画精到,结体宽博,散淡古朴。先生更能写蝇头小楷,诗作正文中夹注的小楷更见其精神。著名书法家、学者白应东曾求先生用小楷缮写其《雪鸿轩诗笺》中的诗词,书写完毕,白先生极为感动,以书法四条屏相赠。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倡“文以气为主”,引领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是南齐谢赫《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论”,其中首先是“气韵生动”。“气”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标准体现在书法中就有了气势、气韵、气息、气象,乃至金石气、书卷气、雄强气、丈夫气等。气使笔运就能酣畅淋漓,有气就有势,有势遂骨强,骨强则笔力生,笔力生则精神灿然。综而观之,闵荫南先生书法诸体都具神采,神采具则气息淳雅。先生在“与古为徒”的过程中“师造化”,最终“师心自用”。

刘熙载《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闵荫南先生的书法达到了“书人合一”,透过书迹,可以看到先生的学识修养、艺术才华、趣味追求,以至思想精神、道德风貌。先生能够将笔墨化育成自己的面貌,是其人生阅历和综合修养的结果。

闵荫南的书法是其苦难坎坷和丰富人生阅历的流露。先生说:“我也经常想,人生中有很多不可避免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也是一个好事,能够使人得到磨砺,让今后的人生感悟更深刻。”“我喜欢厚重,喜欢凝重,就是在我的作品中能够体现出这些味道来,是我的一种追寻,但是很难。”闵荫南先生自觉地、系统地顺着中国书法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先学“二王”典雅派,继学魏碑、汉隶,再学汉简、章草,终于找到或练出了适宜自己个性的书艺,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苦涩、苍劲、冷峻的风格和绝不向厄运屈服的抗争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到八秩晋五的高龄,闵荫南先生依然手不释卷,依然坚持临帖,依然追求变化,以一颗年轻的心态对待自己钟爱的书法。他谦虚地说:“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仰视历史,深感个人的渺小,横看现在,高人如林,后生可畏。”

如今,八十五岁高龄的闵荫南先生,头脑清醒,精神矍铄。伏案写字画画,一站就是一个上午,也不感到疲倦。先生依然热心于书法事业,不辞劳苦,2023 年先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奎屯市、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地,开展书画公益交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疆书法事业发展;先生关心书法教育,携众弟子在新疆艺术学院举办《桃花雨》展览并捐赠书法作品,捐赠《石鼓文》拓片等教学资料,还到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一中学捐赠画作,叮嘱多位弟子要开展书法进校园,做好中小学书法教育推广;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先生不仅对名下研究生学业上指导关心,还在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设立书法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名誉院长,先生经常过问书法学院管理,就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提出好的建议,还时常参加书法学院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文质兼修,道技并进。作为新疆书坛老人,闵荫南先生依然关心新疆书法事业,参加作品评审、研讨交流,为新疆书法事业的发展鼓与呼。如今,像闵荫南先生这样的书家已经寥若晨星,故闵老之健在是新疆书坛之大幸!

猜你喜欢
章草新疆书法
近现代章草观念及其创作(上)
中国书法(2023年3期)2023-08-23 05:08:38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4:00
谈张耀山的简章
中华书画家(2020年6期)2020-07-06 06:33:46
章草对联
海燕(2020年2期)2020-02-29 04:07:04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