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发现中国经济的韧性

2024-02-01 06:03谭保罗
南风窗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东新能源资本

谭保罗

对全球经济来说,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金融市场,美联储是否会真正终结货币紧缩政策,是很多问题的焦点。

和过去一样,关于未来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近期释放的各种信息犹如外交辞令,云山雾罩。按照2024年1月初公布的一份美联储会议纪要,美联储有关人员在2023年年底曾暗示,美国在抑制通胀上取得了“明显进展”。

于是,一些市場人士预计,由于通胀下降,美联储可能退出紧缩。美联储的表态,是为2024年将要发生的降息打好预防针,做好市场的心理建设。

但很多人也认为,在美联储明确表示会降息之前,千万不要过度乐观。美联储如果计划在货币政策上进行调整,那么它会说得很明确,不会含糊其词。作为美元货币政策的制定机构,它必须给市场足够明确的预期。之前,美联储退出QE政策就是如此,它会提前告诉市场,自己会在某个时点缩减购买资产的规模。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强大的外溢性,是观察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信息来源。一些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制定,会很大程度参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锚定”美元。但是,美联储也无法决定全球的经济走向。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和升级,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内部动力发掘和结构性调整来实现的。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和独立的货币主权,基本面韧性十足,经济长期向好。但另一方面,在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信息值得关注。

如果要观察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投资吸引力,那么外资流动一定是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回顾2023年,中国外资流入最吸引眼球的事件无疑是中东资本的涌入。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东资本来势凶猛。2023年12月18日,蔚来汽车公告获得一笔来自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的22亿美元战略融资。这是该机构年内第二次投资蔚来。除了蔚来以外,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同样吸引了中东资本的关注,要么得到后者的投资,要么达成长期合作意向。

除了车企之外,整个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链,也都是中东资本垂青的领域。比如,小马智行、宏景智驾等专注于汽车驾驶和操控系统的科技公司,都获得了中东资本投资。

中东资本垂青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逻辑很容易理解。形象地说,这是一种“对冲”。中东的财富积累得益于传统石油能源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曾经的石油富国必须考虑国家经济的前途。通过石油贸易获得的海量美元,需要投资到足以替代石油的那些新能源产业之中,从而对冲石油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的经济风险。

中东资本在中国的投资领域远远不止新能源,生物科技、AI等领域的头部创业公司或者独角兽企业,都不断获得了中东资本的投资。一些中国城市还主动出击,希望将中东资本和中国的城市创新连接起来。深圳是中国科技产业的代表城市,2023年10月,深圳的创投机构集体奔赴中东,在中东资本圈打出了深圳的城市创新品牌。此外,深交所也先后与中东的沙特交易所集团、阿交所等,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从一级市场的投资偏好中,很容易看出中东资本到底看中什么。首先,它们看中的是中国的科创决心。一些中东的资本操盘者们相信,随着全球贸易和科技博弈的愈演愈烈,中国必然会加速构建更加独立自主的科创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崛起,在每一个领域,都可能有会带来超额收益的独角兽异军突起。

中东资本更相信中国创新的能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这对任何一个领域的创业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母国市场条件。大市场的“先天禀赋”,加上中国企业家和工程师的优秀才能,必然能造就众多的科创奇迹。中东资本垂青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是基于这个逻辑。

比如,截至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产销总量已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同样,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崛起速度也是首屈一指的。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如此潜力巨大,并且超高速增长的市场,全球恐怕没有第二个。那么,资本怎么能不垂青?

中东资本只是众多外资“流派”之一。在国际投资遭受贸易保护“逆流”的时代,欧美资本同样无法放弃中国。数据说明了这一点。2023年1—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从来源地看,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3.9%、93.2%、34.1%、23.3%、14.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在西方一些国家,资本对它们背后的股东负责,而不是对政客负责。因此,资本一直都会看中那些能够带来长期回报的投资地,而不是完全被贸易保护主义的潮流左右。从近两年国际投资的流动看,逆全球化的趋势,叠加全球产业链再配置的潮流,的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资本的流向。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依然是欧美以及中东、日韩资本理想的投资地。

中国能持续不断地吸引优质的全球产业资本,而且外资流入走向还与内部产业升级保持“同频”,充分说明了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优质外资特别是指向产业升级的创新资本的流入,凸显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信心。但与此同时,对中国来说,需求侧的改革也需要不断推进。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什么是需求?最原始的经济学解释是,人们不但要有欲望,而且要有能力去购买商品和服务。所谓有效需求,其内涵和外延,早已超越了这个最原始的解释,它指向了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广泛的内容,即经济运行达到良性均衡时的总需求。类似解释比较抽象,但总体而言,需求指向了购买力。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十分稳固,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组合拳”,其中,提高社会整体对产能的购买力,无疑是题中之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

目前,中国内部消费正稳步恢复,旅游收入的迅速回升是最直观的体现。2024年元旦3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國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可见,旅游收入已恢复到新冠暴发以前的水平。

各地发掘消费动力的努力也一直在持续。2024年1月初,哈尔滨作为旅游城市的爆红就是例证之一。有观点认为,这是当地有意为之,希望通过营造议题,进行网络推广,提振城市口碑,刺激当地旅游业发展和经济提振。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当地旅游业运营水平不断提升之后,网络自动引爆的结果,这是一种市场自发的行为。

无论如何,旅游数据的大幅回升和哈尔滨现象的出现,都说明提振内需的努力正在带来明显效果。昌旺的内部消费,将愈发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动力之一。

消费也不是无源之水,就好比需求这一概念中,既包含了购买欲望,也包含了购买能力,后者尤其重要。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在稳步提高,但在提升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等方面,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

回溯过去的内需问题,不可否认,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曾是推动消费的众多动力之一。所谓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即是指房价的升降,会导致房屋产权人财富的增减,财富的增减又会影响消费。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不但会增加消费能力,还会导致产权人对未来更有信心,会在社会整体层面降低储蓄率,刺激消费欲望。在2016年之前,中国楼市总体呈现出单边上涨态势,的确也是一些中国人比较愿意消费的时段。

但换个角度看,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并非是一种刺激消费的健康动力。首先,过高的房价会挤压消费,即使购房者负担得起首付,高额月供也会导致其日常支出缩减,最终不利于消费。同时,房地产的单边上涨,会增加产业部门的成本,降低产业部门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也会被地租成本侵蚀,工资下降,同样会压低消费。因此,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方向是正确的。

提振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必须提升劳动者收入,其关键是加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尤其在全球产业链大调整的背景下,捍卫产业链,扩大就业机会。目前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成效,全球投资者依然将中国视为不可替代的超级大市场和最佳投资地之一。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2023年底,越南统计部门预计,该国2023年GDP增长率从前一年的8.02%下降至5.05%,没有达到最初所设定的6.5%的目标。对此,一些观点认为,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包括越南、印度、墨西哥在内,全球产业链往这些区域进行再配置的高潮期已经过去,客观上迫使这些区域的经济进入调整期。

实际上,西方资本、中东资本近期对中国的投资加码,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调整趋势。显然,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人的创新才能,全球投资者信心依旧。2024年的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中东新能源资本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VR 资本之路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